“锦绣・集祥——河南博物院藏织绣纹饰艺术展”策展实践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丁迎果 沈天鹰

织绣是中国传统工艺宝库中的明珠,经纬穿梭织于前,飞针走线绣于后,成就了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织绣纹饰。这些纹饰取材自然,经艺术化处理,富于寓意,常以取谐音、用象征、借隐喻等手段表达着福、禄、寿、喜、财、嗣等吉祥愿望;又以红、黄、蓝、绿、紫、黑的搭配,讲究情感的表达,注重画面的和谐,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即“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河南博物院策划的“锦绣・集祥——河南博物院藏织绣纹饰艺术展”是以院藏清及民国时期的精美织绣品为基础,梳理中国传统服饰纹饰发展路径,展示织绣工艺及富于吉祥寓意和生命力的织绣纹样,阐释主流纹饰所蕴含的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图1)。该展览获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展览内容:知识性和系统性

织绣纹饰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符号体系,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共同载体,是洞察社会文明发展的窗口,其所体现的服饰内涵反映了当时的民俗风情与社会变革,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和尚美趣味,展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观念,凝结了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表达了当时人的人生理想、心灵寄托和审美意趣。为更好地展示织绣图案传递的文化内涵,展览遴选了166件(套)典型藏品,按图案象征寓意归纳为“福聚家和 寿盛康宁”“功成业就 物阜民丰”“喜结佳偶 嗣续绵长”“服章之美 礼仪之大”四个部分。

福聚家和  寿盛康宁

中国“福”“寿”文化源远流长,《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九月肃霜,十月涤场……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考古发现与“福”“寿”相关的青铜器、瓦当等文物也见证着中国人对福寿绵长的追求,后世“福寿”主题纹饰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就服饰而言,从衣领到袖口,从香囊到罗裳,无处不可见“福”“寿”。本单元展出旗袍、上衣、云肩、夹裙、斗篷、童衣、童靴、坎肩、肚兜、抹额、袖头、腰包、扇套、耳暖、围嘴、香袋、荷包、绣毯、帐沿、绣屏、绣片等藏品87件(套),几乎囊括日常民间服饰种类(图2)。通过展示织绣常用福寿纹饰,向观众详细介绍传统织绣常用龟、鹤、蝶、竹、桃、菊花、松树、灵芝、八仙、麻姑、寿星等图案以祈福、祝寿的吉祥寓意,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邃的语言艺术,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体现的中华民族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审美张力,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美学思想体系。儒家以孝道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成为构筑忠孝思想和家国情怀的重要支撑。西汉刘向编《孝子传》,演化为二十四孝故事,广泛用于建筑、家具、器皿等主题装饰图案,近代河南地区流行“二十四孝”织绣条(图3),成为适用于床帐、桌围等大型织品的模块化边饰。

功成业就  物阜民丰

中国传统社会通过织绣纹饰构建了一套精密的符号语义系统,将科举晋升与财富积累的世俗追求升华为可触可感的物质化精神图谱,这些织绣纹饰不仅承载了吉祥的寓意,更是承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序列的文化拓扑结构。本单元以沉浸式场景复原等多路径展出代表性织绣文物18件(套),聚焦传统纹饰谐音法建构的精神追求,重点阐释传统织绣纹饰中鹭、鸡、马、蟹、猴等图案蕴含的“一路连科”“官居一品”“马上封侯”“官居高位”“官上加官”等功名追求,表达儒家“内圣外王”的价值追求。而展出的招财童子、财神降福、金鱼跃藻、牡丹朝阳、雄鸡司晨、松鼠葡萄等织绣图谱则表达了传统社会以谐音转译、物象互文等修辞策略,这件鹭鸶莲花金鱼池塘为主题的绣片,取“一路连科”“金玉满堂”的谐音(图4),表达着人们对学业有成和生活富足的美好向往。

喜结佳偶  嗣续绵长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喜结佳偶”与“嗣续绵长”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价值追求,体现了婚姻缔结与家族传承的双重核心。本单元通过展出珍贵文物46件(套),让观众直观感受传统中国人常以喜鹊、喜蛛、獾、梅花、梧桐、狮子等为元素组成“喜相逢”“喜上眉梢”“竹梅双喜”等寓意喜结良缘的喜庆纹饰;以“榴开百子”“连生贵子”“麒麟送子”(图5)“瓜瓞绵绵”等纹饰寄托着“多子多福”的期待。这种文化实践本质上映射出“婚姻—生育—家族”三位一体的社会再生产机制。

服章之美  礼仪之大

荀子《富国篇》记载“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朱衮衣冕,诸侯玄衮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唐代学者孔颖达为《左传》注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上溯秦汉,已形成了严格的冠服制度,服饰的形制、颜色、质料、图案等都直接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尊卑。清代的冠服制度最为繁复,清代龙袍、官服从形制、颜色、纹饰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尊卑贵贱严格区分,既展现了封建帝国统治者对于服饰的功利要求,也在形式上体现了服饰的时代特色。本单元展出龙袍、官员补服等珍贵文物15件(套),通过朝会场景展示宫廷服饰、文武官员的补子等,以图版详细标注出中国古代帝王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章纹。标志官员等级的官补,根据官位的不同,纹样形式亦不同,纹饰被赋予了礼仪规范等文化功能,成为社会广泛认同的视觉标识和东方审美的重要内容。观众通过“场景+文物”的模式直观感受传统纹饰中以“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理念。

展览设计:参与感和时尚感

把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展览的表现力、参与感和时尚感为原则,形式设计团队力求打破传统平面设计观念,着力营造多元化、多层次的艺术场景,具象化展览主题,突出运用场景陈设营造出时尚打卡空间。

序厅一角辟可供观众摆拍的清末民初女子闺阁织绣场景,静态道具展示古代织绣展品用具,动态投影配合观众织绣动作,呈现典型纹饰图案,营造古今联动趣味。第一单元设置“四世同堂拜寿场景”,展示中国传统服饰织绣中的“福”“寿”元素及中国古代福寿文化;第二单元设置“金榜题名”场景,展示中国传统服饰织绣中展示“禄”“殷”元素;第三单元设置“喜宴场景”,突出展示织绣中的“喜”“嗣”;第四单元设置“朝会”突出“章”“礼”元素,让观众在观赏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高超。

以时尚打卡方式参与场景主题,在充分调动观众情绪、激发好奇心理后,尾厅运用辅助图版对中国传统服饰上的部分典型纹饰所蕴含的美好内涵进行重点展示和系统梳理,加深观众对织绣蕴含的美好祝福的理解(图6)。例如:以四个柿子、三只公鸡组成“四世三公”、以五个童子争夺一顶盔帽组成“五子夺魁”、以鹌鹑、菊花和落叶组成“安居乐业”等等。

展览展出期间,主办方配合推出的“博物馆过大年”“非遗贺新春”文艺展演活动中的《绣女针黹》、乐器展演等活动在该展厅演出,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增强了展览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小结

一个民族必定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民俗的传承正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途径。传统织绣纹饰或以现实生活中的花鸟虫草等形象,或以谐音手法,抒发内心世界的绵绵情愫,或以广为流传的人物故事,寄托对未来的种种期许。时光流逝,世事变幻,传统织绣纹饰艺术积淀成为东方审美的重要表达,始终如一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蕴含着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摄影:牛爱红 作者单位:河南博物院)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9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