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即为“重阳”。人们在这一天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因为“九”是阳数之极,又有久远、长久的谐音,被赋予了健康长寿的寓意,重阳节也逐渐有了“敬老爱老”的内涵。重阳节和敬老爱老挂上钩的时代可能较晚,但中国敬老爱老的传统却比重阳节更早出现。《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这说明夏商时期,社会就普遍有了敬养老人的意识,到了周朝出现了较为规范的对于老人扶养的政策。至汉代,尊老敬老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对中华民族尊老敬老思想的最终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汉代的养老图和部分孝子图是汉代敬老思想的有力证据,成都博物馆展出的汉代养老图,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这幅养老图出现在成都曾家包东汉画像砖石墓墓室后壁的画像石上,内容主要展现了汉代成都平原发达的农业经济和人们的劳作、生活场景(图1)。与养老图在同一画面的还有楼阁、奔马、稻田、渔猎等图像。养老图位于画像石的中上部,画面中有一座粮仓,粮仓右边一棵树下跪坐着一个手持鸠杖的老人,粮仓外有一人手里捧着粮食,向老人走去(图2)。根据画像内容再结合汉代养老政策,可以判断这是官员按照汉代政府的规定,为符合条件的老人发放粮食。汉代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就有养老赐物的政策,之后的各代皇帝也根据情况有不同的扶养措施,大部分集中在减免老人的赋税、刑罚以及给他们发放物资上。同时,还会赐予符合条件的老人具有特殊权利的权杖——鸠杖。《后汉书·礼仪志》:“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在考古发现中也出土了不少铜或木质的鸠杖实物,尤其是甘肃武威磨咀子18号汉墓出土两枚木质鸠杖,其中一根鸠杖上缠有记有王杖诏令等内容的竹简十枚,证实此木鸠杖为文献中提到的汉王杖,而这两枚木质鸠杖的杖首鸠鸟形态与成都博物馆藏汉代养老图中出现的杖首鸟形极为相似。因此可判定图中树下跪坐的是一位手持鸠杖的老人。旁边的建筑则是汉代四川地区粮仓的建筑形态之一,位于粮仓前的人手中所持存储器物饱满且正向树下老人移动,从这些特征不难判断,此图像反映了汉代的养老政策。这幅图像出现在曾家包东汉墓中,一是体现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他自身是或家里有持有鸠杖的老者;二则体现了汉代四川地区对于养老敬老思想的认同,才会将养老图作为荣耀刻在墓室中,并且出现在整块画像石较为重要的位置。
目前全国发现的养老图像约8处,数量不多且主要出现在四川、河南两地(图3、图4)。它体现了中国人从古至今养老敬老的传承和忠孝两全的情怀。它比“董永侍父”“柏榆伤亲”等和孝敬老人相关的孝子图像更为特殊,养老图的出现证实了汉代政府养老政策的真实性,同时也是汉代人们对于政府养老政策的认同与宣传。汉代丧葬观念讲究“事死如事生”,活着什么样,死后照旧甚至更好,能出现在墓室中的一定是人们最喜爱、最赞同、最想传承的。而人民的认可和推行也会使政策变得更加的完善。事实上汉代政府给老人的优待,不仅是对达到一定年龄的老人颁发鸠杖,定期发粮、物等物资进行扶养救济,还在法律上对老人进行保护。一方面对于不尊老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另一方面,若老人触犯法律会视情节严重程度予以免刑或减刑,对于为了老人而触犯法律的行为也会有一定的减免政策。综合来看,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这些政策已经相当全面且科学。养老图则是选取了其中最适合用图像语言表达出来的发粮来替代整个养老、敬老、尊老的政策,以简单易懂的画面来表现复杂的内容,更易于传播、教化。
春秋战国迄今,重阳节世代承传,绵延近三千年,重阳的内涵及民俗也不断随着社会变化而发生演变。敬老思想也因为历代统治者的支持和百姓的认同不断传承,最终成为重阳节的精神内核之一。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3年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规定每年重阳节为我国的“老年节”,从官方层面再次将传统节日与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赋予“重阳”新的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成都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