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陈宝箴四觉草堂讲解叙事浅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丁晓飞 雷明智

建于江西修水的“四觉草堂”是晚清维新派政治家陈宝箴(1831—1900)青年时期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其学术思想和政治理念形成的重要空间。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热度的提升,参观“四觉草堂”的全国各地游客愈来愈多,但现有的“四觉草堂”讲解内容多停留在表面介绍,缺乏深层文化内涵的系统阐释和对其特殊历史地位的解读。因此希望通过对以下问题的分析探讨,提升讲解工作者对陈宝箴思想的认识水平,一是“四觉”理念如何从儒家经典转化为陈宝箴的个人修养准则,二是如何通过四觉草堂的讲解要素重构体现陈宝箴的思想追求,建立更加立体的叙事框架。

四觉草堂的历史语境与修建始末

晚清社会的转型阵痛是重要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晚清士人群体带来了巨大冲击。陈宝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经历两次会试失利后,选择回归故里,筑草堂以明志,这一选择既是对时局的回应,也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理念的践行。

从科举失意到学术自觉是个人发展方向的铺垫。现存史料显示,陈宝箴在《与黄鸿九书》中详细记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仆尝有天下之务,而学与养不足以副之……思欲慨然南归,结茅奉母。以十年之功,讲求实学。”这段文字揭示了几个重要信息:陈宝箴具有强烈的经世抱负,他清醒认识到自身学识的不足,选择通过“实学”来完善自我。这种自觉的学术转向,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颇具代表性。

“四觉”理念的儒家渊源与时代诠释研究

《论语》中的修身要义。“四觉”的直接出处是《论语·颜渊》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提出的这“四勿”准则,构成了儒家修身理论的核心内容。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强调:“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以养其中”。这种内外交养的思想,正是陈宝箴取法的重要资源。

陈宝箴思想转化缘由和个人修养发展。陈宝箴将传统的“四勿”转化为“四觉”,这一字之变蕴含深意。“勿”是被动的禁止,而“觉”是主动的觉悟。李企甫在《四觉草堂记》中记载:“而或有不能自览也,遂以名斯堂。”这表明陈宝箴强调的是主体的自觉性,而非外在的约束。他在草堂期间与罗亨奎、易佩绅等人“议论古今治乱得失”,这种学术交流为其后来的政治实践奠定了基础。在当时历史背景下,陈宝箴特意将草堂命名为“四觉”,这一行为体现了晚清知识分子对传统思想继承并创新的发展特征。

以四觉草堂的当代价值重构叙事和讲解要素

当前陈氏故居的讲解内容长期停留在表面介绍,缺乏深度和系统性,观众往往只能获得一些零散的信息,难以深刻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搭建新的讲解框架势在必行。四觉草堂作为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的载体,其蕴含的价值亟待深度挖掘与创新传播。通过对四觉草堂的当代价值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可凝练出以下两个核心要点。

文物文献的价值挖掘:凝固的历史记忆

研究现存与四觉草堂相关的重要文物,包括陈宝箴家信、陈宝箴手书对联、往来书信、手稿等。这些实物资料是重构历史叙事的第一手材料,应当成为讲解的核心内容。藏于修水县博物馆的陈宝箴家信,字里行间流淌着家族的情感、生活的点滴以及时代的风云变幻。笔者在博物馆研究这些家信时,犹如阅览一幅幅细腻的生活画卷,将陈宝箴的私人世界与外部的社会历史紧密相连,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家庭风貌与社会百态。

往来书信手稿同时记录了当时知识分子之间的交流与探讨,涉及学术、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将这些书信手稿串联起来,就能还原出一幅生动而丰富的历史场景,展现出那个时代知识界的思想动态与社会氛围。在讲解过程中,这些珍贵的文物文献应当成为核心内容,通过对它们的深入解读,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人文网络的动态呈现:鲜活的知识社群

四觉草堂曾是一个晚清知识分子群体的汇聚之地,这里活跃着不同辈分、不同背景的人物,他们共同编织出一张错综复杂又充满活力的人物网络。师长辈的李企甫、黄鸿九等,他们的言传身教,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治学的态度;同辈友人罗亨奎、易佩绅等,与陈宝箴探讨学术,各抒己见,碰撞出新思想的火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辈子弟如陈三立等,深受前辈们的影响,继承了前辈的学识与精神,又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成为新一代的文化精英。通过系统梳理这些人物和文化背景关系,可以生动地展现晚清地方知识群体互动的图景,讲解时结合这些人文网络关系,就像是给观众展示一幅展现文化传袭、思想交流与社会变迁的动态画卷,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担当。

新的叙事方式应紧密贴合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要求。首先,四觉草堂的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建筑艺术价值上,作为传统书院建筑的典型代表,它融合了朴实的建筑技艺和独特的文化审美;历史价值方面,它是晚清逐步思想革新形成的重要见证,记录了近代思想变革与社会转型;教育价值层面,它是传统修身理念的实践范例,为后代教育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其次,新的讲解框架应积极探索文化遗产展示利用的创新路径,采取一系列文物活化措施。建立数字档案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文献资源,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获取相关资料;策划青少年优秀家风研学课程,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最后,四觉草堂所体现的“知行合一”精神对当下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探索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路径,鼓励人们在提升自身修养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基于以上价值传播的立体重构,打造多层次的四觉草堂讲解框架:基础层通过实物展示、空间复原,讲解四觉草堂建筑沿革与空间功能;核心层通过文本分析、图像展示,解读四觉草堂文物文献;拓展层展示四觉草堂人物关系网络;升华层阐释四觉草堂思想价值。

结语

四觉草堂在陈宝箴“经世致用”思想体系构建过程中起到关键孵化作用。在文化传播层面,应突破传统名人故居讲解“重生平、轻思想”的局限,通过“建筑空间—文物文献—人物网络—思想价值”的立体叙事,将静态的历史遗存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文化体验,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四觉草堂讲解框架,让观众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四觉草堂,又能兼顾讲解的灵活性,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和讲解场景进行调整,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讲解导览方式的新路径。

(作者单位: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63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