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成都市文物局)、成都市新津区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新津区文广体旅局具体承办的宝墩遗址考古三十年暨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在成都市新津区举办。多名来自全国的专家、12家长江流域遗址公园代表、23家古蜀文明保护传承联盟成员单位代表齐聚新津,共同见证这一古蜀文明保护传承盛事。
正式开园
开启宝墩遗址公园发展新篇章
活动当天,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在天府农博园启幕。来自国家文物局、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成都市政府、新津区的相关领导,四川大学、北京大学、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中国城市史研究会、成都市历史学会、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见证了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这标志着宝墩古城遗址作为古蜀文明、中华文明重要标识,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篇章。
战略合作
共同推动古蜀文明保护传承
活动现场举行了古蜀文明保护传承联盟揭牌仪式,发布了《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宝墩共识》。古蜀文明保护传承联盟的成立,搭建了交流平台与信息共享机制,将有助于推动古蜀文明脉络的深入研究与信息互通。
活动中,宝墩、三星堆、金沙三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代表在现场签署《古蜀文明保护传承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从共建高效协作机制、共筑考古研究平台、共促研学产业升级、共育专业人才队伍、共创古蜀文明品牌五个方面明确了协同发展方向。
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李水城介绍道:“宝墩的发现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我当时和成都考古队、美国哈佛大学考古队连续做了6年调查,证实了宝墩文化对整个成都平原社会复杂化进程和文明化进程是一个重大突破。”
文旅融合
打造“锦绣天府·行读古蜀”精品路线
活动现场,三星堆博物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推介了“穿越千年寻脉”古蜀文明主题研学和旅游路线。两条主题线路“古蜀源流”和“文明之光”系统串联营盘山、宝墩、三星堆、金沙等古蜀文明核心遗址,涵盖数十处文化点位,融合考古探索、文化体验与场景研学,致力打造可观、可感、可悟的古蜀文明沉浸之旅。
金沙遗址博物馆发布了“锦绣天府·行读古蜀”古蜀文化主题研学课程。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了《何以成都 探秘古城——成都平原史前文化少儿科普绘本》《何以成都系列绘本——宝墩古城遗址》等系列科普绘本。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项瑾斐说:“宝墩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从规划设计到今天挂牌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走过了意义非凡的30年,公园与田野、林盘、村落相融,为遗址的活化利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借智借脑
探索遗址公园发展新路径
活动当天,与会嘉宾前往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察,现场了解宝墩遗址30年来的考古成果与遗址公园规划建设进展。
考察结束后,召开长江流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会上,宝墩遗址博物馆学术馆长唐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常怀颖,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项瑾斐,分别以“宝墩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综述”“宝墩遗址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理念与建设实践”为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来自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上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代表,以“守护城市之根 赋能遗址新生——盘龙城遗址活化利用实践探索”“五千年中国看良渚——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建设运营实践”“扎实推进上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奋力打造‘万年中国’重要文化标识”为题,进行了长江流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优秀案例分享。
新津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度挖掘“古蜀之源 天府之根”文化标识,推动宝墩遗址文旅互融、农旅互动、商旅互赢、数智互生,擦亮古蜀宝墩文化名片,营造游客可感知、可体验的文旅融合场景,助力成都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作者单位:成都市新津区文物保护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