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作为东吴早期都城遗址所在地、楚文化重要发祥地,其博物馆馆藏文物逾8万件,尤以三国铁器、六朝青瓷及铜镜为核心特色,其中三国吴错金铭文环首铁刀等铁质文物属全国孤例,具较高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受材质特性及埋藏环境影响,馆藏铁质文物普遍存在氯化物侵蚀、锈层剥落、矿化断裂等病害,长期保存面临严峻挑战。
为实现文物长效保护,2021年鄂州市博物馆向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申报“馆藏铁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获立项批复。2023年8月通过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结项验收,历时两年,完成121件跨战国至民国时期铁质文物的保护修复任务。
文物基本情况与检测分析
文物分类特征。121件铁质文物中,75件为考古发掘出土(含鄂钢饮料厂M1遗址出土的18件三国时期铁器,是项目核心遗存),45件为采集、征集或捐赠所得,仅1件来源不明。涵盖战国(3件)、汉代(31件)、三国(32件)、西晋(1件)、东晋(4件)、南朝(1件)、清代(12件)、民国(36件),三国时期铁器数量占比最高,印证鄂州“吴都冶铁重镇”的历史地位。按用途分为四类:兵器48件(铁刀、铁剑、铁戟等)、工具48件(铁斧、铁凿、铁锯等)、生活用具21件(铁釜、铁灯、铁炉等)、农具8件(铁犁、铁锄等),其中铁刀贯穿汉、三国、民国时期,是研究兵器形制演变的核心样本。
科学检测与保存状况。项目采用多学科、多模态的分析技术构建“文物健康档案”,为修复方案提供依据:离子色谱检测显示,文物埋藏土壤含Na+、K+、Mg2+、Ca2+、NH4+等阳离子及Cl-、NO2-、NO3-、SO42-等阴离子;X射线荧光(XRF)明确文物元素组成,拉曼光谱分析锈蚀产物以针铁矿、纤铁矿、四方纤铁矿为主,其中含氯四方纤铁矿是引发“循环腐蚀”的关键诱因。X射线探伤无损伤探测文物内部腐蚀、断裂铸造缺陷,如795东汉铁剑腐蚀不均;超景深光学显微系统观测表面锈迹形态;金相分析揭示金属微观组织,如汉代铁斧的“块炼铁”工艺特征,反映当时冶铁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将文物分为三类:Ⅰ类(保存较好,腐蚀轻微、器形完整)、Ⅱ类(腐蚀严重,表面剥落)、Ⅲ类(矿化断裂,结构脆弱),其中Ⅱ、Ⅲ类文物占比超60%,氯化物侵蚀为共性核心病害。
保护修复核心技术与实施
项目遵循“最小干预”原则,针对病害特征实现三大技术突破:
氯化物去除与缓蚀处理。氯化物(以四方纤铁矿及可溶性盐形式存在)遇水、氧会引发持续电化学腐蚀,是铁质文物稳定保存的首要障碍。经对比实验,确定NaOH溶液脱盐方案:NaOH的OH-离子流动性强,可快速渗入锈层促进氯离子释放;将40件高风险文物分批次置于0.02ML/L加钼酸钠体系缓蚀液中浸泡胖脱盐,同步监测溶液颜色、pH值、电导率及氯离子含量,确保脱盐率达标(电导率稳定无波动),最终实现氯离子去除率超90%,缓蚀过程安全可控。
创新双效保护体系。针对锈蚀严重的铁质文物采用带锈保护处理,研发硅烷-钼酸盐复合缓蚀体系,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实现“带锈不除锈”目标。其机制是硅烷在锈层表面形成致密防护膜,阻隔外界腐蚀介质;钼酸盐渗透至金属基体形成钝化层,增强内部抗蚀性,构建“锈层稳定化-基体钝化”双效保护;处理后,其文物完整性保留率超95%,既保护文物表面纺织品、木纹等关键历史信息,又阻断腐蚀蔓延,为高氯、高硫酸盐环境下铁质文物保护提供新路径。
分级修复与结构加固。根据文物脆弱度分级施策,确保修复后文物兼具稳定性与真实性。加固处理:对Ⅲ类矿化断裂文物(如东晋铁刀),采用环氧树脂、聚丙烯酸酯类材料渗透裂缝,增强结构强度,防止破损扩大。粘接复原:以树脂胶为核心粘接剂,对粘接面积小、基体脆弱的文物(如汉代断剑),辅以铆接/锚接技术(打孔植入金属锚钉),提升粘接牢固度。残缺补配:根据文物本体状况选择材料。含纳米铁粉环氧树脂用于大型残缺补配(汉代铁炉炉耳),低熔点合金用于金属质感部位(民国铁刀刀柄),铁质修补剂(固化快、无气泡)用于小块缺损,补配部分与原器协调统一,符合“可识别”原则。
成果与价值
学术成果:填补领域空白。项目团队编撰出版《鄂州馆藏铁质文物保护与修复》,系统梳理“价值评估-病害调查-保护修复-预防性保护”全流程。书中首次构建“东吴至近现代冷兵器军事装备物证链”,通过器物形制、工艺对比,清晰揭示鄂州2000余年冶铁技术演变(战国块炼铁—汉代炒钢—三国灌钢)及军事制度、社会生活变迁,为考古学、冶金史研究提供核心实证。
技术成果:建立可复制范式。项目构建的“考古学+材料科学+电化学”多学科协作框架,及“硅烷-钼酸盐双效保护”“NaOH加钼酸体系缓蚀脱盐”等技术,已在湖北地级市博物馆推广应用,为南方高湿高盐环境下铁质文物保护提供成熟方案,推动文物保护行业技术规范化发展。
文化成果:激活历史价值。通过重点文物修复与研究,实证鄂州历史地位:环首铁刀反映东吴高超金属细工技艺;民国“曹锟钦赠”指挥刀佐证近代鄂州军事重镇地位;汉代工具印证南方水田耕作技术发展。部分修复文物已纳入鄂州市博物馆“以武而昌・三国历史文化”展厅,实现文化价值活化传播。
本项目聚焦长江中游地区铁质文物保护,通过科技赋能实现“腐蚀机理解析-保护材料创新-历史价值挖掘”全链条突破,为铁质文物科学保护提供重要范例。
未来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缓蚀剂环境适应性研究,针对不同地域(南北方差异)埋藏环境优化技术方案;二是构建“金属文物预防性保护数据库”,整合121件文物检测、修复数据及鄂州环境监测信息,实现从“被动修复”向“主动预防”转型;三是开展科普活化,通过修复纪实短视频、文创产品开发,让公众感受文物保护魅力,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作者单位:鄂州市博物馆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