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城隍:闽台文化交流的精神纽带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丁清华 赖文燕

近期,热播剧《沉默的荣耀》让人们对福州与台湾的关系有了新认知。不仅是闽南,闽东福州与台湾一样有着浓烈而醇厚的民间情感,其中以福建都城隍庙为源头的城隍信仰也链接着两岸民众淳朴的情感。

城隍神信仰是古代中国汉族地区最为普及的信仰之一,有城便有城隍神,城隍庙是城隍的居所。据不完全统计,福建省现存并有一定影响力的城隍庙有70余座,这个数字主要指的是规模较大、历史悠久、较为活跃的庙宇,并不包括所有小型或乡村级的庙宇。如果将所有民间奉祀城隍的宫庙都计算在内,总数会更多。

福建涉台文物中有福建都城隍庙、莆禧城隍庙、平海卫城隍庙、永宁城隍庙、马巷城隍庙、汀州城隍庙以及平潭五福庙等,两岸的城隍庙在建筑、壁画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传承关系,是闽台“文缘”的重要实物证据。其中,平潭五福庙建筑形制与台湾台南、新竹城隍庙相似,同时供奉都城隍和台湾城隍的“一庙两城隍”的供奉体系,充分反映了两岸民间信仰交融,也彰显了福建与台、澎两地亲密交往的史实。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峰泰山庙二进大殿的东西两壁,还完整保存着两幅绘制于清代道光年间的水墨素描壁画。壁画描绘了福建十府二州十二位城隍朝觐泰山的群像,西侧前排第二位的台湾府城隍随从手持的书卷上明确标注“台湾府城隍”字样,彰显其作为福建“十府”之一的行政归属。“台湾府城隍”见证了台湾尚未建省前曾隶属福建管辖201年的历史,成为解读闽台城隍文化的关键视觉文献。据考证,这两幅壁画是大陆仅存的含有台湾府在内的清代福建十府二州城隍壁画,画面中台湾府城隍手持笏板、面容端方,是揭示清代闽台地区城隍信仰体系与行政区划同构关系的重要物证,是见证闽台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文化遗产。台湾府与其他九府二州城隍神像的并置呈现,实质是清代福建行政区划在城隍信仰体系中的投射。壁画中台湾府城隍对应的城隍庙就是位于台南市中西区的台湾府城隍庙,是全台城隍信仰的中心。福建都城隍庙就坐落于冶山。走过熙熙攘攘的八一七路,找到“城隍庙官地碑”,穿过云步山巷,就能看到福建都城隍庙,其两层楼建筑不仅是福建城隍信仰的源头,更是连接海峡两岸文化认同的重要精神纽带。

福建都城隍庙历史久远,建于西晋太康年间,距今已17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省城隍庙。旧礼,赴任官员必须斋戒、沐浴,先祭拜城隍,以求城隍在其任内予以辅治,离任还要向城隍辞行感恩。据官方志书记载,官员到台湾就任前都会先到福建都城隍庙拜谒祭祀。《澎湖马公城隍庙志》记载,台湾有95座城隍庙是奉福建都城隍为祖庙。

闽台城隍信仰渊源深厚。城隍是台湾民众祭祀最普遍的十大神明之一,城隍信仰的分香、分灵多与移民有关。在与福建一水之隔的台湾,民间信仰中大部分神明崇拜是由福建传入的,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移居台湾的闽人越过海峡时会携带着家乡的守护神随身保护。福州龙峰城隍庙壁画中对应的就是台南府城隍庙,是台湾最早的城隍庙,清康熙统一台湾后,台湾县、诸罗县、凤山县的城隍庙相继建造。由于城隍庙受祀的皆为忠贞正直之士,特别是陈文龙这种具有民族气节者更是令人钦佩,成为台湾同胞抗日的精神支柱,为此日据时期,诸多陈文龙祠被拆导致台湾城隍庙的数量锐减,但民间信仰的力量却体现在各地配祀城隍的庙宇不计其数,信众的影响依旧很大。据不完全统计,台湾各地仅主祀、附祀晋江永宁城隍的庙宇就有100多座,其中从安溪城隍分灵到台湾各地的“清溪城隍”庙宇多达221座。

一湾海峡,移民不易。闽人素来敬祖崇神,离乡背井的台湾同胞们需要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多重压力,不仅要承受漂洋过海的种种危险,还要面对异常恶劣的拓荒环境,有时还需面对异籍移民争夺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流血械斗,这些都迫使移民们只能求助神灵保佑,于是福建各地城隍随着移民很快在台湾扎根。

宗教信仰,无不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希望和依恋。1700多年来,中国人对城隍神的信仰、祭祀,折射出中华民族对乡土的眷恋。近年来,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持续深化,城隍文化作为维系两岸同胞情感纽带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交流,城隍文化所倡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节义、惩恶扬善等价值观念,得以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闽台同胞共同的文化遗产,城隍信仰是联结两岸人民精神纽带的重要载体。通过交流活动,两岸同胞共同追溯历史渊源,增强文化认同感,而城隍文化交流为两岸民间交往提供了重要平台。随着台湾城隍宫庙组团来闽进香谒祖,就有众多的台湾信众参与相关活动。

文化交流机制日益完善。据统计,台湾岛内信仰城隍文化的民众多达数百万人。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闽台城隍文化交流逐步实现常态化与机制化发展。台湾城隍联谊会每年组织台湾各地城隍庙信众前来参加祖庙祭祀盛典,1989年3月,台中市灵兴宫代表团赴永宁城隍庙谒祖,开启两岸城隍文化交流新阶段。此后,台南六甲保安宫、南投竹山灵德庙等宫庙多次组织信众赴闽参访城隍祖庙。海澄城隍庙和金门浯岛城隍庙渊源绵长,交流频繁。2023年,漳州龙海海澄城隍庙的城隍金身赴金门绕境巡安,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交流内容持续拓展。交流形式已由初期的进香谒祖活动,扩展至学术研讨、艺术展演、文物展览等多元领域。典型案例为福州市多次举办的“城隍文化传·两岸一家亲”闽台城隍文化研讨会,汇聚两岸学者共同探究城隍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价值。2024年11月,甲辰首届闽台城隍文化交流活动在平潭五福庙举办,以“缘系城隍,情牵两岸”为主题的闽台城隍文化研讨活动,两岸专家学者以“明清福建沿海城隍庙小考”“台湾城隍爷信仰形态分析”“台湾县城隍庙的发展与演变”等为题展开深入讨论。

服务乡村振兴。在福建许多地区,城隍庙会活动依然保持着传统特色,可以与地方文旅经济发展相结合,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良好局面。如石狮永宁城隍文化节等活动,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隍信仰支撑着中国人闯荡世界,带着故乡的眷恋和祝福,拼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闽台城隍文化交流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为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福建博物院 厦门市博物馆)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76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