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至26日,浙西南、闽北、赣东先秦考古学术研讨会在浙江云和县召开,会议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丽水市人民政府指导,由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两周考古专业委员会、浙江省考古学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由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云和县人民政府承办。浙江省文物局、丽水市委宣传部、云和县委领导出席,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和代表参会。
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赵辉讲话表示,最近四年时间丽水市区域系统调查发现了近700处先秦遗址,并发掘了黄山上、显圣湾、独山等遗址,初步建立起浙西南地区八千多年前至西周时期的文化序列,为研究了解浙西南地区先秦时期的文化历史进程、社会结构及族群等考古学问题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显圣湾遗址5座超过20平方米的墓葬,堪称中国新石器时代各地墓葬里之最,令人震撼。遗址内发现的房址和墓葬,将研究从物质文化史延伸至背后的社会发展程度、社会组织、聚落结构以及居葬形式、行为模式等更深层面。浙西南属百越之地,以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为其最主要的文化特征,且对中原地区有着强烈的影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联系闽北、赣东地区的同仁开展更大范围的研究课题。
中国考古学会两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表示,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和文化区,浙西南、闽北、赣东的文化面貌日益清晰,谱系不断完善,该区域发挥着通江达海的作用,一方面向中原提供印纹陶、原始瓷等本地文化创造,另一方面也为南岛语族人群和文化的南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衢江石角山城址、云和显圣湾遗址显示了这一区域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文明的曙光。夏商周时期浦城猫耳山、鹰潭角山、武夷山竹林坑等硬陶和原始瓷生产作坊,以及光泽何家潭、衢江土墩墓、浦城管九土墩墓、云和独山土墩墓等的发现,不仅让该区域先秦时期的文化面貌及其历史地位日益清晰,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考古的巨大潜力。作为跨越三省的古代文化区,进一步的深化研究需多省市、多科研院所联合攻关。
研讨会分为两个半场,25日下午主题为浙西南考古成果的专题研讨,26日上午为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夏商文明进程研究课题谋划。
浙西南考古成果研讨环节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主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明辉、厦门大学戴伟、浙江大学陈虹、北京科技大学张吉依次作主旨发言。
陈明辉认为,通过四年全区域、全时段的系统调查和发掘,确认了跨湖桥、崧泽、好川、肩头弄、营盘山、西周等时期遗存和超过700处先秦遗址。云和显圣湾作为好川文化时期的中心聚落,发现石镞加工作坊遗存、大型房址2座及墓葬69座,部分墓坑规模达22-30平方米。庆元小熊山也是好川文化的中心聚落,清理墓葬30座、灰坑90座和房址22处,墓地位于岗顶、居址位于坡上。莲都岚山头清理了7座年代距今约4800年前后的墓葬,并发现崧泽、好川、肩头弄、西周“四叠层”。云和独山贵族墓地与门前山平民墓地分别清理了属西周时期墓葬46座和15座。陈明辉还明确了未来考古目标:一是推广县域考古,二是寻找先秦城址,三是探索“万年瓯江”;四是积极推进系列报告编撰。
戴伟以显圣湾、好川、岚山头、小熊山、龙头山5处遗址为对象,探讨了好川文化社会复杂化进程。在好川初期,其葬仪表现出对良渚文化的强烈模仿。而到中晚期,则正式确立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丧葬制度体系。这一时期,丧葬实践经历了从“精致化”向“繁复化”的转变,其中“饮、食二分”成为本地葬仪的核心结构。在此基础上,高等级墓葬还额外随葬玉器、漆器、印纹陶等稀有资源,并配置特定的男性玉、石器组合,以彰显墓主身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浙闽赣交界地带,权力的重要来源是对外交流通道的控制与垄断。根据墓地资料,本地区在距今4500年前后整体进入发展高峰。
陈虹以岚山头、小熊山、黄山上、显圣湾四个遗址出土的好川时期石制品为对象,以操作链概念为指导、运用级差动态分类法以及微痕分析等方法对出土石制品开展研究。显圣湾遗址在西北坡出土的石制品中,石镞及其制作相关制品占比85.6%(1573件),可形成完整的石镞生产流程,证实该区域存在专门的石镞加工作坊。微痕分析显示,多数石镞用于装柄射击,狩猎林间陆生与水生动物,部分小型石镞无法装柄,推测为随葬专用。这一发现结合其他长江下游石器加工作坊遗址情况,为进一步探讨好川文化石器面貌、重构史前区域手工业分工模式、探索文明演进机制提供了关键性材料和依据。
张吉表示,通过铅同位素比值分析,能够明确西周时期东南地区与中原、江汉地区一样存在三次广域同步演替现象。第一次发生于商周之际至西周早中期之际,南岭铅自西向东取代鄂东铅与中原铅,锡开始普及与输出。第二次发生于西周早期偏晚至中期,皖江铅南扩与南岭铅退潮,使用皖江铅的遗址有云和独山和浦城管九等。第三次发生于西周末年到两周之际,鄂东铅重新普及,与皖江铅初步形成了长江中、下游的分野。东南地区在晚商至西周阶段金属资源层面存在异常密切的联系,贵重资源流动的方向及分配方式可能与区域权威的盛衰相关,这一研究有望应用于南方地区商周青铜器及铸铜遗存的断代。
四位专家发言完毕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明达、王海明、田正标、罗汝鹏,浙江大学刘斌、林留根,北京大学秦岭,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广明,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羊泽林,厦门大学付琳,湖南大学郭伟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卫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宫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常怀颖、周振宇,山东大学郎剑锋等进行了点评。
专家认为,浙西南地区的考古成果是浙江考古的重大收获,该成果填补了区域考古空白,初步摸清了距今8000年以来的文化发展脉络,为后续的考古研究开辟了宏大空间。此次考古工作不仅明确了跨湖桥、崧泽文化的边界和好川、肩头弄文化的四至,同时填补了浙江土墩墓分布的区域空白。这一成果不仅属于浙江,更属于浙闽赣交界地区乃至整个东南地区,打破了长期以来对该区域古代文明的认知局限,为研究硬陶、原始瓷的起源与影响等关键学术问题提供了坚实基础。资料显示,距今4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晚期,东南山地丘陵地区出现了重大的文化变革,形成了以好川文化、石峡文化为代表的复杂社会。
专家提出,浙西南、闽北、赣东地区属典型的山地文明区域,兼具山海互融的特点,既是文明交流的通道,也是多元文化碰撞的枢纽,考古学文化面貌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与独特性,既有大传统,又有小传统,墓葬随葬用器与日常用器也存在明显区别,这种山地文明的独特表现形式,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文明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为研究新石器晚期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传统的考古学研究范式提出了新挑战,进一步探索适配山地考古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式势在必行。
专家认为这一区域的考古研究已经迎来了黄金时代,可为中国“满天星斗”文明格局提供重要补充,该区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重要实践场域,既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特质,又通过与周边区域及中原王朝的交流融合,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而言,其复合型文化特征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对区域史而言,通过技术创新与贸易网络,该区域成为连接中原内陆、长江中下游与海洋世界的重要纽带,对全球文明史而言,它提供了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互动的典型案例,为理解人类文明从陆地向海洋的发展提供了东方经验。鉴于此,有必要搭建浙闽赣交界地区考古研究的合作平台,各单位考古力量紧密联系,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联合攻关,为后续跨区域考古合作与文明谱系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家赞赏了浙西南考古的创新思路、科学方法、执行能力、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其“主动寻找考古空白、系统填补空白、持续深化研究”“调查与发掘并行”的工作模式值得广泛推广,建议将这些实践经验系统总结,提炼为山地考古的范例,为浙西南、闽北、赣东乃至全国同类区域的考古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模式,推动更多山区考古空白的填补,促进山地考古事业的整体发展。
专家也点赞了云和博物馆的展览,指出博物馆的展陈系统梳理了该区域的考古发现,将分散的考古资料整合为完整的文化发展脉络,实现了考古成果的有效转化,建议为博物馆明确“考古博物馆”的定位,突出其学术性与专业性,使其成为展示区域考古成果、传播考古知识的重要平台。
26日上午的会议由徐良高主持,会议的主题为夏商文明进程研究。他首先讲述了此次夏商文明进程研究课题的背景,随着第一阶段考古中国课题的陆续结项,国家文物局拟着力推进各区域夏商文明进程研究,其中就包含长江下游的夏商文明研究,涉及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和福建诸省。他表示,本次会议的核心任务在于汇集各省文博单位与科研院所的力量,共同商讨并提出目标清晰、分工明确、路线科学的课题框架。他期望与会专家能够畅所欲言,不仅提出具体构想,更能进行深入指导,最终使此次会议能为后续国家级课题的申报与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石,切实推动长江下游夏商考古研究的协同发展。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罗汝鹏和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羊泽林分别以“夏商时期的江南”和“印纹硬陶、黑衣陶与原始瓷-中国东南地区文明进程研究”为题叙述了对于课题开展的相关思考。
罗汝鹏提出三大研究层面,一是构建更精细的文化谱系,利用聚落考古弥补南方地区的研究短板;二是深化多学科合作,着重年代学、古环境、生业经济及手工业(如青铜、原始瓷)等领域;三是加速考古资料的整理与出版。他将研究范围设定为苏南、皖南、赣东、闽北、上海及浙江这一文化互动频繁的“大东南”区域,并列举了如湖州毘山、江西吴城、安徽大城墩等一批关键遗址,主张通过“区域系统调查”与“重点遗址解剖”,达成完善谱系、认清社会结构与总结文明模式的目标。
羊泽林介绍了福建境内一系列重要窑址的发现,如明溪南山(硬陶起源)、浦城猫耳山(早期龙窑演变和黑衣陶烧制)、德化苦寨坑与辽田尖山(最早的原始瓷)以及武夷山竹林坑(原始瓷规模化生产),清晰地勾勒出该地区陶瓷技术从萌芽、发展到专业化生产的轨迹。原始瓷生产中心可能存在从闽南(夏商)向闽北(西周早中期)再向浙北(春秋战国)的转移,这背后可能关联着资源、技术或社会动因。以印纹硬陶、黑衣陶与原始瓷为抓手,从技术史角度切入,进而研究其背后的社会组织、贸易流通与文化认同,是理解东南地区独特文明化路径及其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格局中贡献的关键。
随后课题相关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吴桐、厦门大学付琳、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育远和王意乐、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小雷、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周振宇和唐锦琼、北京大学秦岭、闽江学院黄运明、上海大学曹骏、山东大学郎剑锋、浙江大学林留根进行了补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常怀颖、湖南大学郭伟民、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广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卫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正标、浙江省文物局郑建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向明等专家进行了点评。
专家提出课题首先需厘清江南的地理范围与夏商的时间概念,其次是明确组织架构,建立权责清晰、高效运转的秘书处。专家特别呼吁强化文化谱系、聚落考古、生业经济、技术史、交流通道等方面的研究,构建各地区精细的文化谱系,并整合文化谱系与绝对年代体系,将生业经济和技术史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强化区域系统调查,对于重点遗址采用“大规模全面勘探+重点部位发掘”的策略,将“寻找和研究夏商时期的城址”作为关键的考古学切入点,通过聚落考古回答本区域的社会复杂化程度、是否存在国家或方国等高等级政治实体等问题,浙闽赣地区对外的文化联系与互动通道相关研究也至关重要。
专家表示,课题需形成清晰的故事线来阐述文明进程,既要立足于区域本体,深入探讨东南地区夏商时期的文明特质,也要积极探索该地区与中原王朝的互动,阐释东南地区通过何种方式(贡纳、贸易、军事、礼制)纳入中华文明大一统进程,从而形成既有扎实考古基础又有宏大历史视野的综合性成果。
专家还强调了考古资料发表的重要性,东南地区考古资料零散、发表困难,一方面应积极利用主流刊物和高校学术平台,加快成果的公布与交流,以改变学界对东南山地丘陵地区认知不足的局面,另一方面地方院所可与高校合作,加速积压报告的整理。
会议最后,山东大学栾丰实对为期两天的会议进行了总结,他首先高度评价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西南考古团队的考古成果和本次研讨会。他认为,该团队通过区域系统调查、勘探和科学发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突破,初步构建了浙闽赣交界区域从至今8000年来的文化发展序列和年代框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提出了具体建议:
1.完善年代与文化序列:当前序列中仍存在缺环(如跨湖桥与崧泽之间、崧泽与好川之间),需通过未来工作填补,并对遗存内涵继续深入研究,例如浙西南的跨湖桥文化、崧泽文化是否与环太湖核心区属同一文化,以及好川文化的独立性与源流问题。
2.深化聚落考古研究:建议对遗址发现不平衡的县区进行补查,以获取更全面的聚落分布图景,显圣湾作为中心遗址,发现了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若是放在中原,完全会认为它就是王墓,建议提升为国保单位,未来仍需探索是否有更高等级居住区的可能。
3.强化多学科合作:在已有玉石器、青铜器研究之外,应加强对植物遗存等的分析,以深入揭示该地区独特的“山地/河谷”生业经济模式及其演变过程。
4.探究文化互动机制:好川文化中出现不少良渚与大汶口文化因素,认为不能仅限于识别现象,更需深入研究其传播路线和双向互动关系。
研讨会之前,还举办了云和县博物馆开馆暨云和考古工作站揭牌仪式,会议代表参观了云和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山地文明:浙西南、闽北、赣东先秦考古展”,考察了云和考古工作站和显圣湾遗址现场。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执笔:孟凡宁 琚香宁 关萌萌 陈明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