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烟台活跃着一支“红色文博轻骑兵”,他们不是军人,却肩负着传播与守护的使命;他们不在草原,却常年奔走在城市与乡间。这支由讲解员、党史专家、策展人等组成的文化志愿联盟,以创新实践让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近日,在烟台市龙口市七甲镇举办的烟台市红色旅游线路发布暨红色基因特色村、重点村旅游资源展示会上,轻骑兵发布了“我为革命老区乡村代言”成果视频,并将拍摄的23个红色乡村代言视频捐献给所在村庄。镜头真实记录了他们深入老区乡村,讲述红色历史、展现乡村新貌的生动实践。这支队伍以坚实的脚步和创新的举措,将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红色基因焕发勃勃生机。
模式创新:服务“点单化”,传播“破圈化”
传统的红色教育多是“你说,我听”,而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则致力于打破这种边界,建立“点单式服务”机制。如同一份文化菜单,让学校、社区、部队按需“下单”。在线下,六大服务形式齐头并进:不仅有深情的红色故事演绎、严谨的历史讲座,还有动手参与的文物征集活动、沉浸式的红色研学活动,甚至将革命精神融入文创产品,让红色文化可听可看;在线上,同样玩出了新花样:“红色百宝云上展”“党课开讲了”等七大板块,让用户动动手指就能“云游”红色展馆,单条视频最高累计播放量达458万次,成功实现红色文化的“破圈”传播。
深挖资源:让红色基因“流动”起来
散落在各处的红色资源如同星辰,唯有联动起来才能照亮整片天空。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主动打破地域壁垒,携手胶东五市博物馆联盟,整合分散在不同地区和机构的红色资源,共同策划推出“伟大的历程——胶东五市革命文物联展”,将各馆的珍贵藏品汇聚成一股“胶东红潮”共同呈现。成功“破圈”后,2023年他们再度拓宽朋友圈,与多家单位联手打造“人民的喉舌——烟台博物馆联盟红色报刊展”。130余件泛黄的报刊实物,不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无声讲述历史的“直播现场”。
叙事活化:历史“青春化”,精神“可感化”
如何让红色文化叩开年轻一代的心扉?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的答案是:让厚重的历史可感可亲,让崇高的精神可知可触。他们通过两大主题的红色巡展和八大主题的红色讲座,以“叙事+情景再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大思政课”,讲述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引入VR技术,打造元宇宙红色文化体验,让青少年在虚拟空间中“亲历”革命场景;策划“天宫逐梦”——中国航天科技展,将红色精神与前沿科技结合,点燃无数少年的航天梦。
乡村代言:老区“焕新生”,文化“活起来”
最具温度的创新,是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红色乡村。面对许多老区故事被时间尘封的困境,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启动了“我为革命老区乡村代言”两年行动计划,开启一场深度的文化赋能。
金牌讲解员与专业摄制组化身“乡村代言人”,深入23个红色村落,用镜头追溯革命足迹,为每个村庄量身定制宣传视频。这些充满历史温度与泥土芬芳的影像,通过“学习强国”、烟台市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广泛传播,让沉默的红色往事重新回到公众视野,也让红色沃土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代言不止于线上,团队带着专业的策展、宣讲方案下沉乡村,帮助提升村史馆、纪念馆的展陈水平,甚至协助新建红色展馆,让乡村拥有自己的“文化客厅”。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多渠道筹措资金,参与改造村路、村民活动中心,让红色遗产真正融入乡村生活,并转化为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在招远市蚕庄镇西山王家村,一位老奶奶在观看完为他们村制作的专题片后,紧紧地拉着讲解员的手说:“好多事,年轻人都不知道了。你们能来讲,让更多人在电视上看到,真好!”这一刻,文化传承完成了最动人心的抵达。
四年来,轻骑兵的足迹遍布烟台的校园、社区、企业和乡村,累计开展活动300余场,直接影响超20万人次。荣获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这也是对他们“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实践工作的充分肯定。
从四年前的一支小分队到今天纵横山海的“红色文博轻骑兵”,他们用行动证明红色基因的传承可以很生动,也可以很温暖。未来,将继续以创新为帆,以情怀为桨,在广阔的胶东大地上,让红色的故事传得更远,唱得更响。 (作者单位:烟台市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