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助力绍兴运河遗产监测保护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遥感技术助力绍兴运河遗产监测保护项目着力于预防、处置运河遗产等文物保护区划范围内法人违法行为,聚焦事前审批、事中巡查和事后闭环3大环节,开发项目审批、遥感监测、日常巡查、违法处置和文保宣传5大组件模块,着力构建预防—发现—处置运河遗产文物保护的综合工作体系。

一是发挥地理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了大运河(绍兴段)遗产区、缓冲区和所有遗产点段及沿线文物资源的精细化落图和管理,有效解决了在大型线性遗产多部门、跨区域管理背景下,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措施精准落实的问题,提高了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和保护研究机构开展工作的效率。

二是开发图斑核查工具,结合“工单”模式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文化遗产监测保护新模式。利用遥感技术提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划范围内的变化信息后,通过工单形式派发属地化核查任务,市、县、乡镇、村居四级联动,完成了百余条遥感图斑线索的核查,有效减少了大运河遗产区和缓冲区范围内的违规建设,提高了项目主动报批率。整合文物部门、执法机构、文保员、社会力量等检查力量,建立规范的核实、整改、督办处置机制,促进文物安全隐患高效闭环。

三是结合遥感影像空间分析能力,开发了项目审批辅助工具,工具可叠加文保单位“两划”(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不可移动文物对项目红线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实现在线实时计算,生成相应的报告文件。

此外在制度层面,绍兴市政府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文物安全长效管理机制的通知》,全面落实文物安全管理四级责任,明确日常管理、应急报告、问题整改、部门协作、主动服务、督查通报、追责问责等七大机制,实现“上下责任全贯通、左右部门全覆盖”的文物安全工作机制。市本级和各区、县(市)均已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内建设项目联动审批监管工作的通知》,建立全域文物保护区划内建设项目部门联动“审批+监管”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文物保护区划内建设项目文物保护前置审批许可和考古前置管理规定,确保在项目立项、工程许可、施工许可等阶段充分征求文物部门意见并及时落实文物审批要求,全面预防“未批先建”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