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保护规划是遗产地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系统谋划和统筹推动文物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由此,遗产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编制总规具体要求,科学规范、统筹兼顾地编制好规划很有必要。现以江西省九江市庐山白鹿洞书院为例,就其规划的编制作一略述。
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海会镇和白鹿镇交界处,坐落在庐山五老峰的东南麓,东邻鄱阳湖,北邻长江。辖地三千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古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院位于后屏山与卓尔山之间,其所依山脉来自庐山五老峰,五老峰的基岩以花岗岩、砂岩为主,间有小块平地和梯田,主脉月坪梁为东西走向,横亘于五老峰南界,支脉大多为南北走向,平行排列,相对高差较大,贯道溪从门前川流而过,最后流入鄱阳湖。这里是历代文化名人栖息游历之处,人文景观积淀丰厚,造就了一代代优秀人才。在其周边分布诸多名胜古迹,如:海会寺、观音桥、栖贤寺、秀峰、桃花源等。
历史概况
白鹿洞书院肇始于唐代,兴于五代,定名于北宋时期,宏大于南宋朱熹之复兴,绵延于元、明、清,素有“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并养一白鹿自娱,鹿通人性,出入跟随,人称“神鹿”,又因此地四面环山,俯视似洞,故称“白鹿洞”。
南唐李氏朝廷在此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与当时金陵秦淮河畔的国子监齐名,学者争相往之。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因朝廷重视,地方官吏予以支持,这一时期书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南宋时期,理学宗师朱熹任南康军知军(今庐山市),他重视文化教育,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生徒,划拨田产,苦心经营。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教规》影响后世数百年,其办学模式也为后世效仿。
元代初期,九江一带因未经历激烈战争,书院得以躲过兵火的劫难保存下来。元至正十一年(1351),由于战乱,书院被毁,文物荡尽。
明正德三年(1508)重建,基本奠定了后来白鹿洞书院的建筑规制。明正德年间,书院进入发展高潮。
清初,白鹿洞书院历经数次维修,才得以恢复办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后,朝廷颁布诏书,废书院建学堂,白鹿洞书院改称江西省高等林业学堂。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白鹿洞书院保护和利用极为重视,多次拨专款进行维护保养。现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育培训、文化研究、旅游研学、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格局。
规划的意义、依据及分期
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是做好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前提,加强文物保护,合理利用和管理遗产,能够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有了保护规划才能更好地使管理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法治化迈进。
白鹿洞书院历史上有过多次废与兴,原因不尽相同,如兵灾、火灾等等。许多历史上有记载的建筑被毁,如亭、台、楼、阁、桥等,现存文物古迹及古建以明清为主。据明代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及清代毛德琦《白鹿书院志》等记载可见一斑。
《白鹿洞书院文物保护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在执行中与庐山风景名胜区规划、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等相互协调,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相关国际公约等编制此规划,划定保护范围,保护白鹿洞书院完整性和安全性。为保护白鹿洞书院周边历史环境关联性,使书院周边村镇发展现状与文物环境风貌相协调,划定了建设控制地带。规划面积为185.81公顷,《规划》期限为15年,分三期实施,近期从2021年至2025年、中期从2026年至2030年,远期从2031年至2035年。
价值的多样性
《规划》内容充分体现了其价值的多样性。
历史价值: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代表宋、明以来七百余年理学发展大趋势;碑刻、摩崖石刻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是研究书院历史最佳的资料。
艺术价值:建筑群规模宏大,功能完备,集祭祀、纪念、藏书、住宿、讲学等诸功能于一体,建筑面积六千余平方米;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书院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建筑之间用院墙分隔,形成了多个庭院,把书院礼制性建筑与实用性建筑连为一体,产生既隔又联的效应,突出了庭院格局;建筑装饰朴实无华,给人自然淡雅的感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成就。
科学价值:书院建筑坐北朝南,为大四合院建筑,布局相当考究,从建筑材质看,建筑多为石木或砖木结构,忠实于材料结构的表现,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对研究中国书院古建筑的材料、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社会价值:书院是庐山风景名胜区重要的景观资源,有效保护,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有效保护其周边环境并合理利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文化价值:书院是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理学文化的圣地;展示了古人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完美交融的情怀;凝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丰富经验,对于今日之教育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分类规划及现状评估
《规划》对保护对象进行了细分,将书院内历史文化遗存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的文物有五组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由西向东,依次为先贤书院、礼圣殿、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延宾馆。此外,还有独对亭、枕流桥、白鹿洞书院大门、摩崖石刻及古树名木等。可移动文物主要有东、西碑廊、碑刻、匾额等。
书院古建筑数量较多,自创建开始,传承千年,历朝历代均有维修记录,但书院建筑总体真实性保存较好。现存建筑格局较好地沿袭了清代光绪年间白鹿洞书院的格局,较好保留了清代晚期书院历史建筑布局的风貌,建筑总体完整性保存较好。
《规划》对文物建筑、附属文物、古树名木及可移动文物的现状分别作了详细评估。对院内建筑环境、院外环境、管理、展示利用、研究现状、基础设施与防灾现状等一一作了评估。
制定规划框架、保护区划、保护措施等
《规划》框架确定合理的保护区划与管理规定,确定文物本体保护、文物环境保护、文物展示、文物管理、文物保护与景区发展协调共存的措施。保护区划体现了与本体的完整性、安全性、和谐性、关联性,尊重产权及管理现状,保障实际保护和管理的可操作性。保护措施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以及最少干预、可识别性、可逆性的原则。规范日常保养制度,建立长期维护监测制度,加强书院历史格局的保护。环境规划与文物保护相结合,保护文物周边历史环境。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行,生态建设与文物保护相结合。
管理规划方面明确了目标、完善管理机构、优化管理设施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并尽快根据规划要求编制管理条例并有效地做好日常管理。展示利用必须在保证文物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科学、适度、持续、合理地利用白鹿洞书院历史文化内涵,将文物本体的展示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结合。文物展示结合地方实际,展示分区及线路布局合理,并就江西书院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研学教育基地等研究方向等作了细致的规划。规划分期对近期、中期、远期的实施内容都分别作了具体的安排,明确了经费来源和实施保障。
《规划》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规划文本,第二部分为规划图纸,第三部分为附件,《规划》是根据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文件编制而成,依法审批后,作为白鹿洞书院保护的法规性文件,纳入所在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发展规划。
《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对白鹿洞书院的价值与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评估;编制了保护原则与策略;确定保护目标与重点;划定文物保护区域,制定管理要求,提出保护措施;制定环境、管理、利用等专项规划并与九江市城市规划相衔接。
(作者单位:庐山白鹿洞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