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龙泉塔坐落于山东省滕州市中心城区龙泉文化广场,历经康熙七年大地震、1938年滕县保卫战等,经多次维修后仍巍然屹立,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价值,使得每一位驻足仰望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滕州龙泉塔的建筑结构
滕州龙泉塔呈平面八角形,九层,高43.35米,塔基周长37.6米,基座直径9.2米。主体采用青砖砌筑,风格古朴,是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基之上配有须弥座,比较简朴,须弥座高80厘米,自下而上分别为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一至九层,层高逐层递减。塔的一、二层出平座,平座采用斗栱支撑,这是宋代沿用唐代的流行做法,它可以给人们带来近距离观赏精巧建筑的视觉效果。一、二层塔檐采用筒板瓦做法,三至九层均为一层一檐的做法,不再施平座。塔檐采用叠涩砖做法,一至九层均使用斗栱悬挑出檐,斗栱为宋代风格,斗底有䫜,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艺术创造力。在塔壁各层券门内外与塔内梯道券顶及叠涩砖上均施柏木过梁,这种砌筑方式可以增强塔体的结构强度。
龙泉塔塔身共设置十五个券门,七间塔室。塔室即塔内的房间,一般是依据塔的平面形状取形。龙泉塔的塔室大小不等,平面为正方形,上为穹窿顶,原有供奉的佛像,现无存。一至四层的塔室与塔内阶梯不能互通,五、六、九层的塔室与塔内台阶相连通。龙泉塔正门设在北面塔座之上,一至四层每层设置两个券门;五至七层每层设置一个券门;八层无券门,仅在北面内部塔壁上设置壁龛;九层在东西南北四面各设一个券门。龙泉塔采用了在塔身隔层45度建券门的结构方式,券门基本上只开在塔梯方向,形成隔层错角分布,使塔体的结构避免上下开裂,增强了塔身结构的稳定性,这种按塔层改变结构的方法,是宋时佛塔在砖塔结构上的创新。塔内一至九层的台阶为青砖垒砌,共118级。一至二层为穿心式,自二层向上沿塔壁顺时针方向螺旋折上,这种“壁内折上式”塔体结构也是宋代砖塔特有并广泛使用的形式。由于龙泉塔塔刹损毁已久且无历史记录,无法看到原来的塔刹具体式样。宝瓶是塔刹上的一种装饰,为唐宋砖塔的常见做法,1984年重修龙泉塔时,铸造了铁制覆钵和宝瓶塔刹,与山东汶上、兖州、金乡、邹城现存砖塔塔刹相似。至今在龙泉塔塔檐上仍保留了部分初建悬挂塔铃的环扣。清代诗人王政的《浮屠峙玉》诗文中对龙泉塔塔铃就有“风过金铃音袅袅”的描述。阑额、斗栱、叠涩藻井、塔室内至今还留有赭红、石绿、朱红等彩绘装饰。
滕州龙泉塔的建造方法
关于龙泉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有两种说法。一是在施工时使用堆土的方法。修完一层,用土将塔的四周堆平,再修第二层,层层施工,层层堆土,将塔修完后,再把土清除掉,实际上这只是传说,既无史料证明,也无科学根据。二是采用脚手架修建。我国现存最早的塔是北魏时的河南嵩山嵩岳寺塔,塔壁上保留了当初建塔时的插杆洞眼。据考察,从北魏到清代保存的古塔多是运用脚手架修建的,只是每个时代架子的搭建式样有区别。据宋《营造法式》中可知,宋代脚手架的名称叫“鹰架”,施工时,架子周围用帷幕遮挡,在龙泉塔的塔身上同样保留了整齐的插杆洞眼,洞眼位置左右对称,上下相对,距离适当,偏于上部,上排的洞眼设在阑额上,比较隐蔽。
滕州龙泉塔的始建年代及历次维修
佛塔一般都建在寺院内,个别建在寺院外侧。凡是历史悠久的古老寺院,必然有塔,可以说“有塔必有寺,有寺不一定有塔”,目前我们常见的孤塔,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寺院毁坏的缘故。据明、清《滕县志》中的插图可见,龙泉塔位于龙泉寺的西南方向。在清道光版的《滕县志》县城手绘图中已看不到龙泉寺的标识,说明龙泉寺在道光时期已毁坏不存了。
据明万历元年《兖州府志》中记载:“龙泉寺在县东门外沙湾,元时建内塔高十层。”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中也有重修山东滕州龙泉塔的记载:“龙泉寺四一在城东一里许,创始无考。宣德间僧正玉重修,塔亦渐圮,而千户蔡祐首事,僧无文等募助重修。寺规制旧极宏丽,塔十层,高十二丈,根称是有教谕项理记文不录。岁于此,为迎春所,今两廊方丈俱圮,虽修之不及前远甚。俗传云,有大泉水时漂民居,故建塔以镇之。龙泉之名盖亦有自云。”林洙在《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中记录了1936年梁思成在山东考察古建筑的路线地点,其中就有滕县(现滕州市)兴国寺遗址、龙泉寺(明塔)的考察记录。
根据史料记载,龙泉塔在明宣德三年、清道光年间、1984年都进行过重修。当初龙泉寺内碑廊里的碑刻和清代重修的碑刻均已无存。明代维修时在塔身一层七面各镶嵌碑刻八通,分别是明宣德三年的《大佛顶尊胜神咒》《重修龙泉禅寺塔记》《大明六字真言》《助缘题名》(两通)《庄塑释迦佛像记》《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鼎塑毗卢佛像之记》,这八通碑刻因修缮时镶嵌在塔身上,所以较好地保存下来。这只是目前我们所知的维修,实际维修次数应该还要多,在历次维修时限于当时的认知及技术条件,难免走样,留下的文字记载及保留的历史信息有限,以至于无法完整了解塔的时代工艺。
滕州龙泉塔保护与利用
为有利于龙泉塔的保护,1996年,围绕龙泉塔四周建设滕州汉画像石廊,占地约1万平方米,院内除了四周围廊作为汉画像石陈列展示场所外,只栽植了低矮的灌木类绿植。在历年的建设、保护性修缮及环境优化提升中,随着龙泉塔周边陆续出土了一些重要文物,历史的神秘面纱逐渐清晰。2016年,在山东滕州龙泉塔东部约12米处新发现一处古砖井,古井由二十五层青砖和三层石块砌筑而成,井深3.4米,井口内径0.94米,砌砖外径1.35米,古水井整体呈筒状,井壁向下逐渐外扩,平底。井内清理出土了建筑构件、生活用具、残碑刻等遗物,根据古井的地理位置推测,龙泉寺遗址及龙泉塔与古水井有着密切关系,古水井的发现及出土遗物对进一步印证龙泉寺和龙泉塔的始建年代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4年4月至今,龙泉塔保护区域先后实施了龙泉塔保护性修缮及防雷工程、龙泉塔安防工程、龙泉塔周边环境优化提升工程等。龙泉塔的保护性修缮始终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修缮原则,保留原形制、原做法、原工艺和原材料。遵循“最小干预”和“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原则,在现有的认知和技术条件下,力求真实完整地保存山东滕州龙泉塔的历史风貌和特色,本次修缮范围涵盖龙泉塔全部塔体结构,包括塔体周围地面铺墁等。对塔檐进行了维修,更换并添配了残损、缺失的砖瓦件,修配了角梁,补配了残损、缺失的套兽,塔檐上添配了72个铜铃。剔除塔檐被改变的水泥抹灰,恢复了原有叠涩砖的做法。剔补塔体墙面后抹水泥灰和酥碱砖件,保留塔体原来的淌白灰砌筑做法。20世纪80年代维修时,对一至三层塔体墙面抹青灰进行了清理,使其尽量恢复原状,露出原有砖缝;对四至八层塔体外部后抹白灰墙面进行清理,恢复原来淌白墙效果。同时对龙泉塔周边环境进行绿化美化,栽植了黑松、桂花、蜡梅、红枫等九种苗木。在塔体周围铺设散水平台,与自然地面形成泛水高差,按照比例在塔体周边专门设计安装了石雕栏杆,硬化了地面,铺设了管道排水系统并引入市政管网,实施了视频监控系统、声音复合系统、入侵报警系统、电子巡更系统、门禁系统等安防项目,同时对龙泉塔监控室进行提升改造,设专人24小时看护。
滕州龙泉塔作为一座古代建筑,整体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端庄亦不失轻巧灵动之感,是目前国内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2014年,通过对龙泉塔进行人工测量并结合全站仪测量,结论证明塔的稳固性非常好,这与当初建塔时塔体结构的设计、建筑结构、材料、施工质量不无关系。龙泉塔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千百年来,虽饱受风雨侵蚀却一直巍然屹立,是滕州的象征和标志,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滕州坚韧不拔人文精神的代表,在历史的沧桑变迁中细细诉说着古往今来的辉煌篇章。
(作者单位:滕州市文物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