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晖闪耀的夕阳,张扬而孤独的合欢树,空中悠悠盘旋的飞鹰,巨大的仙人掌高墙,构成东非独有的意象,与隐藏在滚烫砂石间的石器交相辉映,这片古人类的起源之地如今依然彰显着蓬勃的生命力。这些“特别的石头”正是中国考古队员此行的目的之一,将其捧在手心细细端详,石头上纵横交错又暗含规律的疤痕,正静静讲述着一个关于人类在漫长演化历史中生存繁衍的故事。
考古路上的幸运者
自2014年河南省文物局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今年已经是中国—肯尼亚旧石器联合考古项目进行的第五个年头。在“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以及今年的“中肯关于打造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典范的联合声明”等合作框架的支持下,项目得以持续顺利开展,2024年中肯旧石器联合考古研讨会在河南郑州举办,双方续签五年合作协议。
作为第二次参加项目的考古队员之一,彭胜蓝再次在发掘现场见到熟悉的肯方队友感觉非常亲切,回想第一年到肯尼亚前后的情形,依然万分感慨自己的幸运。2023年,得知中肯旧石器联合考古项目的中方现场负责人赵清坡老师正在寻找中肯联合考古队的队员,“‘人类的摇篮’之一、最早的石器发现地、近乎完整的人类进化史、人类起源与演化的宝库”,关于肯尼亚的关键词不断在彭胜蓝的脑海中涌现。“那么遥远的地方,就这么突然地触手可及了吗?”作为旧石器考古工作者,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加入才对得起这么好的机会。就这样,在国家政策支持、肯尼亚古人类考古圣地、团队建构成熟如此“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组成中肯旧石器联合考古队,2023年收获了不错的发现,还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3年国外考古新发现”。
2025年9月21日,同样的配置,中肯旧石器联合考古队抵达肯尼亚巴林戈郡的博戈里亚湖遗址,开始本年度的考古工作。
中肯考古中的学习者
自2017年中肯旧石器联合考古项目启动至今,很多变化其实在悄然间发生。倘若要用一个词来概括“中肯考古合作”,那一定是“学习”,这种在交流中学习的方式在中肯队员们共事的过程中无处不在。
野外调查往往需要穿梭在针刺密布的灌木丛和仙人掌中,几乎没有路,稍不留神一个转弯就会迷路,所以除了携带必要的高精度定位仪外,野外调查小组中也会有肯方队员中的当地人随行。在荒野中他们就是最好的向导,不仅精准识别方向,还能随时讲解途经的动植物。高达两米的仙人掌需要生长七年,路边地上小小的土洞居然是松鼠的家,树干缝隙里藏着会被人的汗水吸引的汗蜂,总在金合欢树上安家的蚂蚁其实与大树是合作关系,长得像绿色筷子的大戟树是当地人的天然牙刷……一节节生动的非洲自然课堂为烈日暴晒下的徒步调查增添了无数趣味。而每每发现石器,中肯两方队员也会聚在一起讨论它的原料特性或加工方式。偶尔肯方队友采集到易被混淆的“假石器”,那就是最好的教学标本,中方现场负责人赵清坡会详细给队员们介绍如何分辨人工打制的石制品和天然形成的“假石器”,肯方队员总是学习得很认真,一有发现就远远呼唤中方队员。这种时候,中肯双方互为师生,知识在学习中双向流动,实现一场从自然到历史的认知互换。
在今年的博戈里亚湖遗址第10地点,赵清坡和肯方负责人伊曼纽尔·恩迪玛商定今年的具体发掘区域和工作任务后,将联合考古队的队员们分为四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采集遗址区地表遗物、布置发掘区探方、布置过筛区、填写遗物标签。大家在遗址区四散开来,忙碌中井然有序,相比上一次开工的工作效率又提升不少。我方队员教肯方队员如何使用高精度定位仪给石器定位,肯方队员教我方队员如何快速辨认混杂在黄土和钙结核中的动物化石种属,经过磨合后工作小队的配合越发默契。工作中肯方队员时常会对中文感到好奇,于是略带生疏地咬字练习“化石”“石片”伴随着频频欢笑在遗址现场响起。大概是音乐和舞蹈的基因刻在了非洲人民的骨子里,发掘现场的音乐和兴致来时的身体律动是常见的风景。中肯队员们在发掘时席地而坐,欢快而松弛的闲聊中大家手里的活却不停歇,这与国内考古发掘现场略有不同。每一次早晨的问候、每一次工作时的相视而笑,中肯合作将“尊重文化、美美与共”的真谛体现得淋漓尽致。
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追问者
再次踏上东非大地,我们的考古队员们逐渐由充满好奇的感受者蜕变为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追问者,开始更加主动地思考“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以及“我们为什么这么做”。
人类的起源和演化就像一棵枝杈繁多的参天大树,在物种演化的舞台上,数百万年间有许多不同的人科、人属出现又消失,唯独智人这一人种繁衍至今。纸上简短的数字实际上意味着一段漫长又复杂的人类历史,古人类制作的石制品是沧海桑田中遗留的重要线索。因为想要解决“我们是谁”“我从哪里来”的问题,中国考古队来到了肯尼亚,追寻古人类的足迹,中肯旧石器联合考古项目应运而生。
从2017年至今,联合考古队已在巴林戈湖、博戈里亚湖周边调查发现旧石器地点60多处,发掘和采集石制品近万件,收获大量珍贵无比的一手考古材料,面临的下一步就是将这些线索整合,像办案一样抽丝剥茧,从石器中提取信息,分析阐释古人类的行为、生存方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希望能如旧石器考古专家高星先生所言,“当我们把这些信息归纳汇总之后,一个百万年前人类走出非洲、向着远方决然挺进的壮丽画面便会映入眼帘”。
考古发掘现场一阵尘土飞扬,一群大大小小的当地孩童从黄土坡顶溜滑梯般滑下。虽然发掘的遗址距离居民区较远,但一到考古开工总有孩子们前来围观。看见考古队采集地上的石头,孩子们也争相模仿捡来石头。考古队员们会告诉他们石器简单的特征,鼓励他们去寻找,找对了的孩子都欢呼雀跃,更加积极。肯方负责人恩迪玛还特意带来考古插画小书送给了大一些的孩子。或许有一天,好奇的种子开出思想的花,他们中的某些孩子长大后也会去思考,在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上的祖先从何而来,成为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追问者。
(执笔:彭胜蓝 娄文台 顾雪军 赵清坡)
博戈里亚湖遗址(Lake Bogoria Site)2025年度调查发掘项目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资助。中肯旧石器联合考古项目主任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魏兴涛研究员,中方现场负责人为赵清坡博士,肯方负责人为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地球科学部长伊曼纽尔·恩迪玛博士(Emmanuel K Ndiema),中方参加人员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彭胜蓝、娄文台,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顾雪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