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展联袂迎全运 千年文脉映湾区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在粤港澳大湾区盛大开幕之际,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以两大特展“翠色千帆——惠州白马窑与明代广东海外贸易”与“我们的乐队——十世纪乐舞文化展”献礼,彰显湾区深厚历史底蕴,助力焕发“老城市新活力”。

“翠色千帆——惠州白马窑与明代广东海外贸易”,以考古实证还原明代广东仿龙泉青瓷扬帆远航的商贸盛景,揭示明代广东海外贸易的恢宏画卷,展现广州作为海丝枢纽的辉煌历程;“我们的乐队——十世纪乐舞文化展”,则透过五代十国乐舞文物,重现千年前社会生活场景与艺术风貌,奏响跨越时空的艺术华章。两个展览,一个聚焦海丝与商贸,一个侧重艺术共鸣,共同诠释中华文明兼收并蓄、连绵不绝的生动图景。

值此体育盛事,我们以文化为媒,链接古今,让跨越海陆的文明对话,为湾区人文共融增添深沉底蕴;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为“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注入鲜活力量。

翠色千帆:回望白马窑七十年,重现明代广东海贸盛景

2025年,正值惠州白马窑发现70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的盛事之年。值此之际,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物局)、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惠州市文物局)的指导下,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惠州市博物馆、龙泉市博物馆联合主办,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广州海事博物馆(广州市黄埔区博物馆)、惠东县博物馆、大埔县博物馆协办的“翠色千帆——惠州白马窑与明代广东海外贸易”特展,于2025年10月31日至2026年5月19日在南汉二陵博物馆特展厅Ⅱ隆重呈现。展览以惠州白马窑的考古发现为基石,以扎实的考古材料为基础,以广东仿龙泉青瓷为线索,以叙事化的展陈语言为路径,串联起明代广东仿龙泉的生产(窑址)、流布(遗址/沉船)、港口/城市(广州港与湾区城市)等陶瓷生产与海外贸易的关键线索,呈现明代广东海外贸易的壮阔图景,既是对白马窑七十年考古历程的系统回顾,也是对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致敬。

七十年考古积淀,再现海上丝路盛景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秉持“考古+博物馆”的展览策划理念,联合多家文博单位,在系统梳理以白马窑为代表的明代广东仿龙泉青瓷考古发掘成果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基础上呈现了“翠色千帆”展览。自1955年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惠阳白马山首次发现青釉瓷片,白马窑考古的序幕由此揭开。七十年来,经过几代考古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2020年至2022年对三官坑窑址的系统发掘,白马窑的年代、性质与技术面貌逐渐清晰,并逐步揭开了这处广东目前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明代仿龙泉青瓷窑址群的面纱。

本次展览以这些扎实的考古成果为基础,通过216件(套)遴选的代表性文物(其中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18件,三级文物35件),以考古材料内在联系为逻辑的叙事方式,系统梳理了以白马窑为代表的广东仿龙泉青瓷的生产体系、流通网络和海外影响,为公众深入理解明代广东陶瓷手工业与海外贸易的复杂互动,提供了坚实可信的知识框架。

策展理念:从“物的陈列”到“历史的再现”

本次展览是基于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展览,策展理念核心在于通过物质遗存的展示,重构明代中晚期华南地区以陶瓷为核心的海外贸易的时空坐标与历史图景,“以物证史,见微知著”。在展陈中我们致力于通过精心选择的考古遗物、组合关系、场景复原和多媒体手段,以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方法和语言,讲述一个生动且富有层次的历史故事,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展览以“惠州白马窑”这一目前发现的广东最大的明代仿龙泉青瓷窑址群为切入点,将叙事视野从广东拓展至海外。呈现的主线是:明代海禁与朝贡贸易政策背景下的广东窑业技术变革→以白马窑为代表的仿龙泉青瓷规模化生产→依托广州这一明代重要的合法海贸口岸地位及沿海各贸易点的走私网络→产品行销东亚、东南亚、西亚乃至东非的跨文化贸易历程。这条主线将地方窑业、国家海贸政策、全球市场紧密串联,体现了“小器物”背后“大历史”的宏大格局。

策展思路:以瓷为媒,勾勒海上丝路的广东篇章

明代是中国航海与海上贸易的重要转型期,也是世界格局因海洋联通而深刻变革的开始。展览以“翠色千帆”为题,寓意青瓷如翠,海舶如织,再现在朝贡贸易与海禁政策交织的历史背景下广州长时间作为全国海上丝绸之路上唯一合法对外贸易港口的盛况。

展览分为四大单元:

第一部分“白马青瓷”:聚焦惠州白马窑的考古发现与产品特征,展现其作为广东最大的明代仿龙泉青瓷窑址群的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

第二部分“又见龙泉”:追溯浙江龙泉窑的技术源流与美学典范,阐释其基于单纯产品输出的更深层次的文化与技术的对外辐射。

第三部分“浙源粤流”:通过惠州白马窑、大埔余里窑等的考古发掘材料构建出广东明代仿龙泉青瓷的总体生产面貌,探讨在浙江龙泉窑烧造技术影响下,演绎出来的粤东地区仿龙泉青瓷的地域特色。

第四部分“翠色千帆”:以广州为中心,还原明代广东陶瓷的流通网络与海外贸易体系,揭示明代中期以陶瓷为主线、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地区在全球早期贸易中的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展览不仅着眼于器物本身,更注重“物”与“史”、“窑”与“港”、“产”与“销”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出一个从窑口到港口、从本地消费到远洋外销的完整叙事链。

展览亮点:考古与展示深度融合,文物与叙事交相辉映

源流脉络的清晰勾勒:展览深入追溯了浙江龙泉窑从北宋晚期至明代早期的发展高峰及其技术南传的路径。通过对比浙江龙泉核心窑场产品与惠州白马窑、大埔余里窑等广东窑场产品及窑具(如高足杯、菊瓣纹、戳印文字和标志性的M型匣钵等),直观揭示了广东仿龙泉青瓷对龙泉窑制瓷工艺的创新性承继和创造性发展,以及为适应外销市场需求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导向:器类更趋实用、装饰简化、注重量产。

生产格局的系统呈现:展览依据故宫博物院、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机构的系统调查,清晰勾勒出广东明代仿龙泉青瓷以粤东为核心,延伸至珠三角、粤西的广阔生产分布图景。惠州白马窑与大埔余里窑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其考古发掘材料共同构建起广东地区仿龙泉青瓷生产的时空框架和技术体系。

流通网络的考古实证:展览的一大亮点在于,利用丰富的考古出土材料,构建起从窑址(生产端)到城市、港口(集散端),再到海外市场(消费端)的完整证据链。广州城内南越国宫署、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泰康路明代城墙外河堤遗址、南海神庙明代码头等重要遗址出土的广东仿龙泉青瓷,尤其是惠州白马窑产品的“壳溪”纹碗、“福”字纹碗在不同遗址点的反复出现,生动再现了这些器物在广州港这一贸易核心枢纽的集散与出口过程。

沉船与海外遗址的呼应:通过图表形式展示菲律宾利纳浅滩沉船、阿联酋佐尔法港口遗址、日本大阪堺环壕都市遗址等地出土的广东仿龙泉青瓷,实证了广东仿龙泉青瓷器在海外市场的广泛流通。特别是与同时期东南亚泰国、越南仿龙泉瓷的对比展示,揭示了明代海禁政策下,全球瓷器市场格局的动态变化与互补关系。

视觉化与体验性设计:为让观众更好了解惠州白马窑及广东其他地区仿龙泉青瓷的物质遗存和明代广东仿龙泉的生产(窑址)、流布(遗址/沉船)、港口/城市之间的关系,更好呈现广东陶瓷海外贸易与技术交融的历史场景。本次展览运用前沿数字虚拟仿真技术及数字交互技术,让观众亲身体验一次“从考古发现到文化创造”的完整过程。系统基于Unity引擎打造,以真实陶瓷历史为背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手段,为公众提供一个可参与、可创作、可传播的沉浸式体验。

教育功能深度拓展:结合展览与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合作开展系列课程,就展览设计开发轻享线上多媒体内容和轻便教育工具和交互程序,作为展览内涵的延伸;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开展博物馆龙泉窑与仿龙泉相关课程,老师们就龙泉窑鉴赏、制作技艺等内容开展授课,同学们结合授课内容与展览,推出仿龙泉青瓷碗制作、仿龙泉窑印花工艺体验、哥窑纹片赏析与制作体验等教育活动对公众进行二次传播。

展览的意义:连接古今,对话世界

本次展览是对白马窑七十年考古成果的系统性整理与公开展示,也是广东明代仿龙泉青瓷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汇报。明代广东仿龙泉青瓷不仅是窑业技术南传与地方化的生动体现,更是明代中国融入早期全球贸易体系的历史明证。

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化:展览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惠州白马窑、大埔余里窑等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对三官坑窑址布局、年代、技术的新认识,以及对广东仿龙泉青瓷流通网络考古实证的系统梳理,是该领域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汇报。

“考古+博物馆”理念的生动实践:展览完美诠释了考古博物馆如何将专业的考古材料、严谨的学术研究,转化为公众能够理解、乐于参与的文化体验。它不仅是考古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基于考古学的历史重构与文化阐释。

深化“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展览以瓷器这一大宗贸易商品为切入点,具象化地揭示了明代广州,特别是海禁政策时期,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如何通过技术借鉴、生产调整和市场开拓,融入并影响着早期全球贸易体系,为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韧性、复杂性与活力提供了鲜活的广东案例。

凸显广州的历史地位与当代启示:展览再次确认了广州在明代作为全国对外贸易核心枢纽的独特地位,及其在连接中国与世界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段历史对于今天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扩大开放、深化国际合作,无疑具有深刻的镜鉴与启示意义。

强化湾区文化认同:以白马窑为代表的广东仿龙泉青瓷在广州、深圳、东莞、中山、香港等大湾区城市的官署、衙署、居址、墓葬中的发现,揭示了大湾区共同的历史文化基础。从惠州白马窑青瓷的生产,到广州港的商品贸易,再到香港的转运,这一共同历史记忆,为湾区城市提供了文化认同的物质载体,有助于增强区域凝聚力。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宣传的重要合作成果,“翠色千帆——惠州白马窑与明代广东海外贸易”展览由多家文博单位精诚合作,系统梳理并展示了以白马窑为代表的明代广东仿龙泉青瓷考古成果。我们期望通过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讲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广州故事、湾区故事,引领观众感受明代广东蓬勃的商贸活力,探寻粤港澳大湾区深厚悠久的海贸文化传统。

重点文物选萃:青瓷不语,沧海留痕

白马窑“福”字纹碗:外壁饰菊瓣,内底戳印文字的敞口圈足碗是白马窑的典型器物。

白马窑青釉高足杯:高足杯是浙江龙泉窑自元代起就流行的器类,也是明代广东仿龙泉青瓷极具代表性的器物。

泰康路工地出土的青釉“福”字纹碗:2015年越秀区泰康路工地考古发掘了大量明代广东仿龙泉青瓷器。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广州城合三城为一,北拓老城,至嘉靖年间向南筑新南城,南界大致至万福路、泰康路、一德路沿线。泰康路位于新城以南,临近珠江航道,是货物集散和船舶停靠的重要区域,逐渐发展为手工业、仓储和民间贸易的活跃区域。

青釉“壳溪”纹碗(白马窑、泰康路工地、南海神庙遗址均有出土):白马窑生产的器物在不同遗址反复出现,串联起从窑口到港口、城市的流通路径。

(供稿: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执笔:李秋晨 肖洵)


我们的乐队:共奏五代十国的乐舞华章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与成都永陵博物馆、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博物馆和宝鸡市大唐秦王陵文物管理所共同举办,河北博物院、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支持的“我们的乐队——十世纪乐舞文化展”正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作为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策划推出的五代十国系列专题展之一,是粤、川、陕、冀文博机构深化考古成果转化、加强考古成果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实践和合作之举,也是迎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特色文化活动。

展览内容

此次展览立足学术前沿,以五代十国乐舞文物为主线,串联成都、宝鸡等地王建墓、赵廷隐墓、李茂贞夫妇墓出土的乐舞类考古发现及相关文物,并借助冯晖墓彩绘乐舞砖雕所构建的沉浸式场景,以及王处直墓散乐图所衍生的交互体验,系统呈现该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与最新研究成果,再现了那段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与历史风貌。

展览结构以“序曲、前奏、背景音、交响、尾声”为叙事脉络,仿若一部纷繁而完整的曲谱,展览中的人物跨越五代十国的时空维度,纵横于四川、陕西、河北等地域,恰似一篇篇跌宕起伏的乐章段落。而乐舞,正是贯穿其间、超越时空的共通语言,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与地域的纽带。音乐以其独特的和合之力,在差异中谱写出一条共通的文明之路,见证着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

在“前奏”部分,展览回溯了汉唐音乐文化的演进——从汉代乐舞百戏的多元融合,到唐代十部乐的中外交融,音乐文物不仅是墓葬中的关键文化符号,更与佛教艺术深度融合。这一历程生动彰显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创新转化的文化特质,为十世纪乐舞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背景音”部分呈现五代十国政局动荡的时代背景与纷繁多彩的音乐文物。展览系统梳理了乐舞艺术的多元载体,如陶俑、金银器、经幢、壁画、曲谱等,勾勒出一幅跨越南北地域、兼具东西交流的生动图景。这一阶段的乐舞艺术仍延续唐代风格脉络,并以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力,为后来宋代乐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交响”部分作为展览的核心叙事,以前蜀皇帝王建、后蜀大将赵廷隐、岐王李茂贞夫妇、朔方军节度使冯晖、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等关键人物墓葬出土的文物为载体,一起演奏一曲五代十国时期的乐舞华章。这些珍贵遗存,不仅映照出他们各自的人物生平与时代交集,更生动呈现出那段政权更迭频繁却文化交融共生的社会图景,见证着一个时代在乐舞中的延续与回响。

展览亮点

多元设计 重构历史记忆

本次展览的形式设计与内容叙事、文物特征深度融合,综合运用色彩分区、展柜外延设计、互动装置与场景复原等多种手段,有效提升了展览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助力观众深入理解展览内涵。展厅中特别设置的舞台展演区与冯晖墓甬道复原场景,直观呈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音乐文物及其演奏背景,既强化了观众的沉浸体验,也创造了具有传播价值的打卡点。此外,展览还引入多项跨媒介交互装置,通过高参与度的交互设计为观众营造了沉浸式观展体验,运用触控、传感等交互科技,生动解读该时期的历史背景、乐器演奏原理及乐舞表演形态,实现了考古成果的现代转化与活化展示。

馆校合作 深化交互体验

依托馆校合作机制,与广州美术学院多个学院深度协作,共同开展了一系列文物活化教育项目。在此次展览中,双方合作推进永陵二十四伎乐俑与王处直墓散乐浮雕的创新展示,并开设了“当古代乐舞遇见玻璃艺术”特色教育课程,将学术研究项目与艺术教育成果有机融入展览内容。

展览中设置的“二十四伎乐”模型演奏互动、王处直墓散乐浮雕粒子交互等创新展项,成为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实践平台——学生得以在创作中解读历史,在交互中连接传统,真正实现了从“观看者”到“参与者”与“创生者”的角色转变,实现了考古发现从学术研究到公众传播的全链条活化展示,让千年文物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推动传统文化在创新交互与主动传承中持续发展。

汉服演绎 焕发文物活力

围绕本次展览,引导公众深入解读文物内涵和探索文化底蕴,与广州市白云区汉服文化协会(云汉会)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发现文化遗产之美”文物仿妆大赛暨“2025广州汉服文化季”首场活动。此次活动汇聚了粤港两地汉服协会的积极参与及湾区选手的同台演绎,通过创新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途径,打造了文物活化利用的新范式,不仅有力促进了大湾区的文化认同和共融发展,更充分体现了大湾区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上的共识与合力。

参赛选手们对赵廷隐墓随葬的乐舞陶俑、王建墓石棺上的二十四伎乐雕像、李茂贞夫人墓出土的驾鹤西游砖雕上墓主人形象做了生动的模仿,创新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以精湛的仿妆技艺与鲜活的舞台演绎,让沉睡千年的乐舞文物形象焕发新生,全方位、多角度讲述那段精彩纷呈的乐舞故事及传奇。参赛选手还与汉服爱好者携手,组成汉服方阵在馆内进行巡游,联袂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汉服走秀。这场行走的汉服知识科普展示,展现了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力,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

我们也将在展览期间推出一系列配套宣传与教育活动:依托本院官方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系统介绍五代十国历史与乐舞文化;同时在广州塔、体育西路、客村等重要地铁站点投放海报,拓展宣传覆盖面;针对青少年群体,将推出“花间乐舞”主题教育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乐舞知识和文化;此外,“考古广州·名家讲坛”将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展览主题开展深度讲座,为观众提供专业的学术解读。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将持续依托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系统呈现五代十国历史文化面貌,积极构建五代十国学术研究与合作交流平台,更好地履行新时代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展览展期为2025年9月27日至2026年3月29日。

(供稿: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执笔:苏漪 孙玉霞)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16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