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滕州二山山顶发现西汉石椁墓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张会民 朱超

二山位于山东省滕州市东南木石镇东台村西北,距滕州市区约30公里。自西南—东北,依次为大山、二山、三山,三座小山相连。由于长期的开山采石,对二山的南坡、北坡,三山北坡、大山仅存西南坡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根据往年和本次的考古调查及发掘情况,三山遗址主要文化内涵为汉代,为研究该地区古文化聚落分布及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2022年6月,调查中发现二山山顶有古墓暴露,报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滕州市文物局、滕州汉画像石馆、滕州市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于2022年10月至12月对该墓进行了考古发掘,编号M1。

考古发掘

墓葬开凿于二山顶部,凿石为圹,为南北向的石坑竖穴石椁墓。由封土、竖穴墓道、椁室等部分组成。该墓历史上3次被盗,均直达墓室。由于多次盗扰,墓口局部已暴露在外,地表有较多散落的石块。早期盗洞位于竖穴北部偏西,不规则椭圆形,在盗洞内采集有陶鼎足、鼎耳、鼎口沿、陶片等随葬品的残片, 陶器多难以修复。据村民介绍,在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前后,又遭到2次盗掘,盗洞分别位于竖穴的中南部和东部。中部盗洞平面呈圆形,东部盗洞平面长方形,中部和东部盗洞内采集有较多酒瓶、塑料等现代垃圾。

封土现状大致呈圆形,直径约17、残高约1.2米,北部及西部地势较低处封土堆积较厚,未经夯筑,封土上部以黄黏土为主掺杂碎石,中下部灰褐色掺杂大量大小不一的石块,封土四周包绕三重不规则石块垒砌的低矮石墙,上重近方形,中、下重为近圆形,应该是为了减少水土流失,达到保护封土的目的。石墙由3~6层直径0.3~0.5米的不规则石块砌筑而成,宽0.2~0.4米。下重石墙距封土边缘约2米。在封土东北部下重石墙内出土铁锛1件,已锈蚀。

在北部、东北部和东部的封土下发现石坑三处,编号K1、K2、K3。K1未发现任何遗物。K2平面长方形,用石块垒砌四壁,坑底部出土铅车马明器。K3平面长方形,底部为基岩,以不规则石块垒砌四壁,坑内出土动物骨骼,骨骼断面整齐。

墓圹平面长方形,口大底小,口部南北长3.2、东西宽5.6、深约4米。因岩体高差墓口岩体不规整,东壁与北壁低于其他两壁, 墓口用块石平铺错缝垒砌齐平, 块石均为未经加工的原石。以长方形石块垒砌数层,使墓口平齐规整。墓壁开凿的较为粗糙,石壁不规整,凿痕清晰。

竖穴内填土层层夯实,夯层、夯窝明显,夯层厚约0.18~0.2米,中椁室42层,西椁室15层(墓口至1.4米未经夯打)。近竖穴底部的填土中出土半两钱3枚。

墓底并置三个椁室,分为西室、中室和东室,三个椁室均严重盗扰,西椁室和中、东椁室之间被一道不规整石块垒砌的石墙隔开作为界线,石墙中部大段墙体被盗掘破坏。为便于区分,将西椁室编号M1-1,中椁室编号M1-2,东椁室编号M1-3。分述如下:

西椁室(M1-1) 西椁室填土为灰黑色,夹杂较多碎石子,经夯打,土质较硬,夯窝及夯层不甚明显。

墓底南北向置一单石椁,内长2.10、宽0.73、高0.73米。石椁制作一般,东侧板中部被盗掘破坏,盖板由2块石板组成,底板1块,四壁均为整块石板制成,侧板和挡板接合处有榫卯结构。东、西侧板上部凿有凹槽。底板及四壁内壁均刻有几何图案或图像,雕刻技法为线刻。底板刻十字穿璧图案;南挡板内壁刻常青树图像;北挡板内壁刻十字穿璧图案。东、西侧板内壁刻几何纹。

西椁室底部置木棺1棺,已朽,发现零星红色漆皮碎片,形制不清,棺内有人骨架1具,因盗掘严重,仅见零星肢骨,葬式、头向不清。随葬品仅存4件(组),其中半两钱2枚,见于西室内中部扰土;铜带钩1件,见于西室内中部扰土;灰陶罐1件,置于西侧板外西北部;

中椁室(M1-2) 中椁室填土主要为黄黏土,夹杂较多碎石子,经夯打,底部填土与上层完全不同,与西椁室填土一致,土质较硬,夯窝及夯层较明显,每层之间夹杂一层白色风化岩石子,通过分辨填土的不同,可以确定第二次开挖的南北向竖穴墓道东西宽1.55米,但长度和深度无法准确判定。

墓底南北向置放石椁,内长2.13、宽0.75、高0.73米。石椁制作规整,盖板由2块石板组成,底板1块,四壁均为整块石板制成,侧板和挡板接合处有榫卯结构。东、西侧板上部凿有凹槽。底板和四壁内壁均刻有几何图案或图像,雕刻技法为线刻。南挡板内壁刻十字穿璧图案;北挡板内壁刻常青树图像。东、西侧板内壁均刻绶带玉璧图案。

椁室底部置放木棺,已朽,仅可见灰色朽痕,形制不清,棺内未发现人骨架。室内未发现随葬品。

东椁室(M1-3) 东椁室填土为纯净的黄黏土,经夯打,底部填土与上层完全不同,与西椁室填土一致,土质坚硬,夯窝及夯层明显,填土夯层43层,竖穴上部至距墓口0.6~0.9米深处夯层厚约0.16~0.18米,其下夯层厚约0.07米,夯窝直径0.05、0.06、0.07米。

墓底南北向置一石椁,内长2.13、宽0.75、高0.74米。石椁制作规整,盖板由2块石板组成,底板1块,四壁均为整块石板制成,侧板和挡板接合处有榫卯结构。东、西侧板上部凿有凹槽。盖板、底板和四壁内壁均刻有图案,雕刻技法为线刻。盖板内壁刻璧纹;底板刻3个璧纹;南挡板内壁刻常青树图案;北挡板内壁刻璧纹。东侧板内壁刻2个璧纹。西侧板内壁刻2个璧纹。

椁室底部置木棺1棺,已朽,仅可见灰色朽痕和较多红色漆皮碎片,棺内有人骨架1具,因盗掘严重,仅见零星肢骨,葬式、头向不清。椁室西侧有一用碎石砌成的边箱。内放置随葬品陶器。随葬品共10件(组),其中陶鼎2、陶盒2、陶壶2、陶盘1、陶匜1、小陶罐2件。另外,椁室内扰土中采集道光通宝钱币1枚。

主要收获和初步认识

本次发掘出土文物30余件,主要以陶器为主,质地均为泥质。其中陶器17件(组),包括鼎、盒、壶、盘、匜、罐;铜钱6枚;铁锛1件、铁铲1件;六博棋子4件。初步认识如下。

石坑竖穴山顶汉墓在滕州首次发现,依据现场打破关系看,西室早于中室,中室早于东室。据目前考古发现,石坑墓墓葬形制在江苏徐州发现最为集中,是西汉时期徐州地区的主要墓葬形式,通常位于山顶位置的石坑竖穴墓时代较早,多为西汉早期。该墓东椁室边箱未遭盗扰,陶器组合完整,为鼎、盒、壶、盘、匜、罐组合,均为彩绘陶,在白陶衣底上绘红彩,为西汉时期常见的器物组合。与枣庄小山西汉画像石墓、滕州官桥丰山西汉早期出土的陶器组合相近。西椁室内和竖穴填土出土的半两钱是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未见武帝时期的五铢钱,判断其时代要早于西汉中期。结合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组合及石椁画像看,三个椁室的下葬时代均为西汉。综上判断该墓的年代下限应在西汉中期汉武帝元狩五年始铸五铢钱之前。

从发掘情况看,墓圹内填土来源显然不一,西部填土灰黑色,夹杂较多碎石,为开凿墓坑所致较为杂乱。中部为黄黏土夹杂碎石块和白灰,东部为纯净细腻的黄黏土,应该是从山下平地运来,或许与葬俗和埋葬时间有关。

关于三具椁室之间的关系,目前还缺少直接证据,但三具椁室共用一座封土,且同一竖穴内,墓葬规格大致相当,时代亦较接近。从现场看,西室为单独一个单元,中室和东室为一个单元,三个墓主之间是否夫妻或家庭成员关系,尚难以做出准确判断。

三山的岩层大致向北倾斜,山体南坡及下部为东黄山组黄绿色薄层页岩,该岩层薄而易碎;覆盖东黄山组之上的岩层为北庵庄组浅灰色石灰岩,位于山顶及北坡,这座汉墓即凿建于二山山顶的北庵庄组浅灰色石灰岩中。该墓的石椁盖板石碎块为灰黑色石灰岩,与大山、二山、三山所产北庵庄组石灰岩区别明显,与母祖山采石场炒米店组中段的链条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小鲕粒灰岩等特征也不相似,与墓地之南,隔薛河相望的龙山采石场底部岩石相似程度高,初步判断该墓石椁很可能产自龙山脚下。龙山下部岩性为炒米店组下段灰黑色石灰岩,官桥汉墓文化园中也发现这种灰黑色石灰岩做成的石椁。由此初步推断,龙山脚下曾经存在古采石场,并与母祖山同期。龙山古采石场石灰岩石质细腻,耐风化,适合雕刻细节丰富的画像石。母祖山采石场主要产出岩石为泥质条带灰岩、链条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等,石材含有不同程度的泥质,材质稍粗糙,仅适合粗线条雕刻,且耐风化程度稍差。官桥村南汉墓群中,石椁有大约40%~50%的石材产自母祖山,其他灰黑色质纯石灰岩,很可能产自龙山。二山山顶汉墓石椁石材非产于本地山体,而是来自南面隔河相望的龙山,龙山与母祖山古采石场同期为周边墓地提供石材。

二山山顶西汉画像石墓虽然盗扰严重,但西椁室出土的陶器组合完整,画像石也保存较好,为研究滕州地区山顶石坑竖穴墓的分布、汉代画像石的起源、汉代的丧葬制度和物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滕州市文物局 滕州汉画像石馆 滕州市考古研究所 执笔:张会民 朱超)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78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