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以文惠民 以文传声 以文兴业
——“十四五”时期陕西文物工作的新实践新探索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陕西省文物局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是名副其实的“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十四五”以来,陕西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依托独特文化遗产资源,秉承“考古发掘是基础,科技保护是核心,陈列展示是手段,服务社会是目的”理念,按照“重大项目为牵引、活化利用为重点、机制创新为动力、融合发展为突破”思路,一体推进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文明互鉴工作,在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传声、以文兴业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新实践、新探索,为推进新时代文物工作再上新台阶贡献了陕西力量。

秉持大文物理念

加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

加强文物法治建设,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工作机制,修订颁布黄帝陵、秦始皇陵、革命文物保护等9部法规,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执法检查活动,扎实筑牢文物保护的法治屏障。突出政策规划引领,制定印发《关于加强考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公布实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保护总体规划,陕甘、川陕革命文物保护片区规划,周原遗址、小雁塔等专项规划20余部,推动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完善安全防控体系,上线运行全省文物资源保护管理一体化平台,陕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近5000处。与公安部门全国首创打击防范文物犯罪11项工作机制,连续13年开展“鹰”系列打击防范文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卫星遥感执法监测实现国保单位全覆盖。切实守护精神标识,黄帝陵文物保护修缮和古树名木养护成效显著,延安革命文物国家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成功,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要点段建设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西安城墙分级预警模式示范全国。

践行大考古思路

彰显文物遗址时代价值

加强重大考古课题攻关,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项目,加快省考古院“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创建步伐,建成开放全国首个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积极推进秦东陵考古发掘保护方舱等科技项目。5项成果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汉文帝霸陵入选“世界考古十大发现”,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干旱环境土遗址保护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提升考古成果利用水平,建成开放石峁、乾陵等8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8处,数量居全国前列。举办“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主题宣传活动和“彩陶中华”“玉韫九州”“吉金中国”等早期中国系列展览,“陕西考古发现专题宣传”入选中央网信办“五个一百”精品展播优秀案例。

完善考古前置制度配套,省政府办公厅出台《陕西省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工作管理办法》,省文物局制定《关于加强文物保护要素保障推进全省高质量项目建设若干措施》,创新“基地+”“片区制”等考古模式,完成2000余项基建考古,抢救保护一批文化遗存和30万余件(组)文物。

树立大服务意识

创新文物资源活化利用

推进文博阵地建设,建成开放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延安博物馆、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秦岭博物馆、石峁遗址博物馆、统万城遗址博物馆、绥德革命纪念馆、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馆,全省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367座,285座博物馆、78家社区博物馆和25个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11个陈列在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获奖。

创新开展社会教育,在全国率先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围绕遗产资源策划原创展览、开展教育活动、设计研学课程、开发文创产品、编写主题教材、建立优秀品牌,有机融合陈列展示、文化遗址与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构建特色文物巡联展体系,年均举办1.5万余场宣教活动、接待观众7000多万人次,“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活动走进港澳台和欧美校园。

赓续传承红色基因,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获批创建,全省70多个革命场馆展陈稳步提升,“革命旧址+互联网”数字教育项目上线运行,“新时代青年延安行”主题实践入选国家“大思政课”十佳优质资源,革命文物创新利用成果连年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协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推动文物与互联网、文化影视等跨界合作,文物保护题材电视剧《护宝寻踪》在央视一套播出引发热烈反响。留坝、澄城县域文物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东坡行旅”“蜀道行旅”等文物主题游径加快建设,汉阴凤堰古梯田“文物+生态+旅游”模式获评“全国民生示范工程”。

紧抓大发展机遇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承办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发来贺信。陕西73件(组)文物赴法参加“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分别为展览题写序言。承担蒙古国博格达汗宫、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清真寺等国家文物援外项目,在17个国家和地区举办44场文物外展活动。贡献遗产治理中国方案,与境外高校、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意向书、备忘录94项,中法兵马俑保护修复合作纳入2024年习近平主席访法成果清单,“一带一路”国家联合考古纳入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

深化与港澳台交流合作,“盛世壁藏——唐文化壁画特展”走进25所港澳台高校和文化机构,“中华文化遗产研习营”连续7年被国台办列为重点交流项目,香港学生在陕西文博单位实习项目写入特首施政报告,有力促进港澳台同胞文化认同、历史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构建大科技格局

驱动文物事业创新发展

加强全链条布局,统筹“防、保、研、管、用”文物保护利用各领域,布设省“两链”融合重点专项课题8项、省社科重大项目21项,搭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科技合作论坛”“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等国际国内常态化交流平台5个,建成发布文物预防性保护、数据资源管理、安全监管等系列技术平台和国家标准,全省文物科技从业人员累计发表相关论文14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获得文物科技保护知识产权和专利107项。

坚持全过程培养,围绕打造“文物考古、科技保护、传播利用、专业技能、综合管理”五支队伍,与省内高校积极拓展协同育人创新途径,实施文物系统人才项目“秦鼎计划”,建立“工程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省考古院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先进集体”,2家单位科创团队获评“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全国一流团队。

面向未来,陕西文物系统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以国家使命、陕西担当的高度自觉,创新拓展以全域统筹守护文明根脉,以科技赋能诠释历史智慧,以制度创新筑牢安全底线,以全民参与激发守护合力,以文明对话彰显时代价值的实践路径,积极推动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自信支撑和经济社会发展动能。

推进各类文化遗产应保尽保,制定修订系列文物保护法规制度、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和专项资源调查,在全省推广文物资源保护管理一体化平台,逐步实现科学化、动态化管理,不断健全文物管护长效机制。

考古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创新考古工作理念思路,完善考古前置制度配套,加强考古学科能力建设,深化中华文明研究阐释,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课题,加强重要史前遗址和周秦汉唐都城与帝王陵园考古,推进考古成果普及传播、社会共享。

创新文物资源转化利用路径,构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利用体系,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提升文博场馆管理能力,策划“展览+教育+文创”系列文化服务,打造文物主题游径特色品牌,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创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

架设中外文明互鉴平台桥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承担国家文物援外工程,加强与中亚国家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合作,持续推出陕西特色、中国表达、国际影响的精品外展,不断擦亮陕西文物金色名片。

强化科技人才创新驱动引擎,全链条布局科技保护,全要素推进创新应用,全过程实施人才培养,全方位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实现“保护更全面、研究更深入、利用更惠民、交流更广泛”的工作格局,不懈推进文物保护标准体系、标准研制和文物工作质量提升协同发展。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74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