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61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9处;有革命纪念馆76家,共收藏可移动革命文物1487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5042件(套)。
近年来,甘肃省立足本省革命文物资源禀赋,科学把握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特点规律,始终紧扣革命文物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着力推动全省革命文物系统性、整体性保护,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交叉性、融合性研究,多维度、全方位展示,不断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综合水平,用心用情用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服务社会发展。
一是高位谋划推动,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颁布实施《甘肃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及调查认定办法,推动革命文物、红色资源保护工作规范化、法治化。先后召开全省革命文物工作专题会议和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对甘肃省革命文物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纳入《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行动方案》《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实施方案》及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等省级战略部署,高位推动。批准甘肃省文物局增设革命文物处,壮大工作力量。将未定级革命文物纳入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补助范围,予以重点支持。多部门联合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革命文物工作格局。
二是坚持整体保护,文物保存现状明显改善。先后开展全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调查和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抗战文物、长征文物以及革命纪念馆等专项调查,开展3次可移动革命文物鉴定定级,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名录,摸清革命文物家底,建成革命文物数据库。23处革命旧址被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规范落实。11个市州40个县区被列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名单,会同陕西、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先后编制完成陕甘、陕甘宁、西路军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完成长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甘肃段)专项规划,引领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投入专项资金,实施哈达铺会议旧址修缮项目、南梁陕甘边区革命政府旧址消防升级改造项目、会宁县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等文物保护项目120余项,消除革命文物重大病害险情,全面推进革命文物系统性保护,为整体展示、梯次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深化价值挖掘,展览展示水平持续提升。将革命文物研究纳入省级社会科学基金支持范围,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历史资料征集、整理与研究》为代表的11项研究课题立项实施,出版《长征·西征与打拉池》等革命文物研究成果36项。会同省教育部门联合评定命名南梁革命纪念馆—兰州大学等首批5家甘肃省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着力搭建甘肃省革命文物保、研、用矩阵。坚持“应开尽开”,实施榜罗镇会议旧址、山城堡战役旧址等30余项展示利用工程,革命旧址开放率达80%以上;每年安排资金用于保障革命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等主题,推出精品展览300余个,“旗帜飘扬——长征在陇原”等2个展览入选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国际交通线”主题展览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指导13家革命纪念馆开展陈列展览改造,不断提升展览整体水平。
四是加强弘扬传播,宣传教育功能愈发显现。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生动教材作用,年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5000余场次,接待服务观众超800万人次,39处革命旧址、纪念馆入选全国和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党史学习教育经验做法入选全国革命文物资源服务党史学习教育案例,7个思政课程入选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精品项目名单,“南梁精神进校园——南梁革命纪念馆青少年思政教育实践活动”获评第四届(2022)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4人入选“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名单。创新传播弘扬方法手段,在甘肃省文物局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同步开设“党史学习教育专栏”,推出“文物里的红色故事”100篇,举办“红色陇上行”革命文物云展览,开展“清明云直播”“看革命文物 解精神密码”网络名人公益行等云游、云直播、云讲解活动,拍摄各类音视频175条,编排歌舞类原创展演作品35部,革命文物资源已成为甘肃闪亮的红色名片。
面对“十五五”新的发展机遇期,甘肃将贯彻文物工作方针,落实文物工作要求,稳固夯实工作根基,全面推进整体保护,不断深化研究阐释,持续加强展示利用,着力推动全省革命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一是全面提高治理能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文物保护法,推动各地党委、政府有效落实文物工作主体责任,凝聚各地区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合力,在全社会营造文物保护良好氛围。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挖掘全省革命文物资源,核定公布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积极申报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范未定级革命历史类文物保护单位和馆藏革命文物的认定、命名,指导革命纪念馆管理革命旧址,推动保护、研究、展览、展示一体化协调发展。
二是全面推进整体保护。全面推进陕甘、陕甘宁片区(庆阳市)、长征片区(甘肃段)、西路军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出台《甘肃省革命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规章,实施会宁红军会师旧址环境整治、关中苏维埃政府旧址修缮展示等200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打造南梁、高台、岷县革命文物连片保护示范工程,开展全省长征、西路军有关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推动重点革命纪念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和重要革命文物建筑消防系统建设全覆盖。实施陇东地区窑洞类型革命旧址群稳定性监测。
三是全面深化研究阐释。加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革命文物保护管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革命文物认定工作,公布甘肃省长征、“三线”建设革命文物名录,编印《甘肃重要革命文物图录》。协同党史、档案等部门开展文献、档案、手稿等革命文物鉴定定级和数字化保护等工作,为丰富馆藏、开展研究、展示利用提供有力支撑。建好用好甘肃省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申创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发布一批高质量革命文物研究成果。
四是全面加强展示利用。推进革命纪念馆建设发展,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增长,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特色吸引力的革命纪念馆。稳步提升南梁、会宁、高台等重要革命旧址展示利用水平,推动有条件的重要国民经济建设工程向公众开放,实施两当兵变纪念馆等一批场馆陈展提升改造项目。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打造50个高水平精品陈列展览,开展100项高品质主题教育活动,培育100个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优秀大思政课程。推出“会师之路、走向胜利”长征文物主题游径,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甘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