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汉墓出土铜镜与升仙信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邢琳 谢飞

在江西境内发掘的东汉中晚期墓葬中,出土了许多与汉代升仙信仰相关的铜镜,这些铜镜在形制上主要包括博局镜、乳钉纹镜及龙虎镜等。铜镜内区的装饰母题,集中呈现了龙虎、四神、羽人导引以及西王母—东王公等内容,且多铸有诸如“上有山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左龙右虎辟不阳,朱鸟玄武顺阴阳”等体现升仙信仰的铭文。这些装饰表达了汉代先民对神山仙境的独特想象和诠释,以及对逝者死后能够升仙的渴望与祝愿。

江西东汉墓部分出土铜镜

1972年,南昌施家窑东汉墓出土羊方镜(图1),内区环绕朱雀、长尾鸟、白虎、独角兽、玄武、猿面羽人、青龙等图案;镜铭为“羊方作镜真太巧,上有山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多(长)富贵天下保”。2009年,靖安老虎墩东汉墓铜镜(M0棺1∶2),外区由五铢钱、玉兔捣药、蟾蜍、猪、鱼、芦雁、大象、博古等间缠枝花组成图案,镜铭为“尚方作竟(镜)大毋(无)伤,□上有山(仙)人不知老,壬元”。1973年,南昌丁家山东汉墓出土规矩禽兽镜,镜铭可辨识“……上有山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等内容。

2003年,南昌蛟桥东汉墓出土数面铜镜。铜镜(M1∶54),主纹饰浅浮雕龙虎纹,龙虎夹纽相对;铜镜(M2∶3)外区亦饰四神和禽兽纹,镜铭为“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山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兮□”;铜镜(M1∶36)外区置8乳丁纹,间饰四神,旁饰青龙与凤鸟、白虎与独角兽、朱雀与独角兽、玄武与羽人,镜铭为“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由(游)天下□兮”。与明帝永平七年(64年)鸟兽纹铜镜以及河南洛阳东汉早期、中期墓出土尚方博局镜形制相似。

1983年南昌青云谱东汉墓出土铜镜,镜铭可辨认“杨氏作镜大毋伤,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阳,朱鸟玄武……”等字样。1959年,南昌市东湖区建筑材料厂东汉墓出土铜镜(图2),内圈分为四区,分饰青龙,白虎,西王母、侍者、玉兔捣药,东王公、侍者、羽人。1961年,南昌市青云谱汉墓M10出土鎏金铜镜,内区主纹饰为横排重列式,上、中、下三列神人,间隙神兽,镜铭可辨识“吾作明镜,幽炼三商”等。

铜镜铭文体现的升仙信仰

江西地区东汉中晚期墓葬出土的铜镜,其铭文及纹饰的主题指向汉代盛行的升仙信仰。学者普遍研究认为,汉代仙话思想的核心寓意在于“入山成仙”。《释名》说:“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说文》释“仚(仙)”:“人在山上,从人从山。”即“山”为仙人栖居之所。入山,也是《神仙传》《列仙传》等文献中仙人活动、修炼、成仙最常见方式。此处“山”的概念,与“海”相对,特指矗立于海洋之中、具有山之形态的陆地部分。

《史记·封禅书》记述,战国时期的齐燕国君与秦始皇都曾派人入海寻求仙山,认为“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诸仙人及不死药皆在焉。”汉武帝为摆脱死亡、追求永生,也如秦始皇一般钟情于神仙信仰,高度宠信方士,并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求仙活动。方士公孙卿提出“仙人好楼居”,宣称仙人可以通过特定方式招来,汉武帝于是在太液池中置仙山、龟鱼以及建筑物等,希望借由建造仙山楼台,向掌管不死药的神明表达虔敬、祈请降临。此种依托仙山模拟实现升仙转化的信仰范式,不仅存在于蓬莱仙话,亦存在于昆仑仙话。综观仙话发展历程,至汉代,蓬莱仙话与昆仑仙话已呈现出明显的融合趋势,方士热衷传布仙境的传说,以海上仙山之说游说帝王。在此背景之下,仙山作为沟通人与仙界的媒介,构成汉代升仙信仰及相应视觉艺术表达的核心。

《列仙传》多述及仙人之山居生活,如鹿皮公“食芝草,饮神泉”、商丘子胥“渴饮寒泉”、秦始皇遣使于蓬莱仙山寻访安期生等,《艺文类聚》引《马明生别传》提到安期生与神女置膳吃枣的情节,《史记·封禅书》也说:“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此外,《列仙传》另有赤松子食水玉、方回食云母、仇生食松脂等记载,与《神仙传》《抱朴子》所构建的仙药体系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关联。这些记叙围绕一个共同的核心,即在求仙或成仙的过程中,栖居于山中仙人或修道者,赖服食山岳泉水、仙果或特定草木植物以维系其超越凡俗之生命形态,正是“上有山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汉“上大山”四神铜镜,铭文见“上大山,见神人,食玉英,饮醴泉”,亦印证了此种核心理念。在部分铜镜铭文中,“仙”字以“山”字假借替代,或是仙人常居仙山的文字反映。

西王母所栖居之昆仑山,在汉代信仰体系中或被视为“上”方仙境的象征性空间。《列仙传》说赤松子:“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于西王母室中,随风雨上下。”又《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皬然白首。载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即此时西王母的形象,皓首、佩戴玉胜、山中穴居,并由三足乌侍奉。在汉代考古遗存中,西王母图像多见于东汉壁画以及画像石上的装饰,且有相对固定的图案组合。尽管不同地域与媒介上的细节略有差别,但普遍遵循以下逻辑:西王母通常居于画面中央,或与东王公构成对偶神祇,并通过昆仑山(或龙虎座)、蟾蜍、捣药玉兔等元素,系统性地构建其专属的仙界空间符号系统。南昌建筑材料厂东汉墓出土的铜镜,西王母头部戴胜斜倚而坐,其腿部旁侧伴有捣药玉兔,另一侧有二侍者;西王母面部朝向一侧,有类似博山炉的纹样,此或为仙山意象的抽象化表现;东王公则与羽人构成一组图像。《淮南子·览冥训》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的记叙,或是蟾蜍、捣药玉兔作为西王母图像里相对固定搭配的由来之一。

连接现实与精神世界的载体

汉代帝王对仙境与长生不死之药的求索,影响了社会生活与民俗礼仪。汉代文明开放宏大的时代风尚,同样促使神仙信仰在各社会阶层传播与深化。铜镜上的图案与铭文,将关于仙境、升仙、仙人生活的想象都汇聚其中,成为连接现实与精神世界的载体。以升仙意象为装饰母题的铜镜,在江西地区多见于东汉中晚期墓葬。相较而言,河洛地区以及处在文化传播带上的区域,东汉早期墓葬就已发现相似类型的铜镜,且学界普遍认为其出现在东汉早期。结合江西汉代墓葬中发现的其他与升仙信仰相关的器物,可以认为升仙思想在江西地域的普及和流行的时间节点,存在一定的推后性,此现象与汉文化因素器物在江西汉代墓葬中的发展阶段相吻合。在江西中小型墓葬中发现升仙等汉文化因素的器物,揭示在汉代,伴随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以及本地贵族阶层权力的巩固,升仙信仰等汉文化思想,由贵族逐步向民间渗透;至东汉中晚期,江西地区的民间丧葬习俗逐步与中原汉文化趋同。

(作者单位:江西省博物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