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博物馆之城”建设路径探究 ​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赵冉 孙思

淄博市作为山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较早、博物馆集聚性较强的地区之一,截至今年8月,全市备案博物馆78家,包括国有博物馆24家、非国有博物馆54家,其中国家一级馆2家、二级馆3家、三级馆8家,已达到平均每6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发展水平。淄博市博物馆总量、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博物馆覆盖率等指标,均居山东省前列,“博物馆之城”建设初具规模。在这一过程中,淄博市形成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实践性意义的思路方法。

淄博市“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基本原则与思路

2021年,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山东省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支持青岛、淄博、潍坊、济宁等市先行开展‘博物馆之城’建设试点”。针对这个目标任务,淄博市遵循“大馆建强、小馆建密、微馆建活”的要求,将其作为“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基本原则。

大馆建强。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定位新建淄博市博物馆。提升改造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和齐文化博物馆。规划建设淄博工业博物馆、齐故城遗址公园博物馆。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展览,展示淄博齐文化、陶琉文化和聊斋文化特色。

小馆建密。突出重点,加强扶持,大力发展非国有博物馆,扩大博物馆总量。探索联合认证、共建共管新机制,逐步将院校博物馆、工业展馆、部门展馆等国有企事业单位场馆纳入博物馆行业管理体系。

微馆建活。挖掘地域特色,依托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村居、社区、景区、企业、历史文化街区等建设一批小微博物馆,形成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深入融入群众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文化需求。

“优势资源转化培育一批、社会力量支持兴办一批、重点行业引导发展一批”,是从淄博市博物馆事业发展现状与基础出发、参考其他地区建设经验提出的实施路径,也是淄博市“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主要思路。

优势资源转化培育一批。按照非国有博物馆备案管理规范,充分尊重依托区县,市和区县协同发力,重点引导一批基础条件好、建馆意愿强的乡村博物馆提升改造为非国有博物馆。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讲好社区故事,规划一批示范性强、服务基层群众好的社区博物馆。

社会力量支持兴办一批。对标非国有博物馆展陈标准,鼓励社会资源向文物文化领域聚集,鼓励社会力量尤其是优秀企业举办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专题博物馆。落实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用地用房保障、税收减免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

重点行业引导发展一批。引导一批反映淄博工业、商业等发展历程的行业展馆建设为博物馆。重点将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纳入行业指导范畴。按照《关于山东省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探索推进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从事公益服务的博物馆,依法申请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

通过三种路径,综合利用景区、民俗、非遗、行业、故居等方面资源建设博物馆,重点打造齐文化博物馆群、陶瓷博物馆群、琉璃博物馆群、乡村博物馆群、孝妇河名人博物馆群、工业博物馆群、非遗博物馆群、红色博物馆群等八大博物馆群,使博物馆建设与城市记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党史教育等深度融合。加强文博资源整合,统筹推进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博物馆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最终实现博物馆之间协同合作,全面提升和体现博物馆的集聚效应与价值,形成“点、线、网”空间分布,搭建新型文化传播矩阵,构筑和谐共生、多元一体的“淄博文脉”。

淄博市“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具体举措

加快博物馆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推进淄博市博物总馆系统优化、功能再造、整体重塑,按照“机制创新、人才交流、资源共享、合作互惠”原则,充分发挥市属文博馆所和文物藏品的作用,推动“藏品打通”“人才打通”“管理打通”“服务打通”,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博物馆管理和服务体制,在文物藏品、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创开发等方面形成集约化效应,促进各项工作提标提质、提速提效,打造总分馆制改革实践的“淄博模式”。

建设全市博物馆专业服务平台。由淄博市博物总馆主导,以淄博市博物馆学会为依托,建立工作专班,利用淄博市国有博物馆的专业人才储备,为非国有博物馆提供专业指导、专业服务,实现有人可询、有策可问。统一制订出台淄博市非国有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促进非国有博物馆标准化、专业化管理运营,推动全市博物馆集群化发展。

针对非国有博物馆展陈力量不足、资金有限的实际,由淄博市博物总馆牵头,面向全国招标优选多家博物馆专业设计公司,严格按照非国有博物馆备案要求,设计多套性价比高、设计水平佳、符合实际的模板方案,包含场馆建设、内部装修、展陈设计、展陈大纲等。在非国有博物馆设立过程中,全过程提供标准化服务,对一批建馆基础较好的私人博物馆进行标准化提升,扶持推动成为非国有博物馆。以淄博市原非国有博物馆评审专家库为基础,成立专门的陈列设计服务指导组、展陈内容服务指导组,专业化开展非国有博物馆备案服务,提高工作效能。

突出“以企业办馆为主”的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模式。在对淄博市非国有博物馆的调研中发现,企业举办的非国有博物馆普遍运营良好,在发挥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淄博市将“企业办馆”作为“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重点发展模式,引导推进有一定规模的陶瓷、琉璃企业建设展示企业魅力、彰显文化底蕴的博物馆。按照《山东老字号与博物馆融合发展行动方案》意见,推进老字号博物馆登记备案、积极引导老字号与博物馆的融合发展,实现老字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更好保存城市历史记忆,进一步丰富博物馆类型和生态。

奖励措施与考核机制并举。在“博物馆之城”建设过程中,用好各种奖励、激励措施,尤其是加大博物馆事业发展经费投入力度,保证市级财政支持每年稳定增长。淄博市文物部门认真落实《淄博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十大攻坚行动方案》《淄博市支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各项规定,对新建成并对外开放、运营满一年的非国有博物馆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对已建成的经考核优秀或合格的全市非国有博物馆,每年给予合计总数不超过120万元的补助;非国有博物馆被新评为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的,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30万元、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对博物馆发展和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专项经费投入,拓宽社会资本进入博物馆发展渠道,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公益性捐助捐赠。针对“博物馆之城”建设首要主体责任在区县的问题,建立全市非国有博物馆工作专班,有效解决区县文博工作人手少的问题,帮助区县进行非国有博物馆的备案及管理。在充分尊重、体谅区县工作艰辛的同时,将“博物馆之城”建设纳入年度考核,以促进区县文物部门进一步履行职责。

依托“博物馆之城”实现国有馆帮扶非国有馆发展新路。为解决非国有博物馆资金不足、运营困难的难题,淄博市博物总馆、淄博市博物馆学会于今年6月在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打造山东省首家“博物馆之城”文创大集。大集首批入驻12家特色非国有博物馆,汇聚展示以陶瓷、琉璃产品为主体的各类特色文创产品100种,截至8月底,实现销售额60多万元。“博物馆之城”文创大集推动了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协调发展、大中小型博物馆联合发展、区域内博物馆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总馆牵头、学会主导、国有馆搭台、非国有馆运营的博物馆集群共建共享共赢的创新发展之路。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