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海丝申遗 传承丝路精神 扬起海上丝绸之路新风帆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正是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下实施的重大文化举措。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在五六千年前,环珠江口地区就已经有人类活动,这些先民以沿海或海岛的浅滩、沙丘和低岗等地为营,以渔猎和采集为生。他们不断探索海洋,开放性的海洋文化在此孕育而生。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和东方大港,位于珠江入海口,南临大海、北倚五岭,是内陆河港与海港的交汇之地,数千年来,凭藉南海之滨的地理优势,成为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沟通内陆腹地和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地区的重要枢纽,可以便捷地通过南海、印度洋到达南亚次大陆、中亚、中东和非洲地区。广州以其丰富的考古遗存、文物史迹和历史文献,见证了自秦汉以来2200多年持续不断与海外各地交往的历程。


广州:扬帆通海两千年

广州是世界海交史上唯一历经两千多年而长盛不衰的大港。二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广州已是中国南方的商业贸易中心,与海外国家建立起经济贸易联系。据《淮南子》记载,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 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派五十万大军征岭南,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设立桂林、南海、象三郡,南海郡尉任嚣建蕃禺城,又称“任嚣城”,是广州建城之始。

公元前204年,继任南海郡尉的赵佗趁秦末天下大乱之际,据岭南称帝,建立南越国,以番禺(今广州)为都,历五世,凡93年(公元前203—前111年)。 南越国时期是广州城与岭南地区发展的重要阶段。

南越国时期,广州同海外的交往逐渐频繁。南越文王墓出土的象牙长度均在120厘米以上,是牙体粗壮的非洲象牙,与纤细的亚洲象牙有明显的区别;裂瓣纹银盒造型与中国传统器具风格迥异,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前550-前330年)的银碗类同,是广州地区出土的年代最早的舶来品。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青釉砖瓦,其釉为海外传入的钠钾碱釉;遗址发现的八棱石柱、石望柱与公元前2世纪印度石窟和桑奇佛塔等流行使用的八角形石柱基本相同。南越文王墓出土的船纹铜提筒、乳香及其它广州汉墓出土的珠饰、胡人俑座灯等诸多文物都展示了两千多年前岭南地区与海外的友好往来。

时至东汉,从广州远航的中国商人(或为汉代使者)开始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与罗马商人直接贸易。成书于公元1世纪由古罗马作家普林尼所著的《自然史》就描绘了中国商人在印度、斯里兰卡经商,并在印度阿里卡曼陀港口(Arikamedu)同希腊、罗马商人交换货物的活动场景。《后汉书·西域传》载,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古罗马)遣使经海路航行到番禺,是历史上中国与罗马的第一次直接往来,反映了当时航海及造船技术的成熟。1955年在广州东郊沙河顶东汉墓发掘出土一只陶船模型,国家一级文物,考古发现的最完整汉代船模,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舵船模型,反映了汉代中国造船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三国东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分交州置“广州”,广州之名由此始。东吴曾派遣使者朱应、康泰等出使林邑(今越南)、扶南(今柬埔寨)等国,加强了东吴与东南亚诸国之间的官方联系。在时属广州管辖的雷州半岛、韶关等地发现的波斯金银器,西沙群岛发现的六耳罐等器物见证了晋南朝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盛况。三国两晋南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盛,广州百货汇集。《晋书·吴隐之传》载“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反映了海外贸易的繁荣。林邑、天竺、波斯等数十个国家派遣使者前来朝贡或者贸易,呈现一片“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繁荣景象。这一时期,经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广州的僧侣、外国使节、商人络绎不绝,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和佛教东传的重要节点,光孝寺即为重要的译经场所,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隋开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下诏祭四海,在广州外港黄木湾建南海神庙。南海神庙现存大量碑刻,其中唐代《南海神广利王庙碑》是庙内保存最早的碑刻,“海事”一词最早见于此碑。南海神庙见证了广州外港历史地理的变迁,承载着中国古代深厚的海神文化内涵,生动展现了历代统治者、航海贸易者对海洋开发利用和海神信仰的重视。

唐代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第一大港和世界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设立了“市舶使”,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管理航海贸易的专职官员。唐德宗贞元间大臣贾耽所记载的“广州通海夷道”更是闻名遐迩,从广州出发,经南海、印度洋一直到达波斯湾、东非诸国,全线经历9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4000公里,这是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1984年在陕西泾阳发现了晚唐石碑《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该碑记载唐贞元元年(785年),杨良瑶奉命出使黑衣大食,从南海(今广州)出海,抵达黑衣大食国都城巴格达。杨良瑶率团经海路出使中东,较郑和下西洋早了600多年。伊斯兰教于7世纪初发源于阿拉伯半岛,穆斯林几乎是在伊斯兰教创教不久即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经商和传教。怀圣寺相传为伊斯兰教先贤宛葛素主持修建,为纪念伊斯兰教“至圣”穆罕默德而取名“怀圣寺”。 清真先贤古墓即为宛葛素之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墓葬之一,也是阿拉伯地区以外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著名穆斯林墓葬。

五代时南汉国积极经略海洋,印坦沉船上载有97枚南汉“桂阳监”银铤和若干“乾亨重宝”铅钱,该银铤是南汉政府盐利所得的国库银,每枚约重50两,总重约5000两,反映了南汉政府可能积极参与了此次贸易;井里汶沉船也载有大量南汉铅钱。

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更加繁荣。开宝四年(971年),宋朝首先在广州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重修天庆观记》记述了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大首领地华迦罗捐资参与重修广州道教天庆观的事迹,反映了宋朝和三佛齐国的友好往来。元丰三年(1080年),宋朝制订颁行《广州市舶条》,这是现存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法规。北宋中期,广州市舶贸易额在全国三大外贸港口中遥遥领先。

唐宋时期,中国瓷器风靡全球,瓷器成为继丝绸之后最重要的外贸商品之一。越窑、邢窑、长沙窑、龙泉窑,广州的曾边窑、西村窑、沙边窑,佛山的南海窑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至东南亚、西亚、北非等地。

入元之后,广州外贸尽管退居其次,但广州仍是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元至治二年(1322年),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到广州时,曾感慨广州“有数量极庞大的船只,……整个意大利都没有这一个城市的船只多”。清真先贤古墓附近发现的高丽穆斯林剌马丹墓碑,记载了剌马丹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来广州,不幸去世葬于流花桥畔,反映了元代广州与海外的交流历史。

明代实行朝贡贸易及张弛交替的“海禁”政策,在广州设广东市舶司“通占城、暹罗、西洋诸国”,并有专门接待使节的驿馆“怀远驿”,私营贸易被禁止,官营贡舶贸易兴盛,广州港接待的朝贡船舶数量最多。嘉靖年间沿海倭乱,浙江市舶司被撤销,福建市舶司时废时置,仅存广东市舶司对澳门通商,海外贸易向广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一带集中。明万历至天启年间,为祈文运,先后在珠江航道上修建了琶洲、莲花、赤岗三塔,作为风水塔及航标,三塔见证了大大小小的外国商船从外洋进入珠江航道,被称为珠江航道上的“三支桅杆”。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实行开海贸易政策,设江、浙、闽、粤四海关。次年在广州设立洋行,由十三行行商垄断广州的对外贸易。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实施 “一口通商”政策。广州行商首领伍浩官,1834年他拥有的资产为5200万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

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史迹起始年代早、延续时间长、类型丰富、保存较好,涵盖秦汉、隋唐宋元和明清,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与海上丝绸之路关联性很强。

目前,广州拥有南越国—南汉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南海神庙及码头遗址、广州光孝寺、怀圣寺光塔、清真先贤古墓、琶洲塔、莲花塔、赤岗塔等海丝史迹,共同见证了广州因海丝而繁华的历史。这些珍贵的海丝文化遗产,是我们讲好广州故事的源泉所在,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蕴所在,是我们建设“人文湾区”广州文化中心的力量所在。广州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同时诞生,共同成长,风雨共济两千年。广州因海上丝绸之路而繁华和闻名天下;海上丝绸之路因为广州而更加完整和丰富多彩。如果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延续两千余年的人类文明交流大舞台,那么,广州从建城之日起,就一直活跃在这个舞台,并且一直担任重要的角色。


牵头海丝保护和申遗,构建海丝联合申遗新格局

2017年4月20日,国家文物局在广州召开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全体与会代表一致推举广州为海丝申遗牵头城市,并决定成立联合申遗办公室,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与兄弟省市、专业技术团队的合作,推进后续工作。

广州紧扣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范围、深层次推动了海丝工作,各联盟城市之间的团结和协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持续推动了海丝文化遗产保护和联合申遗工作。

完善工作机制  2018年,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正式成立,现已有广州、香港、澳门、上海、南京、宁波、福州、长沙等34个成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管理状况评估,制定实施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即《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推动跨国申遗  重点推动了国家文物局与印尼驻中国大使及文化教育参赞举行海丝工作会谈。与马六甲、井里汶等海丝沿线城市建立交流合作机制,签署《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合作保护和旅游地资源开发共享的合作备忘录》。11月,在广西南宁召开“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圆桌会议”,探讨联合申遗路径,与东南亚、南亚各国共同推动建立跨国联合申遗工作机制。

共建人文湾区  通过申遗城市联盟,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核心引擎作用,香港、澳门、佛山、惠州、江门等湾区城市已加入联盟。2019年5月,组织召开香港海丝遗产保护工作会议;11月,在澳门举办海丝国际学术研讨会。2022年11月,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联合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论坛。2023年7月,联合香港、澳门、佛山等湾区城市举办“从广州出发——‘南海Ⅰ号’与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展览。

加强交流合作  先后赴青岛、扬州、威海、蓬莱、北海等地进行调研和交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2018、2019年,赴塞浦路斯、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开展“丝路花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活动(2020-2022年因疫情暂停),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交流。

举办海丝学术会议 2017年以来,连续7年组织召开海丝(国际)学术会议。2021年11月,在福州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举办“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主题边会,介绍海丝申遗进展和广州情况。2023年9月,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成功举办“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遗产的未来”主题边会,推动海丝沿线各国城市交流合作,搭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交流合作平台。

开展公众宣传  拍摄海丝申遗宣传片、发布海丝专题报道、发布地铁公益广告、策划海丝系列访谈等多形式、多途径进行宣传。利用“丝路云帆”微信公众号,以中英双语进行全媒体、多维度报道;利用“海丝缘起”新媒体平台讲述海丝故事。推出《海丝系列访谈》节目,编写广州海丝史迹点讲解词、导览宣传册及地图。强化导游培训和讲解员队伍建设,成功举办2023年海丝申遗城市联盟讲解员大赛,30余个联盟城市的64位讲解员选手参赛,促进各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提升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实施展览展示 2021年举办“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展出联盟31家博物馆383件文物精品,是历年来参展城市最多、文物覆盖范围最广的一次海丝主题联展。2022年举办“只此绚丽——广州出土汉代珠饰展”。推进广州海事博物馆二期项目建设,筹建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23年8月-11月,在“四海通达”“只此绚丽”文物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设计,在马六甲举办相关图片展。

拓展宣教功能  扶持开展海丝艺术创作传播,创作歌剧《马可·波罗》。开展海丝文化进校园活动,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完成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制定公布了《大湾区历史文化游径——精品旅游线路》。加大海丝文创产品开发,以南越王博物院为试点,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创开发。开展海丝虚拟博物馆建设,借助AR、VR、XR、裸眼3D、AI数字人人等新技术,使文物展“走出”线下实体博物馆。


积极发挥申遗引领作用,推动申遗取得实质性进展

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推动申遗取得实质性进展

发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平台作用。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完善联合申遗工作机制,积极争取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海丝沿线城市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寻找跨国联合申遗的潜在合作伙伴。强化联盟成员间协作联动,共同开展活动,推动成员间交流互访。

继续落实海丝申遗三年行动计划。按照《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推进各联盟城市按计划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完善立法、监测、修缮、展示、环境整治等基础性工作,为申遗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海丝遗产保护研究合作。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指导下,进一步在大湾区范围内开展对海丝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入调研,树立整体保护理念,将大湾区海洋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全面系统地做好遗产保护的规划工作。与香港、澳门等推动建立和完善南海(含北部湾及珠江流域)区域海丝申遗合作机制,共商加强合作事宜,推进区域合作。

持续深化海丝遗产研究、保护

加强海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专业博物馆建设,做好报批、陈列布展、展览引进、藏品征集、学术研究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交通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网路,增强海丝文化景点的可达性。有效提升海丝文化旅游智慧化服务水平、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升旅游配套服务,为游客营造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深化海丝主题研究。依托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加强与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以南海区域为重点,推动海丝相关主题研究。召开海丝(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海内外机构、高校、专家、媒体等参加,共同深入发掘、研究海丝文化遗产价值,达成跨国共识,提升海丝文化国际影响力。

加强广州海丝史迹的保护。推进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史迹点,提升保护级别。开展《广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规定》规章修订,推进赤岗塔、琶洲塔、莲花塔保护规划编制和报批。加强各海丝申遗史迹点的日常监测,实施海丝史迹点智慧消防项目。推进光孝寺海丝文化展览馆建设,对怀圣寺光塔、清真先贤古墓进行保养维护。

持续开展海丝文化宣传

开展海丝全媒体宣传和导游培训。全面提档升级,利用好媒体宣传平台,开展研究和文化展示活动,全方位多渠道促进广州海丝文化传播。提高全市海丝讲解阐述能力。全市各相关文化场馆、导游协会,结合旅游线路设计进行讲解培训,发展储备好一批专业海丝讲解员人才。

深化公众开放和教育传播。继续推动海丝史迹点向公众开放,丰富海丝相关公共文化产品。开展讲解员培训,推动“云讲解”服务。深化社区参与、交流活动,编写和推广海丝知识读本、科普绘本。将海丝文化传播与学校课程相结合,让海丝历史和遗产更加深入人心。

举办主题宣传活动。开展自驾游线路推介,发布自驾游线路,促进城市文化交流,拉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赴海丝沿线城市开展“丝路花语——海丝文化之旅”活动,带动更多联盟成员参与活动,推动形成海丝跨国文化线路的国内和国际共识,持续扩大海丝影响力。

今年4月7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广州松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非正式会晤时,以广州为例讲中国历史,指出“1000多年前,广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

今天,海上丝绸之路这条经济文化交流大通道,在推动海丝沿线城市贸易往来、人文交流和共同发展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州将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强烈的使命担当,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把握发展机遇,强化与海丝沿线地区合作,积极“走出去、引进来”,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海丝文化,扬起海上丝绸之路新风帆。 (供稿: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微信图片_20231113161843.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