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百姓粮食充足,才懂得礼仪,吃穿都很丰富充足,才知道荣誉和耻辱。这里的“仓廪”指的就是储备粮食的仓房。
粮仓是古代储备粮食的重要场所,是衡量和体现家庭财富的载体。古人随葬的粮仓作为明器,常见的为陶制,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陶仓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圆筒形,一类为方形。《吕氏春秋·仲秋》中有记载“修囷仓”,东汉高诱注“圆曰囷,方曰仓”,意思是地上的圆形储粮设施称为囷,方形储粮设施称为仓。由于目前学术界对仓和囷的界定尚未明晰,因此多将此类明器统称为“陶仓”。
陕西的茂陵博物馆收藏有圆筒形灰陶仓、黄釉陶仓、绿釉陶仓、带铭纹陶仓、陶方仓等160余件组,造型各异,装饰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现拣选其中部分精品介绍如下:
灰陶仓
灰陶是汉代最主要的陶系,其火候均匀,质地坚实,烧成温度约在摄氏1000度左右,陶色一般呈青灰色。茂陵博物馆藏圆筒形灰陶仓,从陶仓的足来分,有兽形三足、柱形三足、熊形三足、无足;从仓体的图案来分,有素面、弦纹等。
灰陶仓(图1),1988年4月14日兴平市西吴镇来祁寨村民交献。高28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13.5厘米,重2.17千克。 泥质灰陶,腹身饰三组三线阳弦纹,上部做成圆形房屋顶,伞形仓盖上有脊和瓦垄,敛口,圆唇,筒腹斜收,熊形三足。
灰陶仓(图2),1986年8月5日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三义村附近出土。高28.9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16.8厘米,重2.36千克。 泥质灰陶,腹身饰三周双线阴弦纹,盖佚,小圆口,圆唇,圆肩,直壁深腹,平底,熊形三足。
黄釉陶仓
黄釉陶是汉代制陶业新发明,是以普通黏土为胎料,采用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在窑温800℃左右一次性烧成,属低温釉陶器。其主要着色剂为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釉呈黄褐和棕红色。
黄釉陶仓(图3),1977年3月5日茂陵博物馆征集。高35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16厘米,重2.09千克。泥质红陶,通体施黄釉,腹身上下饰阴弦纹四周,每周二圈。中间两周弦纹间饰一周蟠螭纹和一周复三角纹、菱格和卷云纹,上部做成圆形房屋顶,敛口,盖佚,筒形腹,平底,兽形三足,兽眼圆睁,两耳竖起,面部表情很有气势。此器制作规整,体形较大,体现了西汉时期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陶塑工艺水平。
茂陵博物馆藏品中还有5件铭文圆筒形黄釉陶仓,包括“小豆一京”陶仓2件、“粟一京”陶仓1件、“同粟一京”陶仓1件,“麻一京”陶仓1件。中国古代文献中常见的“五谷”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微子》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谷”具体指哪些粮食作物,后世的解释并不一致,主要有两种观点,东汉经学家赵岐在《孟子·滕文公上》“树蓺五谷”的注中提出:“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而同时期另一位经学家郑玄在《周礼·天官》“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的注中认为,“五谷,麻、黍、稷、麦、豆也。”两种说法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水稻与麻的有无。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应与当时不同地域人群种植、食用的农作物品种各有偏重有关。目前出土的陶仓中,盖上分别有墨写字的还有:“白米囷”“小麦囷”“黍粟囷”“大豆万石”“粟万石”“麻万石”等字样。
麻一京黄秞陶仓(图4、5),1979年12月1日咸阳市茂陵油库汉墓出土。高32.9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20.7厘米,重4.82千克。泥质红陶,通体施黄釉,腹身上下饰二组阴弦纹,上部做成圆形房屋顶,伞形盖,敛口,筒腹下斜收,平底出沿,柱形三足,盖顶边竖隶书“麻一京”三字。出土时仓内盛有鲜麻的碳化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绿釉陶仓
汉代的烧陶工艺吸取了原始瓷器表着釉的经验,创烧了以铜为呈色剂的低温铅釉陶器,在汉墓中曾有不少绿色的低温铅釉陶器出土,绿釉陶仓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绿釉陶仓(图6),1991年11月2日兴平市西吴镇下官道村村民交献。高25.9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14.3厘米,重4.65千克。 泥质红陶,通体施绿釉,腹身上下饰阴弦纹三组,每组三周,上部做成圆形房屋顶,伞形仓盖顶部刻有一周凸线,突出钮状,仓盖周围有脊和瓦垄,敛口,筒形腹,平底,熊形三足,熊的形象逼真,憨态可掬。
彩绘陶方仓
另外,茂陵博物馆还藏有一件彩绘陶方仓,此方仓对研究汉代陶塑工艺、建筑造型、丧葬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彩绘陶方仓(图7),1976年2月25日兴平县南位乡井王村村民交献。长32.4厘米,宽18.6厘米,高25.8厘米,重2.89千克。泥质灰陶,通体施彩绘,彩绘已大部分脱落。歇山式仓顶,长方形仓体,正面模印四个窗口,方形出口,顶前后模印十一排板瓦,左右五排背棱鼓起。
陶仓作为丧葬明器,出现在汉代墓葬中,是当时人们现实生产活动的反映,体现了古代丧葬文化和民俗认知。同时,陶仓的数量反映出墓主人拥有粮食和土地的多寡,也能彰显出墓主的社会地位和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