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9日,“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在四川博物院开幕。2023年1月10日,农历腊月十九,东坡诞辰986周年。观众观展热度持续不衰,人气高涨。
作为四川博物院重磅大展,主题展包含“苏轼主题文物特展”和“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展”两个篇章。前者以“东坡真迹”及其相关文物为核心展品,后者则汇集了80件阐释东坡文化的当代书画作品。集中展出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旅顺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39家博物馆珍藏的苏轼主题相关文物274件,其中一级文物达39件。是古与今的联袂,亦是古与今的对话。
苏轼,北宋时期巴蜀大地走出的旷世奇才,在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中,他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蓑烟雨任平生”泰然处之,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都以“守其初心,始终不变”自勉自律。其道德品格、文学成就、艺术造诣、为民福祉皆受世人称颂。王安石评价苏轼“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林语堂评价其“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纵然我们与苏东坡已相距千年,仍能在遗迹、课本、影视等多处看到他,接近他。苏东坡的功绩、趣事、成就,他将一路坎坷化为对自我生命的超越,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这是历史的沉淀,也是今人对他的怀念。
苏轼真迹罕见,《潇湘竹石图》是其代表作之一。“画面中几丛疏竹压在两块大石头之下,而竹子却倔强生长,反映了苏轼当时的心境和坚强的性格,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四川博物院副院长、总策展人谢丹介绍,此次主题展最重要的是反映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特展设在博物院一层,占三个临展厅,是四川博物院举办的展线最长、展厅面积最大、沉浸式体验场景最丰富的大型专题展览。
特展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一门三杰孕于蜀”讲述三苏父子生活的时代,展示宋代四川经济繁荣、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局面;第二单元“跌宕起伏的一生”讲述了苏轼的人生经历;第三单元“千年一遇的全才”重点展示苏轼卓越的创作才能,呈现苏轼在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成就;第四单元“人间有味是清欢”则展现苏轼的“朋友圈”,并借此一窥北宋名士的群像风貌。展览以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杰出成就为叙事主线,通过相关主题文物展陈以及图文版面、情境设计、多媒体投影等辅助展示手段,还原了苏轼博学雅志、乐观豁达的人物形象。
为营造宋代美学清雅极简的氛围,展览定制了大量的宋风家居、植物造景和沉浸式西湖景观走廊,复原“三苏父子的书房”等诸多场景,打造出具有宋风古韵的雅集空间。为拉近观众与苏轼的距离,展览现场还以明代仇英所绘的《竹院品古图》和王式的《西园雅集图》为故事背景展开叙事,营造宋代文人赏鉴古物文玩的氛围,观众可以在《西园雅集》的复原场景中与北宋古人“合影”,成为西园雅集的一名文人雅士。展览期间宋人“四雅”的焚香、插花、挂画、抚琴等节目在展厅里纷呈上演。
展览结尾巧妙融合研学和文创空间,形成一个200平方米的互动空间。东坡文创集市还原北宋京都的街市风貌,观众可以在集市中与身着北宋服饰的工作人员使用特制的交子券交易,激活“诗词歌赋”“学做东坡菜”等对话场景,也可以拉开展柜下方的药柜,拿出其中的川产道地药材,触闻宋时的调配香囊,制作“东坡年画”拓片,了解北宋历史。展览期间的每个周末,四川博物院推出《东坡带你游北宋》主题研学活动,将带领青少年们走进苏东坡生活的时代。
“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展”,展出的当代书画作品笔墨风格各异、形式语言多样。通过“烟雨任平生”“意造本无法”“明月清风我”三个单元,分别阐释了东坡文化所蕴含的旷达超逸的人生境界、自然尚意的审美理想、高洁傲岸的文人风骨,勾勒出东坡精神的文化线索。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19岁的苏轼第一次来到成都,被知州张方平视为奇才“待以国士”,并向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荐。宋英宗治平年间,苏轼访游成都,寄住成都西郊清水河畔,座谈会友,举酒赋诗,为当地士子讲学。“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乘槎归去,成都何在”“成都画手开十眉,横云却月争新奇”……成都入了他的诗词,也入了他的心。苏轼对成都是喜爱和思念的,更有人说《鹊桥仙·七夕和苏坚韵》就是苏轼在七夕写给成都的“情书”。“此次在浣花溪畔的四川博物院举办苏轼主题展,正是应了苏轼在《河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中‘莫负花溪纵赏’的期盼,也是一种当代对苏轼七夕‘情书’的回信。”谢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