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博热”背景下,博物馆讲解员肩负着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气与崭新活力。2023年8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指出“优化馆内讲解服务供给”“加强讲解人才队伍建设”,对打造高素质博物馆讲解队伍提出新要求。博物馆应正确处理好专业化与通俗化、大众化与个性化、标准化与特色化、人工讲解与数智讲解、尊重历史与符合当下的“五个关系”,为观众提供形象生动的讲解服务,让历史文脉得以持续传承和发展创新。
处理好“专业化”与“通俗化”的关系,在雅俗共赏上下功夫
博物馆讲解是博物馆履行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对文明诠释的普惠性工作,应当有“阳春白雪”的高雅,也接“下里巴人”的地气,以专业的技能技巧、通俗走心的语言力量实现雅俗共赏。
专业化讲解是讲解员最核心的技能。优秀的博物馆讲解员不仅要规范、准确讲解,更需借助娴熟的技巧、专业的术语、得体的仪态、亲和的风格,将观众带入馆藏文物的特定时空,给人以多维度的遐想。博物馆不能轻易降低讲解员的“准入门槛”,必须通过“入职”培训和常态化考核才能上岗,通过持续培训、重大活动、赛事锻炼等磨砺专业讲解能力,提升专业水准。2024年“博协杯”讲解大赛之所以受到各省市的高度重视,不仅在于其全国首届的含金量,在于组织实施和专家评委团队的高规格,也在于参赛博物馆讲解员的“亮家底”。毫无疑问,专业化讲解能够将文物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传播价值等阐述更清楚、更透彻,更容易让听众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通俗化表达是最能彰显讲解员领悟力、应变力、驾驭力的关键技能。全国第一批博物馆免费开放17年,市民、游客与博物馆之间依然存在一道道“沟壑”。博物馆讲解员充当“传话筒”,以观众听得懂的“大白话”“方言”,将策展人的策展思路和展览主线、展览展示文物背后的故事传递给观众尤为重要。要实现通俗易懂的讲解,讲解员要对展览的背景、主题、主线、内容与形式了然于心,还应把握好“短”“实”“亲”的讲解特点,拉近观众与展览的距离。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讲解员介绍《汉字民俗》专题陈列时,特别注重将汉字融入日常生活气息,将古代抽象、晦涩的汉字形象化、具象化。
处理好“大众化”与“个性化”的关系,在全面覆盖上做文章
博物馆讲解员是推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广覆盖的“形象使者”,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人群,帮助观众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提升了博物馆文化服务的效能。
处理好“大众化”关系,进行博物馆教育普及,需要建立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作风实、形象好的讲解队伍。在现行的体制机制下,各家博物馆的讲解员岗位编制有限,难以满足观众的讲解需求,催生并壮大了志愿者讲解队伍。据调查,当前各家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人数是专职讲解员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之多,承担了相当大部分的讲解任务。如河北博物院的志愿者团队成立10年,在岗服务8万余小时,服务观众超120万人次,对专业讲解员形成强有力的补充。与此同时,将相对固定时间的免费讲解从基本陈列延展到一些临展、特展,进而增加讲解服务的“供应”,也是实现讲解服务更广范围上普及的一个有效路径。
博物馆讲解工作不能一概而论“撒胡椒面”,众人“一词”,应进行分众化讲解,让观众对讲解的内容入脑入心。针对不同受众,博物馆讲解员应熟练掌握展览内容、讲解词,准备不同风格、深度各异的讲解词,进行个性化服务。比如国家博物馆APP专设儿童版、青少年版讲解板块,为观众提供任务清单式的讲解选择。多语言讲解服务是博物馆为更好接待观众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为此,良渚博物院面向社会招募多语言讲解志愿者,建立一支双语讲解员队伍,为国际游客提供以中英为主的讲解服务。广东省博物馆成立口述影像文物导赏讲解团队,为视障听障人士提供口述影像、手语导赏等服务,以“融合共享·文化无障”主题在文化互动与残障人士之间构建互通的桥梁。
处理好“标准化”与“特色化”的关系,在独树一帜上花力气
博物馆是重要的文化体验空间,其讲解服务更应凸显权威性,与一般的社会讲解进行明显区分,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准确性和吸引力,激发观众的文化认同感。
博物馆需要建立系统规范的讲解机制,从讲解词、流程、时长等方面进行标准化把控。博物馆讲解词应当经专家团队审核并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进行更新完善,确保每一位讲解员的讲解词的标准性与权威性,而绝不能以民间轶事或者戏说来误导观众。讲解流程应保持连贯性完整性,从着装、仪表、开场到结束,必须有规范的标准。对重要展品、时点或人物讲解以及结束语进行串联,不能断章取义或大幅跳跃。针对不同的展厅,根据展线长短、文物历史价值等确定讲解的时长范围。中国国家博物馆针对“古代中国”展览推出八个单元全程3小时的精简版讲解服务,以及两个单元为一个时段、1.5小时的详细版讲解服务,有助于观众根据想了解的历史主题和时间安排进行灵活安排。
博物馆讲解的吸引力应来自特色化的服务。博物馆要在同类别场馆中脱颖而出,需要具备较强辨识度和独特竞争力的特色。讲解员形象的特色创新备受青睐。大英博物馆允许讲解员扮演《崩坏:星穹铁道》游戏角色,扬州中国大运河的汉服非玩家角色、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宋制汉服讲解员等让讲解融入了故事场景,营造一种新的讲解情景模式。同时,专家讲解、馆长讲解有利于观众了解文物的更多细节,提高展览导览的深度,感受历史文化震撼人心的魅力。未来,一些知名博物馆可能会提供更多定制化讲解、定向预约讲解,以高品质特色文化服务在一众博物馆中独占鳌头。
处理好“传统人工讲解”与“新型数智讲解”的关系,在形式多元上使长劲
数智技术在文博领域创新应用已经势不可挡,也成为博物馆人工讲解不足的重要补充。妥善处理传统人工讲解与新型数智讲解,关系到博物馆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形式的多元化。
与听众的实时互动、氛围渲染和情感传递,是传统人工讲解的一大优势。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传统人工讲解仍将是绝大部分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博物馆不可或缺的讲解服务主力。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人工讲解需要更有温度、更接地气,与观众共情共鸣,才会在人工智能机器讲解员(AI讲解员)时代到来之际具有一争之力。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虚拟数智人“艾雯雯”、首都博物馆的数字人“京慧”、伪满皇宫博物院的“五号讲解员”等,已经在交互讲解中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新奇文化体验。为此,博物馆讲解员要应对增长的讲解服务需求所带来的疲惫,还应通过构建评价反馈机制方式以提升讲解水平,增强文化信息传递的“人情味”。
从语音导览设施设备、扫码智能讲解系统到人工智能数字人讲解,新型数智讲解在不断迭代更新。数智讲解让博物馆讲解服务覆盖到更多观众,也满足了不同讲解服务需求。在推动数智讲解发展过程中,博物馆要不断推动文博讲解模型的构建与优化,最大程度确保虚拟数字人掌握精准详尽的核心知识和输出方式,为观众带来轻松愉悦的个性化导览与智能互动体验。上海自然博物馆投入大批量的人工智能数字人导览设备,为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博行业智能讲解变革开辟了先路。
处理好“尊重历史”与“符合当下”的关系,在守正创新上管长远
随着馆藏文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博物馆对文物所蕴含的社会背景、精神价值有着不同的注解。文物无言,博物馆讲解员作为馆藏文物的“代言人”,应处理好“尊重历史”与“符合当下”的关系,以讲解“对话”历史、“回应”当代。
博物馆的讲解服务必须敬畏文物、尊重历史。一件文物解开一段尘封的记忆。《关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明确“社会讲解个人或团体应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敬畏文物、尊重史实”,这一要求其实同样适用于博物馆讲解队伍。博物馆的讲解服务应当根据学术研究、史料记载介绍前尘往事,既要言之有物,符合文物所处的历史背景,突出文物展品的历史、艺术、文化等价值,也要正本清源,不能剑走偏锋,偏离史实,误导听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一面镜子。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智慧、汲取经验、凝聚力量。博物馆讲解服务不是一成不变的,应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凝练、表达和宣扬当代的价值取向,实现文化遗产与时代精神的高效对接。博物馆讲解服务不仅折射先贤的人文精神,也应契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观众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弘扬当地城市精神结合起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城市之路”陈列,在对城市历史文化、人文精神诠释中始终守正创新,以“坚韧”“开放”“忠勇”“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激励广大市民与游客,以“有声”的文化传播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