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促进整体发展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初丹

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坐落于祖国北疆黑龙江黑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当铺旧址,是反映旅俄华侨和留苏学生历史的专题性纪念馆,充分展示旅俄华侨和留苏(俄)学生“爱国爱乡、情系桑梓,不忘初心、奋斗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宣传党的早期领导人探寻革命真理、传播马列主义的“立体书”。2007年建馆以来,在展现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国际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2024年,纪念馆精准定位自身资源优势,发挥社会教育职能,以“铸魂、赋能、聚力”为目标,深挖百年馆舍的历史资源、陈列展览的教育资源、馆藏文物的特色资源,打好“三个资源”的“组合拳”,赢得了发展空间和机遇,促进了整体发展。

突出特色,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原创“追梦中华 侨光物证”“追梦中华 巾帼力量——新中国留苏女学生风采展”等展览6个,合作“共筑梦想 同赴未来——华侨华人与冬奥主题展”“美美与共——新马土生华人历史文化展”“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陈嘉庚生平事迹展”等5个展览,做好“侨”字文章,以全国巡展、市域巡展、展览直播等方式,不断扩大展览的社会效益。其中“追梦中华 侨光物证”先后在厦门、上海、泉州、哈尔滨、佳木斯、广州等多地进行巡展,《中国新闻报》《印尼国际日报》等国内外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

image.png

紧紧围绕“强化政治引领、提升思想高度,聚焦时代主题、突出历史深度,坚持活化利用、彰显情感温度”这一主旨,以“1+1+N”的思路(即以1种特色资源,开展1次主题教育活动,融合N种体验方式), 通过文化服务“特色化”让教育品牌“火起来”,用形式上的“接地气”达到效果上的“高大上”,更好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时代价值。

展教相结合:在陈列展览的讲解过程中适时适度融入情景短剧、历史歌曲、诗歌朗诵、乐器演奏等多种呈现形式的“沉浸式”教育体验,让观众有“共鸣”能“共情”,使阵地教育更具吸引力;设计研发多个版本的研学体验卡,让青少年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有获得感。“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把专家、学者请进来,开展“专家大讲堂”系列公众学术教育活动;把社会力量请进来,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红领巾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品牌;把新闻媒体请进来,放大社会效益,拓大社会宣传,提升社会影响;通过“流动博物馆”“行走的思政课”“大思政进校园”等“走出去”的教育活动,打破展馆阵地教育的壁垒,让教育覆盖面拓展得更加宽泛。“线下”和“线上”相结合:通过“线下展演+线上直播+资源回放”联动发力,打破传播局限,环环相扣、累积放大社会效益。

丰富供给,从“扩圈”到“破圈”

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以“博物馆+”跨界联动了景区、非遗、商超、企业、媒体等,多元融合创新“表达”,整合力量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社会发展需要。“三八”国际妇女节原创展览“追梦中华 巾帼力量——新中国留苏女学生风采展”走进商超,以“节日红+文化红”激发新时代女性精神力量,以“非遗美”加“国潮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配套开展留苏女学生服饰风采走秀、有奖互动答题等教育活动内容吸引了大批市民朋友参与,同时延伸当地主流纸媒对展览内容进行整版刊登,以直播的形式吸引4万网友线上参与;“六一”国际儿童节推出以边民互市贸易为背景,以“以物易物”为体验形式的“六一集市”沉浸式体验活动,让中俄两国300名儿童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节日;端午节期间借助“中俄非遗游园会”平台开展“端午民俗大集”,融合了展览、非遗、文创等多元内容,从博物馆阵地走进景区,以博物馆资源携手非遗,从博物馆创意关联文创,让中外游客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直观、更具象的认识,推出的“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DLK”联名咖啡成为游园会最受欢迎产品。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线上阵地,打通地域空间壁垒

建设新媒体矩阵,打造优质线上阵地。用数据见证成长,微信公众号全年发布信息460条,微博发布5530条,各平台累证推送原创视频482个,总阅读量达1750万+,推出了“侨馆珍品”“北疆之光 侨博之星”“侨馆文物云课堂”“华宝侨丫讲传统节日”“侨法课堂”等一系列品牌栏目,制作《你要写旅俄华侨史 便不能只写旅俄华侨史》《我们欢迎你》《侨爱中华》等宣传MV,培固稳定受众群体。用荣誉加冕努力,2024年上半年位列“黑龙江省十大文旅系统微博”首位。

点点微光,聚而成炬。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作为一家中小型博物馆,积极发挥自身职责使命,在现代化城市的车水马龙和灯火辉煌中,充分发挥城市文化地标作用,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画好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最大同心圆、“以侨为桥”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载体。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97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