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简介
钓鱼城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东城半岛的钓鱼山上,西距合川城区约5公里,南距重庆城区约56公里,海拔高程186~391米。在13世纪宋元战争中,钓鱼城为南宋巴蜀地区山城防御体系的关键支柱之一,其地雄关高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扼嘉陵江、渠江、涪江之口,居高临下、凭山控江,实为巴蜀要冲。城中军民“婴城固守,百战弥厉”四十载,竟“以鱼台一柱支半壁”河山,创造了以山城设防击败蒙古铁骑的奇迹,败亡蒙古大汗蒙哥(元宪宗)于城下,对宋、元双方以及整个欧亚大陆的战争与时局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2024年,钓鱼城加担土遗址考古发掘共清理揭露遗迹20余处,涉及南宋山城城防体系的为城门2座(环城城门、内城城门各1座)、城墙4段、高台3处及道路3条,其中青华门为钓鱼城首次考古发现南宋环城城门,并以之为核心,结合环绕的城墙、高台等形成类似内外双重瓮城的城防结构,弥补了钓鱼城南宋山城城防体系的重要缺环。2006年至今,通过大规模调查勘探,初步掌握了钓鱼城南宋山城城防体系的结构、分布和分期等基本情况,并先后发掘了古地道、南一字城、九口锅、薄刀岭、武道衙门、马鞍山及东内城墙等一系列城防类遗址,发掘清理大批南宋城墙、城门、码头和高台等重要城防设施,钓鱼城遗址南宋山城城防体系不断取得重要收获和新的突破。
发掘成果
钓鱼城南宋山城城防体系是一处规模极为庞大、结构异常复杂、多次增修扩大的综合性防御工程。据文献记载,钓鱼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筑,征发了“(合州)五县之民,计户口八万,丁一十七万,以完其城”,可见其规模之大、营建之盛。目前,钓鱼城南宋山城城防体系主要考古发现有城门、城墙、码头和高台等防御设施遗迹,以及礌石、铁火雷、铁箭镞和铁蒺藜等防御武器遗物。此外,还在钓鱼城环城西北处发现元军队攻城地道1处,这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处元军队攻城遗迹,也是古代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地道作战残迹。
城墙
夯土包石城墙,总长约9430米,包括环城墙、内城墙和一字城墙3类。
环城墙 主要沿钓鱼山顶部外缘悬崖分布,环绕山顶一周闭合,总长约5810米。现存状况较为复杂,以悬崖峭壁为天然城墙和宋、清、现代三个时期修建的城墙交替共存。
马鞍山遗址处宋代城墙叠压于清代山寨城墙下,发掘清理出宋代三次修筑的内墙、平台及道路等,结构复杂,多次加修。加担土遗址均为宋代、清代叠压的两期城墙。从外部石墙来看,仅最下几层砌石为宋代砌石,其上均为清代砌石。对城墙内部夯土进行解剖后,发现其内部夯土绝大部分为宋代夯土,规模非常大,而清代夯土规模极小,仅分布在靠近砌石的地方。由此可知,在钓鱼城降元毁城后,宋代石墙已大部分被拆毁或倒塌,但夯土仍保存较好,仍呈现为陡坡状,故在清代钓鱼城山寨修筑时,直接依靠较为陡峭的宋代夯土修筑,仅用少量夯土填充清代砌石与宋代夯土之间的缝隙。
内城墙 目前发现东、西两条内城墙,沿钓鱼山顶部一级台地边缘分布,总长约2180米。东内城墙绝大部分为砌筑墙体,零星以悬崖峭壁为天然城墙,总长约1080米。西内城墙大多以悬崖峭壁为天然城墙,推测总长约1100米,仅在近牛项颈城门处发现少量砌筑城墙,长24米,高8~10米。
一字城墙 自嘉陵江畔蜿蜒而上,直抵环城墙下,共有三条,总长约1440米。环城墙以南为东、西一字城墙,以北为北一字城墙。东一字城墙总长约400米,残高5米,墙基宽14.3米,城墙断面处有明显的三次修筑的石墙。西一字城墙总长约260米,残高3.5米,墙基宽5米。北一字城墙总长780米。
城门
6座,分为环城城门、内城城门和一字城城门3类,形制包括排叉柱式门、拱券式门及前拱券后排叉柱式门3种。
环城城门 1座,青华门。
青华门位于钓鱼城东北部,大部分叠压于清代钓鱼城山寨城门、城墙之下,目前仅见门道左侧后部砌石、夯土,门道内路面保存较好,形制应为排叉柱式城门。
内城城门 3座,牛颈项城门、午朝门城门和三龟石城门。
牛颈项城门位于西内城墙,直接在岩石中开凿而成,平面形状近长方形,南北残长13.2、东西宽9.6、残存最高处约4.15米,方向240°,包括门道和门楼两部分。形制应为拱券式城门。
午朝门城门位于东内城墙中段,平面形状为长方形,由门道和左右墩台组成,门道进深11.5、宽2.25~3.1米,墩台长12.75、宽5.6、残高1.45~1.7米。形制为前拱券后排叉柱式城门。
三龟石城门位于东内城墙北段,两端条石垒砌,中部石板挂壁,保存状况较好,结构较为完整,门道前宽2.75、后宽2.6,进深7米,残高约1~1.5米。形制应为排叉柱式城门。
一字城城门 2座,南一字城东城门、西城门。
两座城门位于钓鱼城南部,西城门规模较大,平面形状近“八”字形,揭露长19、宽5.3~7.35、残高0.3~2.9米,由门槛、门道、八字挡墙、梯道和排水沟等部分组成。以规整的长条石为门道两侧地栿石,顶面各开10个方孔,作为立排叉柱的榫孔。形制相同,均为排叉柱式城门。
码头 3处,南水军码头、东水军码头和北水军码头。
南水军码头规模最大,位于南一字城西南角,南临嘉陵江,北接西一字城墙,平面形状呈近梯形,东西长86~112.5、南北宽55.3~70.25、残存墙体最高处达6.5米。东水军码头位于南一字城东南角,南临嘉陵江,北接东一字城墙,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布,平面形状呈近长条形,长41、宽28、揭露高0.8~2.1米。
高台 3处,加担土遗址GT1规模最大,南北残长约53.8米,东西宽约30~80米,残高1.4~5.1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位于青华门东侧,为人工修筑的夯土包石高台,内部夯土做法十分有特色,为红褐色黏土较杂非常多的杂乱石块,局部甚至直接以石块填充,夯土极少,包边石墙以规格较大的楔形条石错缝丁砌为层层内收的阶梯状。高台南部、西部为单独砌筑的包边石墙,北部、东部则直接依托高大的城墙作为包边石墙。
地道 1处,地道位于钓鱼城西北部城墙外缘,距地表深约5米,在砂页岩山体中人工开凿而成,由主道和六条支道组成,清理总长约27.6米,主道平面形状为略弧的长条形,剖面形状近倒“凸”字形,平顶、直壁微弧、凹形底,清理长约23、宽1.5、高1.3米,近正南北向。主道是沿山体边缘自北向南开凿,南端止于钓鱼城城墙下。
出土武器遗物
钓鱼城遗址出土宋代武器遗物数量较多,以石器和铁器为主,主要为礌石、铁火雷、铁箭镞和铁蒺藜等。
学术意义
经过二十余年来持续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我们对钓鱼城遗址南宋山城城防体系的时空布局和演变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首先,在空间上,将已发现的、分散分布的城门、城墙、码头和高台等城防设施串联起来,开展综合对比分析研究,廓清了钓鱼城南宋山城城防体系的基本格局,即在钓鱼城天然的山形水势基础上,修筑了一字城、环城和内城三重城墙以及多个城门的城防体系,体现了古人因山带江、重城叠筑、广开门路的城防思想和理念。
其次,在时间上,马鞍山、南一字城等均见有多次修筑的城墙,内城墙均为早期修筑,发现的城门形制存在较大差异,都为遗址分期研究提供依据。根据宋元战争形势的变化,钓鱼城南宋山城城防体系也不断演进发展。
第三,巴蜀地区南宋山城多达上百座,钓鱼城遗址南宋山城城防体系的考古发现为巴蜀地区南宋山城防御体系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同时为钓鱼城大遗址保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提供强有力支撑。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