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庙建筑的文化内涵与功能演变浅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赵斯田 张帅

坛庙建筑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何为坛庙?台而不屋为坛,设屋而祭为庙,前者用来祭祀天神地祇,后者侧重祭祀祖先和先贤神灵。坛原指用土石堆筑的高台,古人盟誓、朝会或封拜时,筑坛行事以示郑重。庙本意是住宅,周代住宅等级分明,帝王与诸侯的居所称“寝”,大夫以下官员的居所及前堂称“庙”,故住宅统称“寝庙”。古人祭祀的核心意涵包括三点,一是宗庙祭祖以缅怀先辈恩德,天地祀神以酬谢自然馈赠;其次是为生者祈福禳灾;再者是通过祭祀礼仪彰显权威。

坛庙建筑的核心特征

中国坛庙建筑的演变具有独特性,与世界其他古代社会显著不同。其发展呈现缓慢而稳定的特点,其传统建筑以单体建筑为基本单位,注重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而非单体建筑的差异化设计。

周代祭祀活动主要由礼仪性、表演性及服务性人员承担,主要通过仪式化的行为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崇敬。祭祀活动的核心在于观念的传达与表达,更侧重于空间组合的象征意义,而非单体建筑的功能性需求。祭祀文化作为一种复杂体系,具有多重特征:一是宗教内容常与神话、历史交织,功利性强,原始意图与传承脉络难以辨识;二是祭祀礼仪从简朴形式演变为高度程序化,许多内容偏离本意,带有现实性与政治性;三是祭祀文化是中国早期主流文化之一,研究它有助于厘清其他文化类型的发展脉络。坛庙建筑不仅是祭祀活动的场所,更是古代社会政治权力与文化观念的象征。其形式与功能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从原始宗教到礼制文明的转型过程。

坛庙建筑的礼制功能

坛庙作为“礼制建筑”,在中国古代专用于祭祀。“礼”不仅制约建筑形制,还用于指导建造坛、庙、祠等建筑。坛庙介于宗教与世俗建筑之间,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宣教职能,主要用于祭祀天神地祇及祖先先贤,表达崇敬与感恩。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古代祭祀对象分为三类:一是天神,包括昊天上帝、日月星辰等自然神祇;二是地祇,如社稷、五岳、山林川泽等;三是人鬼,即祖先、先贤及英雄人物。这体现了古代祭祀文化的层次性、多元性及天人合一的思想。

祭祀天神的建筑多建于都城近郊,如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由帝王主祭;祭祀地祇的建筑如岳庙、镇庙、渎庙等,分布全国,由皇帝遣官致祭;祭祀人鬼的建筑包括圣哲先贤庙(如孔庙、关帝庙等)及民间家庙、宗祠。例如,北京天坛的圆形设计体现“天圆地方”宇宙观,曲阜孔庙则通过严谨布局彰显儒家礼制精神。

坛庙建筑的历史起源与形制演变

坛庙建筑历史悠久,考古发现遍布全国。如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及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遗址中,均发现祭祀遗迹,其中良渚文化祭坛为最早的多色土方形祭坛。《周礼·考工记·匠人》载,夏代宗庙称“世室”,商代称“重屋”,祭坛设于宗庙,用来飨功养老、祭祀天神地祇,考古发掘中可见甲骨文和祭器铭文,可为研究作参考。周代“明堂”兼具政治与宗教功能,既是天子布政之宫,也是祭祀先王与五帝的场所,兼具宗庙与祭坛的功能。这一时期,传统天命观发生了重要演变,逐渐形成“左祖右社”及“兆五帝于四郊”的祭祀布局,坛庙建筑基本定型,在甲骨文、祭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可见相关内容。经先秦儒家整合,秦汉后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image.png

image.png

1983年发现的牛河梁遗址以坛和庙为主要建筑形态。第一地点的女神庙及山台祭坛位于遗址最高处,周围建筑呈拱围之势;第十三地点为直径近百米的圆形祭坛,构成西南中心。第一地点(方形)与第十三地点(圆形)形成独特祭坛格局。第二地点以“五冢一坛”布局为核心,规模宏大,展现了积石冢墓群的独特分布。1986年浙江余杭瑶山发现的良渚文化祭坛,距今约4800年,呈近方形漫坡状,边长约20米,高0.9米,分三重土色:中心为红色土台,外围灰土围沟,最外层为黄褐色土台,为后世多色土祭坛风格起源。1984年内蒙古包头莎木佳阿善遗址发现一处土丘祭坛,最北处高1.2米,底部和腰部围砌石块,顶部铺石面;中部高0.8米,四周砌石;南部小坛略高于地面,基部有圆形石圈。上述遗址中的祭坛多具有明确的南北轴线关系,祭坛形式分为圆形(位于南)和方形(位于北),这一布局对后世坛庙建筑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参考意义。

中国古代祭坛和神庙等大型坛庙的建筑使用权多由统治者掌控,这些坛庙成为各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坛庙建筑的形制演变受到技术发展、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影响,从新石器时代的简单祭坛到明清时期的宏大建筑群,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文献与考古资料可见,除北京城内保存完好的帝都坛庙群外,绝大多数辉煌一时的坛庙建筑已湮没于历史长河。

祭祀文化的权力象征

祭祀文化是坛庙建筑的核心,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界的联系密不可分,早期人类生存环境严酷,依赖自然却又无力抵御风雨、雷电、洪水等灾害,由此催生了“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将自然拟人化并崇拜超自然力量。自进入农业经济社会以后,古人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人类对天地的依赖加深,农作物的丰歉决定福祸,因此产生了对天、地、日、月的祭祀,以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

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经过了夏及史前时期的萌芽期,殷商、西周与春秋战国的发展期,以及秦汉的整合期,汉以后的成熟期等几个阶段。史前时期出土了许多祭祀遗址,但因缺乏文献记载,对其内容的认识多停留在推测阶段。夏代开始出现较为正式的祭祀活动,此后历代统治者均高度重视。《五经通义》载:“王者父事天,母事地,故以子道事之。”帝王自称“天子”,将祭祀天地视为重要的政治活动,认为这是受命于天的象征。《左传》提到“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止郊祭者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先之礼也。”皇帝去世或皇帝生母去世均称国之大丧,国丧期间停止宗庙祭祀,但不可停止郊祭,体现了古人对天地的敬畏。殷商时期出土了大量甲骨文和祭器,为研究祭祀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西周时期,祭祀文化基本定型,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现实性,成为维护王权的工具。先秦儒家整合祭祀文化,形成了一套适合当时政治与宗法秩序的祭祀制度。秦汉时期进一步整合祭祀文化,汉武帝的“封禅”仪式不仅祭祀天地,更宣示皇权合法性,深刻影响了后世坛庙建筑的功能与形制。直到清代灭亡,这些祭祀活动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坛庙建筑的现代传承

中国从古至今尊崇宗庙礼制建设,庄严神秘的坛庙建筑在古人心中是神灵与苍生的感应场,是进行人神对话与交流的圣域,它们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与艺术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类建筑逐步脱离原始宗教信仰的范畴而变为一种有明显政治作用的设施,而国家的宗庙祭祀,正是统治者为了顺应统治需要而建构起来的宗教上层建筑,体现了统治者的国家理念以及政治信仰。如今,这些坛庙建筑保留下来的越来越少,然而千百年来,坛庙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早已深入骨髓,中国古人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是凝聚在血脉中的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孝悌之情,更是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历久弥新的现实价值,是当今社会所应传承的精神财富,科学合理地探讨研究坛庙及其文化,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深入认识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特殊意义。

坛庙建筑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研究不仅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更为现代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通过对坛庙建筑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观念与历史发展规律。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2.12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