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革命文物 书写时代担当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张晋

重庆市北碚区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素有“巴山夜雨 温泉故里”的美誉。20世纪20年代,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在此开展乡村建设实验,北碚成为乡建运动典范。抗战时期,复旦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西迁至此,老舍、林语堂、陈望道、李四光等各界名流纷至沓来,形成“三千名流汇北碚”的盛景。三线建设时期,红岩机器厂、浦陵机械厂等30家工厂和科研机构迁入,留下丰富的文物资源。北碚区现存不可移动文物16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重庆市北碚区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北碚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文物局)、文化执法支队查处重庆某置业有限公司擅自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逊敏书院保护范围内进行挖掘作业案获评2024年度全国文物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十佳案卷。

image.png

健全制度机制,高效联动处置

重庆市北碚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文物局)高度重视文物执法工作,把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文物执法工作汇报,分析文物执法工作形势,研讨文物执法案件。出台《文物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实施细则》,构建起“文物部门吹哨、职能部门报到”的协同机制。建立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制度,整合文旅、公安、规划、住建、生态、宗教等部门和镇街力量,实现审批信息共享、执法线索互通。在文物行政执法案件的查办过程中,能够及时得到相关部门的协助。本案调查取证过程中得到了重庆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的有力指导以及相关部门和属地镇街的密切配合,才得以在3天时间内固定证据链条,调查终结,推进案件办理过程。

创新监管模式,严格日常巡查

依托行政执法“大综合一体化”改革,将文物执法工作纳入“数字重庆”建设,不断增强“执法+监督”数字应用在文物执法工作中的运用,推进文物执法工作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在数字赋能的同时,文物执法工作不能脱离实地巡查。在日常监管中采取划区分片、包干负责、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方法,对全区文物安全状况进行全面排查。指导镇街建立文物巡查志愿队伍。文物巡查志愿者发现问题上报线索,执法人员根据线索规范流转、闭环处置、全程留痕,确保文物执法工作高效闭环。近年来,文物巡查志愿队伍累计报告案件线索5起、文物安全隐患47处。本案中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逊敏书院是革命烈士王朴创办莲华中学的地方,成为培养进步青年的中心。逊敏书院是北碚区重要的革命文物,是执法人员和文物巡查志愿者重点检查的文物保护单位。本案当事人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实施挖掘作业后,文物巡查志愿者第一时间发现并上报,执法人员连夜赶赴现场勘验,避免文物遭到破坏。

强化综合保障,提升执法效能

规范建设文物行政执法办公场所,合理设置办公室、装备室、询问室、档案室等各类必要功能区域,配备无人机、便携式打印机、执法记录仪、对讲机等必要移动执法装备。聚焦执法人员能力提升,通过执法培训、以案施训、岗位练兵等形式不断提升文物行政执法人员执法业务水平。积极邀请文物专家、高校教授等为执法人员授课,通过从法律法规到相关政策,从案例分析到执法程序,从古代历史到古代遗址、古代建筑等方面的培训,丰富文物知识,提高执法水平,每年执法人员人均参加专题培训30余课时。

督促落实整改,加强文物保护

开展文物行政执法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文物。近年来,北碚区推动文物保护工作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否决不符合文物保护要求的建设项目11个。2020年启动的金刚碑古镇修缮工程涉及25处历史建筑,执法支队在施工方进场前组织文物专家、法律顾问开展专项培训,签订《文物保护承诺书》。施工期间及时纠正不当施工行为9次,保全了古镇的历史风貌。本案中,当事人的工程项目于2018年在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开工,重庆市北碚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文物局)多次约谈提醒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文物,严格按批复文件要求施工。2024年5月,当事人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挖掘作业的违法行为被查处后,在文物、生态环境、文化执法等部门的跟进指导下,当事人进一步强化了文物保护意识,其在逊敏书院周边的工程项目及文物保护单位改造工程于2024年8月顺利竣工,逊敏书院得到了进一步保护。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2.72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