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探索卓越 打造具有江南韵味、中国特色、国际风范的世界一流博物馆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纪云飞

浙江省博物馆是浙江省内唯一一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现有之江馆区、孤山馆区、文澜阁、浙江西湖美术馆、沙孟海旧居、黄宾虹纪念室、古荡文物保护科研基地、仙居分馆等。馆藏文物及标本十万余件,文物品类丰富,年代序列完整,极具地域特色和学术价值。2024年浙博入选新一轮央地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站在新的起点上,浙博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要求为引领,以争创世界一流博物馆为目标,以推动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争先进位为主攻方向,通过制度创新、系统集成、深化改革,激发要素活力、提升运行效率、重塑发展优势,全面提升博物馆现代化、数字化、国际化水平,用实际行动为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浙博智慧和力量。

聚焦深化学术研究,推动学科建设示范领航

实施“人才强馆”战略。以编制和实施浙江省博物馆“十五五”规划纲要为新的起点,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实施能上能下、有为有位的用人机制。启动“导师计划”和“浙博大师培育计划”,探索“一人一策”培养机制,招引一批文博专业博士生,招募特聘一批研究员和客座研究员,打造一支充满活力、专业高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强化学术资源系统集成。整合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吴越文化研究中心、黄宾虹研究中心、中国古代漆器研究中心、浙江省博物馆数字中心、浙江国际文博交流中心、博物馆学研究所和浙江省文物保护科研基地等平台和资源力量,建设文物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研发中心、浙江省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区域监测实验中心,申报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或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建立浙江文物医院,成立仙居陶瓷修复中心、龙泉青瓷修复中心、上林湖越瓷修复中心、景德镇彩瓷修复中心,为全省乃至全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培育高水平创作研究团队。利用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可持续发展工作组等国际平台,鼓励文博专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协会等权威组织任职,深化与国际知名博物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聚焦学术前沿、社会热点、关键共性技术等重点领域,挖掘阐释优势馆藏和特色资源,加大《学人丛书》扶持力度,加强文物保护、展览策划、学术研究、人员培训等双向交流,推动在藏品、博物馆专业、文保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聚焦创新展览展示,推动特色精品迭代更新

优化展览体系。突破传统线性叙事,打破时间与学科边界,通过多视角、多感官、多层次的交叉融合,推动形成跨越时间、空间、主题、体验等多维度,涵盖信息传递、情感共鸣、文化延伸的动态分层博物馆展览体系架构,持续优化基本陈列、临时展览、合作展览和巡回展览。孤山馆区以艺术类展览为主,突出“诗画江南”,涵盖文澜阁、雷峰塔、名家艺术作品及漆器等内容;之江馆区以历史综合类展览为主,突出展示“活力浙江”,同时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在馆内设立“故宫厅”。

培育精品展览。以“浙江元素、中国表达、国际视野”为宗旨,通过深入研究阐释馆藏文物资源;完善策展人制度,探索考古学家与策展专家合二为一、跨界融通;加强馆际交流合作,精心打磨推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浙江辨识度的精品展览。

创新数字展览。做大做强“云上浙博”品牌,加强博物馆数字资源的开放共享,推进文物数字化和传播智慧化,策划一批主题鲜明、叙事生动、制作精良的数字化展览,提供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共享展览服务。建设三维虚拟漫游系统,实现固定展览线上线下实时漫游、互动体验,集观众问询、导航、展品和展馆等数据资源等,架构形成“智慧服务”大数据服务中心。

聚焦完善藏品体系,推动重器云集规范管理

健全藏品档案体系。树立专业化收藏理念,以盘库建档专项行动为抓手,系统梳理馆藏中具有文化传统、当代价值和浙江辨识度的藏品资源,加强藏品基础信息共享开发力度。建设提升藏品数字资源库,推动馆藏珍贵文物、重点藏品三维数据采集完成率和建档率均达100%,构建形成框架清晰、内容完整、查询便利的藏品数字档案体系。

探索藏品征集方式。通过拓展征集渠道、创新征集和收藏机制、加强社会文物的征集调查、组建专家团队进行鉴定评估、与考古单位对接文物移交等方式,广泛征集文物,丰富馆藏资源。

探索社会参与机制。开展博物馆库房面向社会寄存代管试点服务,成立浙江省博物馆公益基金会,联合外办、海关等部门建立“国宝回家”联盟,充分发挥浙博专业优势,创新藏品共享机制。

聚焦文物活化利用,推动探索公共文化共同体

推进文创激励机制改革。制定浙博《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激励分配管理办法(试行)》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成效评估方案(试行)》。发挥“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示范单位”优势,通过“浙江省文澜阁博物馆商店联盟”和“长三角博物馆文创联盟”等平台,结合“互联网+”“文化授权”和“匠人精神”,开发与展览和馆藏相关的文创产品,经营管理好文创空间,构建文物博物馆资源产业联盟,形成文创产品开发销售全产业链生态。实施文创“出海计划”,加强与机场公路、知名书店、连锁品牌、电商平台、国际联盟、文化机构等合作,积极拓展海内外销售渠道,通过精准定位、规范运营和持续创新,推动形成由“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

推动“博物馆+”融合发展。制定《浙江省博物馆中小学研学管理办法》,成立“博物馆教育联盟”,建设浙江省博物馆教育中心。加强“云·上浙博——跟着博物馆去研学”品牌化建设,出版教育读本《“浙”里一眼万年》和科普读物《东南山水越为最》,打造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开发无障碍语音讲解和手语讲解服务,推动视障和听障人士平等享受文化服务。推进博物馆景区化建设,探索建立“文共体”空间设施共享机制,实施节假日错峰延时开放,优化文博服务精准供给体系。与之江文化中心组团内的其他文化场所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和设施互通,打造集群式公共文化新地标。

image.png

打造智治博物馆。围绕“集约共享、智能高效、多跨协同”,对博物馆业务数据进行统一采集、存储和加工、运算,推进财务审批“一单制”和数字化管理,推动协同办公、开放服务、藏品管理、资源共享、智慧教育、文物保护等场景的多跨协同,实现“经验决策”向“大数据决策”转变。

聚焦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

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博协等重要文博机构、国际知名博物馆的合作,参与文物保护国际标准、国际规范的制定。加入国际博协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成为区域博物馆国际委员会成员和国际博协管理委员会理事会成员,与国际博协博物馆研究与交流中心合作建设“国际博协应用博物馆学研究基地”。

实施展览国际合作。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与国外一流博物馆在展览交流领域建立长效机制,引进国外高水平展览,赴境外举办精品化展览。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良渚论坛和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等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联合办展、巡回展览和网上展览等方式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浙江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启动国际传播行动。借助中央媒体、海外文化阵地力量,利用省级媒体、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浙江国际文博交流中心作用,融通多媒体资源,推广“浙江博物馆藏品数字资源管理平台”与“浙江博物馆公共服务综合平台”,推出“浙江文物寻宝团”。通过建设浙江省博物馆微电影、短视频创作基地,举办短视频大赛,推出系列化、多元化的全矩阵云传播产品,积极宣传并讲好浙博故事,切实提升国际文化传播效能。

(作者系浙江省博物馆馆长)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7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