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做好文化传承发展的探索思考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雷学刚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打造博物馆“强基固本”的文化传播阵地,构筑博物馆“培根铸魂”的文化传承生态,在“国之大者”中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文化殿堂,是时代赋予文博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和光荣职责。

强基固本,让汉语言文字持续闪耀璀璨光芒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原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显著的文明标志,也是记录、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的刻符,黄帝时期的仓颉造字、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在逐渐被解密。

作为典藏大量甲骨、陶器、竹简、古籍的场馆,我国博物馆积极探索汉字文化传承之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专题陈列“一片甲骨惊天下”,全面陈列展示了我国文字的发展演变历程,让社会公众对古文字溯源有了目的地。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将我国的文字记载历史向前推进了上千年。湖北省博物馆出版的《甲骨文整理与研究》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推出的“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无不彰显着古人高超的智慧与创造力。2017年,我国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珍藏约9.3万片甲骨文为申报主体,推动甲骨文成功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的历史文化价值获得世界公认。

垒石夯基,积厚成势。未来,博物馆须以夯基之举、长远之策,维系汉语言文字正统传承,推动生僻字焕发新生、常用字持续规范使用。博物馆作为链接历史、今天和未来的文明殿堂,要有前列意识,率先作为,聚焦探寻汉字起源在推动考古、研究、阐释中发挥主力军作用;聚焦汉字文化传播策划精品展览与社教活动;聚焦汉语言文字传承推进“写简识繁”教育,推广典藏版古籍专著,让社会大众更进一步了解古人的阅读与书写习惯,熟知汉字的本源字义、常规字义与字形美感,感受汉字的蓬勃力量与情感色彩,通过阅读、朗读、诵读等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形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根铸魂,让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大舞台

我国有底蕴厚重、绚烂多姿的古老文明,有重峦叠嶂、波澜壮阔的山水文化,有脍炙人口、代代相传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

山川湖海,滋养文化。黄河、长江流域是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半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发源于此,流域两岸秀丽的自然风光一直为文人墨客所称颂,大禹治水、成吉思汗与黄河九渡、建设长江三峡大坝等传奇故事广为流传。黄河博物馆、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长江文化博物馆等专题馆成为文旅“打卡”热点。四川博物院“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鄂尔多斯市博物院“黄河从草原上流过——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陈列”、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长河万古流——陕西黄河文化基本陈列”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优胜奖,展现出长江文明、黄河文明在我国历史地位之高、公众关注度之高。中国美术馆“美在五岳——中国美术馆五岳题材美术作品展”、首都博物馆“江山如画——12—20世纪中国山水画艺术展”、旅顺博物馆“胸中丘壑——中国古代山水画展”等,在展示我国锦绣山河的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情怀与理念。

借古喻今,古为今用。神话寓言是中华民族对人生哲理与天道精神的思辨传承,是认识中国、读懂中国、爱上中国的途径之一。盘古开天地、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故事所传递的精神与民族图腾刻进了中华民族深深的血脉基因,也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认同、信仰追求、审美体验与行为习俗。火遍海内外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其中多种元素和场景来源于传统文化和文物,充分证明了博物馆文物美学与神话故事完美融合后能够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鹬蚌相争”为创造灵感的儿童剧《鹬·蚌·鱼》摘获了第十四届布加勒斯特国际动漫戏剧节“最佳舞台美术奖”,改编自《西游记》并融入中国古建元素的《黑神话·悟空》获得游戏界“奥斯卡”TGA2024的两项大奖,不仅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神话寓言,也打开了中国寓言文学走向世界舞台的通道。

让中国山川、神话寓言走出场馆的“方寸之间”,走向国际大舞台,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必须正视和破解的现实课题。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杭州亚运会以及每年春晚文化元素的成功融入,《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北疆文化·青城文脉》《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文博综艺节目的海内外热播,进一步拓宽了博物馆向国际传播展现中华文明的渠道。未来,在“文博+影视剧”“文博+游戏”“文博+文体活动”“文博+文娱节目”等跨界传播基础上,博物馆应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提升文化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聚力将博物馆和遗址遗迹打造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以文博视角向国际推介中国名山大川、旖旎风光,弘扬中华文化,进而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展示中国形象,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影响力。同时,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山水墨画与神话寓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文化创造赋能、为美好生活添彩。要用开放、包容、多元、创新的文博思维和高雅的文博审美,持续探索“博物馆+”跨界融合,助力我国山水文化、寓言故事更好走到世界舞台中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博人的智慧与力量。

追风逐日,让中华文明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还在不断向前推进、持续深挖深化。《何以中国》系列短视频从汉字演绎、花开敦煌、传灯人等18个方面解读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何以五千年不断裂》一书从历史脉络和文化视角呈现了一个立体、多维且鲜活的中华文明形象,系统梳理并解答中华文明的构成与历史传承发展脉络,而对中华文明到哪里去、如何屹立不倒,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博物馆必须全面、系统、深入探索的重大课题。

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以现代发展成果铸就民族自信,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华文明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未来。我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向五洲四海,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科技、经济乃至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下,在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战略中,博物馆应以文化交流促进经济互联互通,以经济发展带动世界文明交融,将我国的“四大发明”、中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方向,向世界传播民族引以为豪的专题文化展览,通过文博力量推动更多传统技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记忆名录》,让中华古老文明获得世界的普遍认可。需要有更多的博物馆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文博组织或区域性联盟,在举办重大文博活动、编制重要文博规范法规制度等方面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力量;在联合举办人类近现代文明展览、打造世界一流博物馆中讲述我国高科技崛起的故事,尤其是飞速进步的国防科技、航天科技、人工智能等方面。需要更多的博物馆打开国际视野,主动践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升我国在跨区域、跨文化交流中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将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奋进新征程的故事传播到全世界。

继往开来,乘风破浪,开拓奋进。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博物馆在唤醒历史记忆、增强民族自信、赓续千年文脉中大有可为。因此,博物馆必须夯基础、抓重点、定目标,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持久、卓有成效地开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壮丽华章,这是每一个文博人的使命和责任。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7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