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在触摸历史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备案博物馆接待观众超2052万人次,创2019年以来历史新高,同比增加281.42万人次。旺盛文化需求的背后,博物馆一票难求的现象也随之而来。博物馆容量有限,但能量无限,内蒙古自治区积极发挥博物馆优势,破解文博供需矛盾,突破博物馆建筑的有形边界,让更多藏品融入生活、走近大众。
打破时空边界
“周一闭馆”的制度让慕名而来的游客遗憾而归,开馆时间“朝九晚五”也阻碍了不少上班族的脚步。为此,内蒙古自治区多维创新构建起“全天候”、立体化的博物馆服务体系,满足不同观众的“逛馆”需求。内蒙古博物院、赤峰博物院、乌兰察布市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提早开门、延时关门;鄂尔多斯市博物馆暑期延时开放至22点,打造“不打烊的博物馆”;包头博物馆、通辽市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还打造“博物馆之夜”,传统与现代融合,让夜游博物馆成为“新时尚”;呼和浩特博物院、托克托县博物馆等博物馆取消闭馆日,实现“每天都有博物馆逛”,为更多游客打开“方便之门”。此外,博物馆还依托互联网与各类新技术手段,破除“数字鸿沟”,广泛开展“云展览”“云社教”,推出如“行走中的博物馆‘中国古代文明’系列课程”“文物里的中国——黄河篇”“何以香炉 唯以千年”“文博专家讲文物”等线上内容,让公众足不出户也可以观赏博物馆展览,体验博物馆教育,在指尖探索文物的奥秘,感受文化的魅力。
探索向外拓界
为应对精品展览常态化大客流的压力,内蒙古自治区不少博物馆积极推动展览“走出去”,巡展足迹遍布全国多个城市。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黄河从草原上流过”展览已走过6个城市,集中展现了黄河流域范围内的古代文明遗迹、遗存和历史文化;内蒙古博物院“长城两边是故乡”入驻河北博物院,通过400余件精美文物展示长城沿线游牧与农耕文化对话与交流的历史脉络。内蒙古博物院“融合之路”展览进入深圳市南山博物馆,通过讲述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让广大观众真切感受多元融合、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阿拉善博物馆“文脉永续 走向复兴——阿拉善岩画拓片题跋展”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开展,观众通过欣赏拓片,感受北疆大漠岩画的精妙。众多精品展览,打破博物馆“围墙”,盘活博物馆资源,实现观众在“家门口”看展览的愿望,进一步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加强向下延伸
将博物馆融入城市空间,使文化直达基层,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是现代博物馆建设的应有之义。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展车承载上百件国宝文物数字藏品及两台AR增强现实技术设备,将文化送到基层,将历史故事带到百姓身边。包头博物馆、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等多家博物馆与学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研发课程,使博物馆里的“文物”走进校园,让广大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的厚重,真正落实办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兴安盟、鄂尔多斯市多家博物馆将“镇馆之宝”搬进机场,让来往旅客感受文化的沧桑;呼和浩特博物院走进商圈,以文物展示、汉服巡游等为市民奉上文化大餐……
文化空间无处不在,文化阐释不应拘泥形式。通过虚拟现实手段,使人身临其境;开展公益鉴定,盘活民间藏品;推进馆校合作,“殿堂”携手“课堂”……只有提升展览质量,丰富阐释手段,增强趣味互动,强化教育功能,博物馆才能真正融入生活,文化才能真正代际传承。
有人说:“一座博物馆,容量总是有上限的,能量却是不可估量的。”将博物馆的物理边界转化为无垠的文化场域,让文化变得触手可及,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沉睡的文物在当代生活中必会焕发新生,文化自信亦如同春藤绕树,在人们心间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