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性”是我国考古遗址公园展示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近年来,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断提升大遗址展示利用水平、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以花园庄东地M54和H3甲骨窖藏两个重要遗址为实践对象,为考古遗址公园完整性展示创新了展览思路。
考古遗址公园完整性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的语境割裂
我国现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55处、立项单位80处,大多数遗址公园面积广阔,展示范围跨度较大,难以实现可移动文物原地就地展示。以殷墟为例,保护区总面积29.47平方公里,但现有对外展示面积仅610亩,主要为宫殿宗庙区和王陵遗址区,其余保护区大部分都为居民用房、农田等生产和生活用地,保护区基础农田较多,民生发展、考古发掘和遗址展示相互制约,彼此受限,难以实现大遗址的完整展示。
从我国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和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数考古遗址公园为了能全面展示遗址文化内涵,采取了修建遗址博物馆或陈列馆的方式,将可移动文物搬到博物馆本体建筑的展厅内进行展示,如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馆、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等。但从实践效果来看,此展览方式将可移动文物从遗址上进行了剥离并搬入展馆内,却往往忽视了可移动文物与原出土地的关系营造,从而造成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的语境割裂。这也导致大多数观众在参观考古遗址公园或遗址博物馆时更多关注于文物展品,而对不可移动的遗址观感不强,这也是长久以来公众认为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展示可视性差的原因之一。
对此,我国学者也多有关注。如,巨洒洒、杭侃曾经从遗址博物馆的角度出发概括过此类问题,指出虽然在展示内容、参观游线上尽可能串联可移动与不可移动文物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国内的共识,但是目前来看,依然存在“对遗址本体的观看、可移动文物的观看与对阐释性信息的阅读多是相对分离的,观众仍需靠自己的努力发挥想象,关联度仍有待加强”等问题。更有学者指出,考古遗址发掘的可移动文物进入博物馆虽然有利于物品的保护,但却以失去语境为代价,大大增加了观众理解的难度。
殷墟花园庄东地M54和H3甲骨窖藏的展示实践与探索
殷墟是我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1987年,当地政府在遗址上建殷墟博物苑。建苑之初为完整展示考古成果,尝试对YH127甲骨窖穴、妇好墓等采取了原址复原、文物复制的展示方式。但这样的展示方式存在一定局限,例如YH127甲骨窖穴仅复原了这坑甲骨1936年考古发掘时的状态,1.7万余片甲骨由于历史原因早已被运往台湾,可移动文物展示方面严重缺失。妇好墓虽然在原址上进行了复原并复制了部分可移动文物,但墓中出土的1928件(套)文物由于分散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因而无法集中展出,展示的完整度仍然不够。随着殷墟考古发掘工作不断深入,越来越多重要的遗址在宫殿宗庙区和王陵遗址区之外被发现,原有的展示方式和展示面积早已无法涵盖殷墟文化内涵,最新的考古成果也无法及时、全面地呈现给公众。
2019年,为打造开放式、全方位、多层次的实体公园,殷墟管理处(原殷墟遗址保护管理单位)启动外部环境整治工程,其中包括花园庄东地M54复原及H3甲骨窖藏标识展示等项目。H3甲骨窖藏是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于1991年10月在花园庄东地发掘的一坑“非王”卜辞;M54则是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于2000年12月在花园庄东地发掘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贵族墓葬。2021年4月提升工程完工,以遗址复原、个性雕塑、艺术装置等多种方法将这两个遗址向公众展示和解读。随后,在2021年启动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建设中,有专家提出可以策划专题展览,将一些重要的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独立展示,并建议以M54及H3为展览对象,与2019年两个遗址的复原标识展示相互呼应,以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相互对照的方式向公众完整展示两个遗址,这一方案最终经陈展小组一致通过并实施。
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以花园庄东地M54和H3甲骨窖藏为专题的“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长从何来——殷墟花园庄东地亚长墓专题展”(以下简称“子何人哉”“长从何来”)也面向公众展出。两个展览分别展出了H3甲骨窖藏所出土100片甲骨和M54所出土300余件(套)文物。此次展览也是两个遗址集中展示出土文物数量最多的一次。
从2019年到2024年,历时六年,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完整性展示以M54和H3甲骨窖藏为实践对象,突破了单一传统建筑内的展览模式,实现展览语境向外延伸,将因空间距离等原因而割裂的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缝合”,实现了遗物与遗址相互印证、互为表里的双重展示,营造出一个更加完整的展览语境。许多观众在参观完殷墟博物馆(“子何人哉”“长从何来”专题展)或殷墟遗址(M54、H3复原标识)后,能够带着参观的记忆延伸到下一个展示场景,无形中加深了观众对这两个遗址乃至整个殷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关于考古遗址公园完整性展示中语境重塑的几点思考
完备的考古资料是语境重塑的前提和条件
考古遗址公园展示的内容和对象一般均为该遗址考古发掘的遗迹或遗物。因此,保存完整的遗址、数量丰富的出土文物、科学严谨的学术成果是考古遗址公园完整性展出的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过程中,树立“展览前置”的思维,即在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的过程中要充分阐释好、研究好遗址的文化内涵,最大范围确保考古资料的完整性,为后期遗址公园的展示奠定基础。
花园庄东地M54和H3甲骨窖藏是由社科院考古所科学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保存完整,没有被借展、调拨,又经过多年学术研究,完全具备专题展览的基础和条件。在遗址复原标识和专题展览中,完备的考古资料支撑了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的语境重塑,使两个遗址得以完整展示。另外,花园庄东地M54、H3甲骨窖藏完整性展示的背后也是多年来殷墟考古工作者和保护管理者不断沟通协调、密切合作的结果,不仅有利于殷墟遗址的保护研究,更有助于推动未来整个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发展。
展览理念的转变是语境重塑的关键
在大多数的考古遗址公园或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中,为更加全面展示遗址文化内涵,展览内容一般较为宏观,全方位涵盖考古遗址公园整体文化内涵。但殷墟花园庄东地M54和H3甲骨窖藏完整性展示的实践证明,考古遗址公园或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展览不仅要“包罗万象”,更要“见微知著”。特别是依托夏商及以前的考古学文化所建立的考古遗址博物馆,由于缺少文献资料记载,大多数观众在参观游览时,难以留下较为深刻的“记忆点”,更无法深入理解展览所阐释的内容。
因此,遗址展览应挖掘利于观众理解的知识点,实现“以点带面”,在“小而精”的前提下进行展览,实现“以小见大”的效果。殷墟花园庄东地M54和H3甲骨窖藏完整性展示案例就是在大多数考古遗址博物馆都较为侧重叙事庞大的历史发展脉络或社会生活图景时的两个特例,特别是殷墟博物馆新馆中“子何人哉”“长从何来”两个专题展,以“见微知著”的展览理念,将商文化的重要特质凝缩在两个遗址以及展览所反映的商代人物身上,让观众通过这两个展览与所复原标识的遗址对照,实现“透物见人”“透物知史”。
合理的规划和游线设计是语境重塑的保障
对于游客而言,参观语境的完整性除了表现在展示内容上,更体现在展览游线设计中,特别是如殷墟这类面积较大、范围较广的考古遗址公园,合理的公园规划和游线设计是完整性展示的重要保障。2019年编制的《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严格按照《编制要求》内容,对包括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后冈区、殷墟博物馆(新馆)等重要节点进行了规划布局,并明确了“建设殷墟博物馆(新馆)”“展示宫庙展示区范围以外的甲骨坑等遗迹”等重要内容。
在建设过程中,为了便于游客参观M54复原展示和H3甲骨窖藏标识展示,2019年当地专门修建洹河景观观光,同时将殷墟宫殿宗庙区原有停车场向南进行了改扩建,改建后的停车场不仅容量增加,更便于游客参观遗址复原及标识展示场景。同样在新馆建设中,为了实现和宫殿宗庙遗址区的联动,新馆的出口专门设计在了西侧,并在出口设置了观光车和游船。如此,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完整性展示在参观线路上得以畅通,不论是乘车、乘船或是步行,游客都可以在参观完一个景点后,快捷、便利地到达下一个景点,实现参观体验上的语境重现。新馆开馆后,很多游客在参观完新馆“子何人哉”“长从何来”展览后,对路遇两个遗址的复原场景表达了惊喜和赞誉。
花园庄东地M54和H3甲骨窖藏的展示是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完整性展示的一次创新实践,也希望能为国内同类型考古遗址公园或考古遗址博物馆提供参考和借鉴。未来,我国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方式必将更加丰富多彩、精彩纷呈。
[作者单位:殷墟博物馆(殷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