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市考古与保护利用案例探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肖雅琪 李标标

城市是人类社会走向成熟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对城市的古今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是深度剖析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部分。在近代考古学诞生之始,城市考古即是考古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世界范围内对于人类文明演变的探究多与城市考古相关。我国良渚古城、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安阳殷墟、两周时期诸多城址、汉唐长安城、隋唐洛阳城、北宋开封城、元明清北京城等城市考古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展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灿烂成就。

随着城市化发展,各类建设活动对城市区域的文化遗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开展大量的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这一现实趋势导致城市考古的研究范畴扩大,包含了古代城市考古和现代城市内的考古工作两个层面,尤以古今重叠型城市最为典型。故而,“在现代城市区域内如何做好城市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为国内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具有很强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河南的城市考古与保护工作

河南地处中华文明腹地,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类型多样,涵盖了中国文明发展史的各个时段,为人类文明留下了宝贵财富。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的文化遗存也造就了数百座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了典型的古今重叠型城市形态和文化景观。城市考古对于揭露古代城市遗存、探究城市形态演变、认知城市发展规律、阐释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伴随着河南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矛盾和困境普遍存在,且较其他省份更为突出和剧烈,直接导致了城市考古与保护工作面临着复杂的社会形势。相对的,作为揭露和解读古代遗存的关键钥匙,城市考古工作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特征。综合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城市考古的工作历程,虽然每个城市均有自身的独特性,影响着城市考古工作的理念和模式,但是,在众多城市考古实践中也产生了较为成功的案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模式。

数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洛阳的城市考古与保护利用从“文物保护单位”到“考古遗址公园”,实现了从“保”起来到“美”起来,再到让遗产“活”起来,逐步打造了具有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样板。现就洛阳的城市考古与保护利用案例进行简要分析,以期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理念或方法,为其他地区的城市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洛阳城市考古与保护利用案例

在起步较早且工作时间较长的城市考古工作历程中,洛阳的城市考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不仅体现于城市考古、遗址保护、活化利用等工作实践和学术研究,还体现于洛阳现代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文化景观塑造等现实层面,对洛阳的案例剖析能够对城市考古与保护的理念探讨产生一定的理论和社会效益。

洛阳的城市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是基于洛阳城市发展的现实条件和需求、文化遗存的保存特征、丰富的文献记载,以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整体效益为目标,前瞻性、科学性地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立足挖掘城市历史文脉和价值内涵,尊重城市考古的专业特性和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融合城市发展规划、考古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多元为一体,明确各个要素的功能定位,科学部署城市考古工作,并将之纳入城市整体框架,强化文化遗产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支撑城市更新和产业创新发展,进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首先,在理念方面,洛阳的城市考古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中坚持“避开老城建新城”“先考古、后建设”的工作思路。在现代洛阳城区下叠压着明清、金元、宋、隋唐、东周等多个时期的古代城址,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价值内涵重要,为科学规划洛阳城市总体发展,保护、解读、阐释“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底蕴,洛阳积极开展了长时段的城市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最大程度地保护东周王城、隋唐洛阳城等早期城市遗存,洛阳城区向遗存分布区外发展,在洛南、洛西等周边区域重新规划片区和基础设施,在遗存分布区形成了大片“留白”,保护了古代城市遗存的历史景观,为开展城市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成为现代洛阳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生态景观区和公共文化空间,现代城区中心的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和新城区现代城市文明的交相辉映,极大提升了城市品质。

其次,在城市考古实践与研究方面,基于古今重叠的城市整体形制,以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为线索,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考古,揭露不同时期城址的文化遗存,挖掘真实、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逐步复原隋唐洛阳城、北宋西京等多个历史时期的城市风貌。近年来洛阳城市考古工作发现了诸多早期城市遗存,天堂、明堂、应天门、天津桥、定鼎门等重要发现印证了隋唐洛阳城的南北中轴线和“七天建筑”——天阙(伊阙)、天街、天门(应天门)、天津(天津桥)、天枢、天堂。围绕洛阳城的中轴线,结合文献记载,以及含嘉仓、回洛仓、正平坊、瀍河、新潭等重要遗存的发现,不仅逐步揭露并复原了隋唐洛阳城的总体格局,进一步丰富了隋唐时期的城市形态和社会文化风貌,也为洛阳现代城市发展、文化遗产价值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赓续洛阳城市文明提供了真实文脉。

再次,在考古、保护、利用的系统模式方面,以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建设为核心,洛阳形成了考古、研究、保护、展示与利用多元一体的系统性工作模式。洛阳作为八大古都之一,其建城历史悠久,都城文化根脉清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影响着现代洛阳的城市发展。洛阳的城市考古工作充分尊重地上地下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依据隋唐洛阳城的整体形制和局部特性,以长远发展的视野将城市考古置于城市发展的大框架之中,强化考古、保护、利用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尤其是天子驾六、天堂明堂、应天门、含嘉仓、回洛仓等诸多文化遗存,实现了重要遗址的原址保护和展示利用,城市考古与保护的工作成果顺利转化为洛阳的文化地标、公共空间和文化产业资源,展示了历史时期洛阳城的宏伟,阐释了洛阳古代城市的历史文化,为社会公众带来了高品质的文化享受;同时,也为洛阳的文化旅游、公共文化服务等发展带来了取之不尽的文化财富,为洛阳城市发展、特色城市名片建设、传承古都历史文化提供了不竭源泉。

最后,在多部门协同机制方面,洛阳城市考古与保护利用不是单一的城市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而是一个统筹多领域、多行业、多机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事业,完善的多部门协同机制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在洛阳城市考古工作历程中,因土地产权、产业发展、重大工程建设等现实问题而产生了大量考古与保护的困境,其中涉及了考古机构、文物、城建、交通、市政、文旅、土地、业主、公众等一系列利益相关者,产权利益关系复杂,管理权属关系交融,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具有相当的典型性。洛阳城市考古与保护工作结合社会发展的整体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充分阐释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以长远效益、文化遗产的资源属性和吸引力、文化“名片”等科学发展观念,将城市考古和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品牌效益等解释给所有利益相关者,积极改变其对文物考古和文化遗产的认知,树立并传播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观念,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深化公众支持文化遗产发展事业。从政府机构到社会团体,再到业主或个人,逐步构建了协同合作的科学机制,为科学推进洛阳城市考古与保护利用工作奠定了体制机制保障。

总结

在城市化和城市更新的快速进程中,由于观念、视野、思维、利益等多方面的影响,很多城市陷入发展误区,即本该成为城市发展重要文化资源的文化遗存却成为发展的“绊脚石”,盲目的处理方式既造成了文化遗产的破坏,也影响了城市文化建设和公众利益。洛阳在城市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领域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通过城市考古、整体保护、合理利用、产业联动、名城形象塑造等系列性科学部署,促进了洛阳千年古都的“考古—保护—重塑—焕活”,打造出具有自我造血功能、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址共生的新时代历史文化公园,以全新的形式赓续着洛阳的城市文脉。

[本文为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课题“河南省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与保护利用的案例调查与研究——以南阳盆地部分城市为例”(2024CKBKT0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3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