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安全韧性建设的策略——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的联想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金磊

刚刚过去的4·18“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为“灾害与冲突下的遗产应对准备:ICOMOS 60年行动启示”。此前的3月28日,缅甸曼德勒地区发生7.9级强震,在造成数千人死亡的悲剧下,巨震还使缅甸最大曼德勒皇宫、阿瓦大桥等有重要价值的建筑坍塌。世界文化遗产蒲甘古城是缅甸有1800年历史的古城,历史上自然灾害已使其极盛时的数万座佛塔,只剩下2000余座,2016年缅甸6.8级地震,摧毁了400座,此次曼德勒大震又损坏了200余座以及大量壁画佛像。由此审视,今年的纪念主题尤为重要且迫切。这一主题的缘起,是2023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全体大会发布的《2024—2027年度:ICOMOS三年行动计划》总主题“灾害与冲突下的遗产韧性——准备、响应与恢复”的第一步。

1965年成立的ICOMOS组织,是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国际专业咨询机构,它由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专业人士组成,是古迹遗址保护和修复领域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在缅甸遭巨震后,包括中国的世界各国都伸出援手,4月2日亚洲遗产管理学会(AAHM)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发布联合支持缅甸震后文化遗产保护的倡议书,提出曼德勒地区是缅甸历史文化最为集中的区域,此次地震又使670座寺庙损坏,290座佛塔倾覆,以多元性、包容性、活态性闻名于世的文化遗产损坏,不仅使物质遗产的历史信息或被永久消失,更损毁其集体的文化记忆。倡议在凝聚全球共识中,特别强调用研究去赋能,用调研与记录展示并发现灾难中联结人性与建构社会韧性的“故事”。

ICOMOS自2001年首次公布纪念主题至今,多次与遗产保护安全相关,如2002年“20世纪遗产”、2003年“水下文化遗产”、2006年“工业遗产”、2013年“教育的遗产”、2014年“纪念性遗产”、2022年“遗产与气候”。同样,国际组织愈来愈多的纪念日也关注遗产安全的主题。成立于1950年的世界气象组织(WMO)于1961年公布了“世界气象日”主题,在迄今65个主题日中,至少有十余个主题与人类生存与文化相关,如1985年“气象与公众安全”、1996年“气象和水文部门为减少自然灾害服务”、2013年“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2022年“早预警、早行动”、2025年“携手缩小预警差距”等。

回望近年来世界各国建筑遗产遭受灾难的破坏事件,建筑文化遗产的韧性建设迫在眉睫。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加德满都发生7.9级地震,世界文化遗产的7个遗产区内的建筑遗迹严重损毁,其中33处遗产完全坍塌、107处部分倒塌。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7.8级、7.5级双强震,该国11个省的8444座历史建筑受到严重破坏。2025年3月21日,韩国东南部庆尚南道、庆尚北道等地发生山林火灾,致使近8000公顷森林被焚毁,庆尚北道古刹云岚寺受大火殃及,其大雄殿、三圣殿、两座僧舍及供养间等建筑全部烧毁。2025年2月,已经运营128年的新西兰电影院毁于火灾。2025年2月10日,越南北江省一座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遗迹名录的300年历史的古寺发生大火,前殿、后殿均严重烧毁。近年来国内文物建筑,尤其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项目遭受的各类灾害风险也不鲜见。有鉴于遗产与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材料易燃、老化、布局紧凑且多空置,除气候灾害、洪涝危及的房屋裂缝及坍塌外,降雨更易使线路短路、电器损坏,火灾仍是最大隐患。如何综合考量建筑遗产在灾害中的应对,如何按照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做好防灾“准备”,也许只有不断提升遗产的韧性能力才可做到。

从防灾减灾(含人为破坏)视角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有一系列国际宪章。如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56年《关于国际考古发掘原则的建议书》、1968年《关于保护受公共或私人工程危害的文化财产的建议书》、1972年《关于在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书》、1976年《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等。2025年是《2015—2030年仙台减灾框架》推出10周年,伦敦大学学院罗希德在《国际灾害风险科学学报》刊文提到,“尽管预警系统是降低灾害风险的关键工具,但提升韧性,还需标准化、专业化合力推进,尤其确保人员及财产安全韧性,需要大量、可靠且长期的资金保障”。可见,建筑遗产面对灾害其应对策略要有软实力同时必须依赖硬实力建设。近日,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DRR)宣布正式启动企业首席韧性官联络网(CCNO),旨在鼓励全球企业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灾害,它将推出韧性成熟度评估工具,以帮助管理灾害风险,减轻灾害对城市及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韧性”相对于脆弱性而言,是指建筑遗产无论经历何种慢性或急性冲击(灾害与冲突),都有能力保持稳定性且生存,具有适应且恢复原有状态的能力。2025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施行,在日益坚固法律盾牌下,文物与遗产获得保护的多维屏障。面对极端气象事件、地震地质灾害乃至人为失当的破坏,应适应悄然改变的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为此,特别要从韧性建设上找答案,开启活态遗产保护新范式。仍以应对气候事件为例:其一,从“修旧如旧”到焕新生命力。活态文化遗产是现在正使用的遗产及20世纪经典建筑,如百年来建设的城市公共建筑及量大面广的城乡住宅区、历史文化名城的名镇或名村,它们受极端气候灾难的冲击更大,对其历史风貌的系统性、原真性保护尤为迫切,采取适应时代的科学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活态”遗产的保护不可固守简单意义的“原貌”,要找到适合的保护方式。极端气候变化的挑战,迫使我们转变文物及遗产的保护观,要有非静态的前瞻性保护研究,使20世纪遗产等大量活态遗产在变化的环境中焕新生命力。其二,要积极适应极端天气变化的新常态,建构有适应能力的应对遗产传导风险的反应策略。中国科学院及中国气象局相关专家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已是复合型风险,它要求文物与遗产保护要从单一防御向综合应对转变,尤其要走好“主动防御”之路,这无疑是为防灾韧性建设做“准备”。2024年11月中国气象局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文物行业气象防灾减灾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是用气象科技手段开辟的文物保护韧性建设崭新精准施策之路,这一联动预警机制可在第一时间将极端高温、暴雨信息传递给文物及遗产单位,让“抢救式修复”变成更为主动的“气候适应性维护”。在遗产保护日益关乎文化旅游的当下,有气象科学保障的预防性保护措施,不仅能让遗产项目延年,更可带来气象与文物保护机制的新途径。其三,遗产的韧性建设旨在提升文化遗产的抗风险能力,缓解灾情并增强遗产保护的“弹性”,为此还要关注遗产保护的智慧赋能。如四川三星堆博物馆在四川省气象局支持下,将气象与文化遗产深度联结,创建“三星堆”智慧气象服务体系,仅2024年汛期依靠气象智慧服务,成功预警三次强降雨过程,为文物保护抢救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如果说,智慧赋能让遗产更有韧性,未来更寄托“一键物联”及综合分析判断,让文物与遗产的保护区域内,照明、防汛、消防等治理设施都变得智能起来,节能、高效、可靠的安全韧性系统,让遗产保护更上一层楼,让人们享受遗产家园的平安与美好。

(作者单位: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9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