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文物资源 点亮红色文化传播之光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罗建梅 许微微

红色文化承载着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与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璀璨明珠。井冈山,这片浸染着热血与信仰的红色圣地,孕育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前沿阵地,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通过多元举措让井冈山红色文化焕发生机,在红色文化传播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筑牢文物保护根基,守护红色文化“源动力”

革命文物是红色文化的实物见证,保护好革命文物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基础。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多管齐下。

在文物的科学保护方面,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对馆藏425件等级以上珍贵革命文物开展全方位数字化采集三维建模。目前,已完成127件可移动文物、218件平面文物的数字化处理,以及4290页文献书画的精细数字化留存,构建了功能全面的数字资源库系统。这不仅为文物的长期保存提供了保障,也为后续的高效展示奠定了坚实基础。借助数字化技术,即使文物本体因年代久远、材质脆弱等原因难以频繁展出,也能通过数字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实现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推动革命文物连片保护上,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积极作为,努力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从单体革命文物保护向革命文物与旧址群体保护的转变,同时促进周边革命老区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通过规划编制、资源整合、数字化技术应用、创新传播教育以及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等一系列措施,提升了革命文物保护的质量和效率。比如,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将分散的革命旧址串联起来,形成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红色文化片区,既方便统一保护管理,又能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博物馆还十分注重文物的活化利用。在已开放的革命旧址增加辅助陈列展览,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展、王佐烈士生平展等。通过复原陈列和情景再现工程,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些举措让文物 “活” 起来,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挖掘文物资源价值。

科技赋能文物展示,拓展红色文化传播边界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科技成为井冈山红色文化传播的有力“助推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借助前沿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与创新传播,让文物资源突破时空限制,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博物馆利用AR、VR技术,打造了“致敬薪火的传递”AR互动故事探索APP及《星火燎原》360°VR全景数字展厅。观众借助这些数字化平台,足不出户就能感受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烽火岁月。数据显示,线上观展浏览量已超5500万人次,观众停留时长较传统展览大幅提升40%。这一成果有效拓展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边界,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井冈山红色文化。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为红色文化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博物馆推出数字化文物AR眼镜项目和AI导览服务,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实现从静态展陈到立体、互动陈展的创新转变。“专人”AI导览具备“听、拍、点、问”四大特性,设有33个自动感应讲解点、57个拍照识别点、62个小故事、11首井冈山革命歌谣。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享受个性化观赏体验,增强了红色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观众的互动性,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与文物资源产生更深入的连接。

image.png

创新教育融合模式,挖掘文物育人价值

红色文化传播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文物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教育融合新模式,为红色文化传播注入活力。

在研学教育领域,博物馆过去三年累计接待研学团队854批次,约47万青少年参与其中。博物馆打造“五个一”沉浸式研学模式,让青少年通过聆听红色微课、体验挑粮小道、学唱革命歌曲、参与情景剧表演、聆听革命故事,在实践中深刻理解革命历史。这种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环境,能让青少年与文物背后的历史产生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开发多样化的课程与文创产品。黄洋界教学点为党员干部、青年团干部、高校大学生开设“重走红军路”深度体验课程,借助文物资源和革命旧址,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为中小学生开发“文物盲盒”文创产品,以趣味化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兴趣,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

image.png

馆校融合也是井冈山红色文化教育传播的重要举措。博物馆与同济大学、南昌大学等多所院校建立合作共建机制,将馆藏革命文物资源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融入学校思政教育体系。自2023年以来,开发的《八角楼——实事求是闯新路》等研学课程,入选全国及省级“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多个课程获评江西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课程,为革命文物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范例。同时,博物馆积极参与百馆千校活动,与全国大学生井冈山精神志愿千支宣讲团成员一起,奔赴各地开展线下宣讲,累计为220万人讲述红色故事,让文物资源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价值。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释放文物经济与文化活力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创新革命文物弘扬方法,促进文旅融合,为井冈山红色文化传播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在传播方式上,博物馆建立了井冈山精神专业宣讲队伍,以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编排《永远的井冈山》情景宣讲节目,开发艺术党课、红色医药讲堂、红歌唱起来、青春热血写芳华、革命故事音频课等社教课程,并利用云直播、电视节目、录制电教课程、微党课视频等进行宣讲传播。这些举措成效显著,2023年4月18日,博物馆在教育部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工作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在第三届红色基因代代传百宫千馆万校少年儿童讲述红色故事活动中,选送的课程《星火燎原》《唱响红色旋律》入选红色经典研学实践课程与研学路线。

在展陈手段上,借助数字化成果,利用AR、VR、全息投影等科学技术手段诠释馆藏文物,仅2024年前9个月就展出30个展览,为公众提供全新的观展体验,助推革命文物的传承热度。全力推进展陈提升项目,整合各方资源,探索“文物+旅游+研学”融合发展模式,打造跨区域红色文化研学路线。通过举办各类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深入了解井冈山的红色历史,实现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博物馆还助力红色旅游教育。井冈山丰富多样的红色教育培训课程和新颖独特的教学形式,集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为一体,让红色教育入脑、入心。2024年,井冈山共举办培训班7120期,培训学员超40万人次。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基地作用,推动红色旅游与教育培训融合发展。此外,博物馆与当地的客家风情和特色民俗文化相互配合,让游客在参观博物馆、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也能品尝米粉鹅、醋鸭等客家美食,聆听客家山歌和井冈红谣,入住特色民宿,体验特色民俗项目,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让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相得益彰。

红色文化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以文物资源为核心,通过保护文物、科技赋能、教育创新、文旅融合等举措,在红色文化传播道路上取得显著成效,为其他文博机构提供了宝贵经验,也让井冈山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8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