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黄河为纽带的对话:山东博物馆“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策展实践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刘安鲁

4月2日,由山东博物馆与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联合主办的“长河共饮 草原吉金——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展。展览以黄河文化为纽带,通过350余件(套)精品文物聚焦鄂尔多斯青铜器,揭示中华文明多元共生的深层内涵,回溯独特而神奇的草原青铜文化。“北方草原青铜器”主题是近几年活跃度较高的展览IP,国内已有10余家博物馆举办过相关展览。此次展览来到齐鲁大地,如何将这种有着一般范式的交流展览做出新意、做出亮点是摆在策展团队面前的挑战。展览选择了“长河共饮 草原吉金”作为核心叙事符号,它不仅承载着草原文明的技术密码,更彰显着黄河流域文化共同体的深层联结。

image.png

主题选择:在黄河文明的坐标系中定位鄂尔多斯青铜器

黄河“几字弯”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中华文化交融的天然通道。鄂尔多斯地处黄河弯曲部,历史上既是游牧民族南下的跳板,也是中原王朝北拓的桥梁。伴随着秦、汉王朝对鄂尔多斯地区的不断开发,一场民族汇集的浪潮加速着社会的发展进程,给鄂尔多斯带来了多元文化汇聚的繁荣景象。鄂尔多斯青铜器正是这一历史时期游牧文明的见证,也是多民族汇聚交融于此的文化结晶。

一个好的展览需要一个鲜明的主题。山东博物馆策展团队在前期筹备阶段即已确定了以“展现草原文化”为最直接的展览主题,让山东观众可以在家门口一睹早期游牧文明灿烂的发展进程,领略“草原吉金”的魅力。提到鄂尔多斯,人们脑中首先浮现的是茫茫的草原和放牧的牛羊,而铜器在刚刚被铸造的时候是灿灿的金色,常被用于祭祀等吉祥祈福的场合,商周青铜器铭文中多以“吉金”代指青铜器。以“草原吉金”作为本次展览的核心主题,直指鄂尔多斯青铜文明的历史价值,它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物质文化的巅峰之作,也是欧亚草原文明交融的重要见证。

一个好的展览需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拉近观众与展品的距离,与观众产生共鸣,这就是“长河共饮”的由来。齐鲁文化是在海岱地区东夷文化基础上,与中原地区商周文化融合和发展后,逐渐形成的地域文化。以黄河为叙事纽带,将鄂尔多斯草原与齐鲁大地串联,构建起农耕与游牧文明的对话场域。这一选题策略,不仅突显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更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找到了精准定位。

内容构建:给展览做“加简法”

从十九世纪末叶开始,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陆续出土了大量以装饰动物纹为主要特征的青铜及金、银制品,由于以鄂尔多斯及其周边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也最具典型性,因此被称作“鄂尔多斯青铜器”。此次展览的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即是从不同的侧面审视鄂尔多斯青铜器。第一单元“黄河滋养·魅力天成”分为工具用具、兵器、车马器、图腾崇拜和装饰品五大板块,通过青铜刀、短剑、铜鍑、鸣镝、车马饰件及动物纹饰牌等草原特色文物,展现游牧民族的衣食出行和“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智慧;第二单元“青铜艺术·巧夺天工”聚焦虎噬兽纹、凤鸟纹等野生动物造型艺术,以牛、羊等动物形象着重表现牲畜在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解密失蜡铸造、青铜镀锡等独特工艺。相较于中原礼制青铜器的庄重繁复,草原青铜器以轻便、实用性著称:青铜刀用于宰割猎物,铜鍑适应迁徙炊煮,短剑兼具战斗与身份象征。这些器物深度嵌入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这种“器物即生存”的逻辑,正是草原文明的核心密码。

作为鄂尔多斯青铜器2025年巡展的第二站,本次展览并非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结构性调整”实现叙事升级。策展团队在文物种类和数量上做“加法”,增添替换了大量展品,其中有180余件组的鄂尔多斯青铜器是首次对公众展出,根据叙事结构的需要将文物数量增加了近20件组,补充了展览的叙事体系。比如青铜鍑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唯一的青铜容器,相较于其他器物,鍑具有体量大、感官冲击力强等特点,与中原地区出土陶礼器具有诸多共性,展览还增加了更具草原风格的大角羊纹青铜鍑作为重点展品,突出鄂尔多斯青铜器的草原文化风格。由于鄂尔多斯青铜器大多体量较小,为了在展陈设计上体现游牧民族动感的生活特质,展览增加了以放射状团簇形式出现的青铜箭镞,增强视觉上的震撼效果。

面对庞杂的鄂尔多斯青铜器体系,展览通过三重精简策略在信息密度上做“简法”,聚焦核心主题,构建清晰的认知路径。功能分类法:将器物按工具、兵器、车马器等重新归类,避免按年代线性陈列导致的碎片化。例如“工具及用具”单元中,青铜刀、斧、鍑的组合,直观还原游牧生产链。纹饰主题化:第二单元聚焦动物纹饰,剔除冗余纹样类型,以“虎噬苍穹”“凤鸟合鸣”等子题强化视觉记忆。展板信息突出:展览背板是观众了解展品背景信息和微观细部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好展柜内外墙面空间,让观众读懂展览、洞悉展品的精彩、了解展品的扩展信息是提升展览品质的重要举措。策展团队通过对展览知识结构的精简,将没有对应展品的背板内容剔除,避免让观众产生不知所云的疑问,将可能引起观展歧义和认知误区的内容拆解,形成精准有效的展板知识图谱。例如原展览中有中华虎文化的展板内容,但没有对应的展品,策展团队便把虎的形象从鄂尔多斯青铜器中挑选出来,单独成组,详细展示虎对于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意义。这种“简法”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筛选,确保观众在有限时间内捕获核心信息——游牧文明不是历史的边缘注脚,而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拼图。

叙事创新:以黄河文化为载体,彰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展览第三单元“多元文化·融合结晶”则通过对比内蒙古东部草原文化典型器物、中原地区商周时期青铜礼器及斯基泰式翻转动物纹等文物,揭示鄂尔多斯青铜器在草原丝路上融合中原农耕、欧亚游牧文明的桥梁作用,彰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历程。

策展团队在展览叙事结构上寻求创新,以黄河为纽带,既突出以鄂尔多斯青铜器为代表的草原文化特色,又同步展示草原文化与齐鲁文化的碰撞和对比,让观众在一个展览中对草原风格青铜器和传统中原风格青铜器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感受。展品对比实施“双螺旋”结构:鄂尔多斯青铜短剑与山东出土的青铜长剑并置,草原动物纹铜镜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蟠螭纹铜镜对照。通过24件组文物的对比展示,观众得以直观感受商周时期以黄河为纽带的文化互动。这种策展理念也是一种空间修辞策略,使黄河从地理概念升华为文化基因的载体。特别策划的“沿着黄河遇见海”专题,则展示了齐鲁文化典型器物,与鄂尔多斯青铜器共同诉说着黄河文明包容共生的精神内核。

空间转译:草原意象的齐鲁表达

展厅设计创造性运用“解构—重组”策略,将草原文明要素转化为山东观众可感知的文化符号。首先,提取鄂尔多斯青铜饰牌、青铜短剑等多种代表性纹样,制作成波浪形背景展墙和投影纹样,背景展墙从序厅主标题的黄河意象起始,包裹每一个展柜,既模拟鄂尔多斯草原丘陵曲线,又暗合《诗经》中“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的韵律。这种空间修辞实践,在以黄河串联起整个展览的场域的同时,也实现了“异域文化记忆”的本土化转译。其次,在展览配色设计上,我们选取“美从草原来,沿着黄河遇见海”为主题,从第一单元的草原绿色开始,到第二单元的黄河黄色,再到第三单元的海洋蓝色,以颜色的变化标识展览内容的过渡,烘托展览氛围。

黄河既是地理纽带,更启示着文化共生。展览以黄河“几字弯”的地理意象为叙事原点,突破传统地域文化展的线性逻辑,构建起“水系—文明—器物”的三维阐释框架,通过区域性文物资源整合,实现以黄河为纽带的对话。这些穿越时空的青铜器,不仅是鄂尔多斯青铜文明的生命力,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有力见证。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6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