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之际,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推出“从221基地走出来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专题展,重点突出9位功勋科学家在青海221基地奋斗的感人事迹。该展览被评为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开展后,吸引了大批观众到馆开展“纪念馆里的党课”“纪念馆里的思政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教育效果。
展览前期筹备
切实把好政治关和史实关
由于革命题材展览较强的意识形态特殊性,各级主管单位加强对展览内容的把关引导,策展团队在撰写展览大纲脚本之前,邀请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16厂有关党史、“两弹一星”史研究专家对展览史料进行了把关核准,确保展览意识形态的方向性和严谨性。加强与四川省绵阳市科技馆、北京第九研究所所史馆、江苏常熟市王淦昌故居、山东荣成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等兄弟单位的联系,对入选展览的资源进行核定。
依托馆内坚实馆藏实物、学术支撑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拥有丰富的馆藏“两弹一星”实物。目前馆内“‘两弹一星’精神原子城纪念展览”基本展览,展品体系涵盖221基地决策、建设、生产、研制的历史实践。
近年来,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广开渠道,加大实物征集力度,长期与革命元勋亲属保持积极有效沟通,获取支持,分批次征集高质量藏品2000余件(套),为本次展览提供了重要展品支撑。同时,围绕馆藏革命文物加强价值内涵研究,努力构建革命纪念馆铸魂育人体系。编辑出版《红色印记221》(上下)《不能忘却的家国记忆》《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理论研究文集》等书籍,这些都成为展览内容设计的理论基础。
展览内容设计
分类筛选参展藏品。在筛选展品时,策展团队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要预想展品的实际展出效果。考虑观众在观看展览中的藏品时,是否能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在展品的直观表达、文献史料的讲解与氛围塑造的共同作用下,观众会产生对革命历史的代入感,人与物能够达到更深刻的情感共鸣,革命纪念馆资源的情感内涵也就能更好地被观众所理解和接受。策展团队尽可能“寓情于展”,一个证件、一张证书、一份图纸,陈列大量有关9位科学家的历史证物。结合丰富的历史故事,围绕“人与事”,由“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建构了层层递进的叙事论述。让个人的命运与祖国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基本逻辑,让“惊天动地事”与“隐姓埋名人”的故事在金银滩草原上演。
重组设计大纲结构。革命纪念馆临时展览的办展目的与博物馆不同,要让游客前往革命纪念馆的重点不仅是获取知识,还要感受红色文化底蕴、体悟革命斗争精神。为区别于基本展览,“从221基地走出来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专题展从选题角度、展示技巧、策展结构思路、展品陈列特征、展览形式设计入手。展览选题侧重点在于将9位元勋丰厚的信息汇集于一个展览,将9位科学家在221基地的奋斗故事以清晰、系统的脉络呈现在观众面前。内容与形式突破窠臼的同时致敬经典,让不同时代不同视角的人联系在一起,让前人与后人同频,同时兼具艺术欣赏、社会教育等功能。
合理布局展示空间。“从221基地走出来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专题展叙事的基础在于塑造人、活化人,赋予每一位科学家以个性,使观众感受到个性,需要一个系统化的结构。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展览的展陈内容,在梳理展陈主线时,采用了不同视角进行策划。一方面以历史科普为主题,设计“十八厂区”展示主线,主要介绍代号为“221”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选址筹建、建成服役、攻关会战、撤厂销号、自主退役的整个过程,重点介绍了221基地十八厂区地域分布、厂区功能、承担任务和四个生活区情况;另一方面以时间轴为主线,以展品为基,将9位科学家荟萃一堂,共展出图片159幅,陈列实物76件,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等各类奖章、证书等,还有邓稼先院士手稿等珍贵资料10余份。
展览形式设计
“从221基地走出来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专题展通过分割、设置墙体,在保证内容连贯性的同时,将展厅内部设置为“相对独立”的空间,在每个空间内以重点展项为核心,主要介绍于敏等9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成长之路、求学经历、核武器研究和主要成就。
革命题材展览侧重革命精神教育,而精神实质内涵深刻且相对晦涩抽象,尤其在缺少展厅多媒体、声光电的沉浸展示加持下,仅凭文字展板的展示,说教色彩将变得更加突出。为有针对性地提升展览“体验度”,除文物展示和辅助展板外,展厅内还设置了多媒体设备,循环播放9部有关9位科学家的纪录片。专题展区域外围,通过221基地老职工书画作品与手绘金银滩草原彩图,保持与当代社会的关联性,从而进一步引发观众共鸣。
展览信息宣传与教育推广
展览信息宣传
展览海报发布。“从221基地走出来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专题展的宣传海报在设计上以右侧红底黄字点明主题,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画面中间展示了9位功勋科学家的头像,彰显他们的重要贡献,体现对他们的致敬。底部的图案是与科研工作或历史场景相关的画面,进一步烘托出那个艰苦却充满奋斗精神的时代氛围,整体意在铭记和弘扬“两弹一星”元勋们的伟大功绩和奉献精神。
扩大展览宣传辐射面。除官方公众号进行展览宣传外,原子城纪念馆还充分借助官方报媒、抖音、微信等多种媒介,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开展后,《青海日报》《青海观察》《祁连山报》、海北州广播电视台都对展览作了跟踪报道。
作为一种新媒体手段,展览直播的优点是时间灵活,互动方便,能随时随地解决观众的疑惑,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相对自由灵活的氛围中观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被更好激发,陈列展览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宣传推广得以被更多人了解。在线上直播展示的20多分钟里,直播浏览观众达到2.5万人,让更多观众感悟“两弹一星”精神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
展览教育推广活动
随着红色文化热度逐步提升,公众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学习热情不断上升,革命纪念馆推出的临时展览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革命文化旺盛需求的最好回应。“从221基地走出来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专题展展出时,策展团队仍在努力为广大观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学生、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前来参展,随即进行观众采访和现场留言,让观众在参与活动时感受到展览蕴含的深刻意义,令他们的感官、思维、情感、行动等得到了升华,让革命精神成为激发干事创业热情的“助推剂”。
展览工作繁重而驳杂,大纲文本编写需要逐字逐句进行推敲;展示文物需要逐个进行保养、修复以满足展示需求;制作施工更是需要从材质到效果反复考量。一个展览的成功需要全体项目组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博物馆上下的通力配合。在只有30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将9位科学家在221基地的奋斗故事以清晰、系统的脉络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兼具艺术欣赏、社会教育等功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面对广大观众和业界同行的考核,需要不断精进,力求将“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以更好的状态呈现在大家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