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风沙漫过边塞城墙,那些曾被戍卒攥在掌心、被烽火熏染的简牍,以沉默却鲜活的姿态,在展厅中铺展出一幅跨越千年的长城史诗画卷。长城,这座横亘千古的人类奇迹,早已突破物理防御工事的范畴,演化为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发展内核,诠释着中华民族对和平的不断求索。1月22日,甘肃简牍博物馆、酒泉市博物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武威市博物馆、临洮县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塞防千里固家国——简牍中的长城岁月印记展”正式面向观众开放。展览共展出文物219件(组),珍贵文物199件(组),其中一级文物51件(组)。
秦汉简牍中褪色的墨迹,恰似时光的切片,将长城的宏大叙事拆解为戍卒的日常、粮秣的调拨、烽火的明灭,乃至商旅的蹄痕。展览以简牍这一“第一现场”的原始资料为叙事核心,通过“开拓”“戍防”“融通”“赓续”四重叙事维度,将长城的军事防御、文明交融与精神传承凝练为可触可感的文化遗产生命力。
第一单元 开拓
本单元以“开拓”为主题,通过系统梳理“历代长城时空轨迹”“营造技艺的工程智慧”与“从汉塞整体防御格局到烽隧建筑细节的微观剖析”三个方面,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长城”作为中华文明标识的宏阔气象,洞见古代军事工程的精妙构造,深化对长城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本单元不仅是对长城历史的回溯,更从当代视角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为观众架起一座连通古今的精神桥梁。
战国秦筒瓦(图1)
战国
临洮县博物馆藏
战国秦长城西起临洮县,绵延八百多公里。经考证秦长城临洮段为战国后期秦昭王构筑的军事屏障。这段早于秦帝国大一统五十余年的战略工事,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早期形态提供了具象化的时空坐标。
长城工牌(图2)
明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藏
这块长城工牌实证了明嘉靖年间修筑肃州西长城时采用的“分层承造”体系,展现了距今400多年前大规模运用于长城营建的工程管理学实践。这种“分段承包—整体协同”的双重逻辑,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大型公共工程建设中锤炼出的文明基因。
转射(图3)
汉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转射是古代戍所坞堠用于发射箭矢与监测敌情的守御装置。其中部设有可旋转的圆轴结构,用于灵活架设弩臂或弓矢,方便戍卒通过圆轴中的孔洞实现120度的敌情监视,同时依托木质掩体遮蔽射击位置,显著降低暴露风险,堪称冷兵器时代攻防一体的智慧结晶。
第二单元 戍防
本单元将戍防战略的宏观维度与生命个体的微观体验相结合,从长城防御组织、军需系统及烽隧戍卒的日常事务等视角出发向观众展示河西汉塞的立体图景。简牍中的细节,如戍卒的征发、箭镞损耗的数量,甚至是友人间的书信雁札,皆成为展览叩击观众情感的触点。这种将铁血防御与人文温情熔铸一炉的文明特质,正是中华民族刚柔并济的基因所在。
甲渠候官诸部兵簿(图4)
汉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此组汉简为西汉甲渠候官下辖十部武器核验清册,系统记录了烽隧戍所弩弦、稾矢、䖟矢的配发、存留与损耗数据,是研究汉代军事后勤制度的核心实证。
弩机、箭镞(图5-1)
汉
酒泉市博物馆藏
青铜箭(图5-2)
汉
临洮县博物馆藏
一般情况下,吏卒武器的大致配备为一把弩、五十枚箭,未有弩的则改为一柄有方。烽隧的条件决定了它无法抵抗大规模的入侵,而这种“中程弩射+近距格斗”的武器组合,精准发挥出其作为预警前哨的功能。
“月奉”汉简(图6)
汉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简牍释文:候长一人用钱千二百吞远部五月吏奉四千八百候史隧六人用钱三千六百
月奉即支付给官吏的俸钱,其发放标准在这枚简牍中得到了具象呈现。大漠烽隧下的铜钱声响,瞬间在简牍墨迹中化作制度运转的永恒切片。
汉毡鞋(图7-1)、汉皮鞋(图7-2)
汉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汉麻鞋(图7-3)
汉
酒泉市博物馆藏
这组文物实证了古人“量天裁衣”的气候适配智慧。三履并置,让观众对汉朝鞋履材质之丰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将寒暑温差转化为脚下的生命守护,这就是汉代边塞的足下文明。
病书简一组(图8)
汉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简牍释文:
甘露二年三月庚寅朔丙辰东部候长广宗敢言之迺甲寅病温四支不举未
第三队长窦永 病张嘉为封符
所掫日为病书
居延边塞气候极端,戍边将士饱受疾患的威胁。汉朝为维系战力,在河西构建军事医疗保障体系,既彰显人文关怀,又为稳固边防提供了坚实基础。
《建致中公夫人书》(图9)
汉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该帛书为建写给中公及其夫人的信件。信中阐述了建为感谢中公恩德,经多方打听了解到中公的近况后,殷勤问候中公及其家人的内容。为研究汉代私人书信及边塞吏卒日常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展现了中华礼仪之邦的文化延续。
第三单元 融通
展览突破“边塞—战争”的单一叙事框架,在“融通”中以简牍揭示长城作为文明纽带的另一重面相:从派驻军队、设郡置县的垂直管控到移民实边、开渠屯田。这些制度齿轮的精密咬合,将河西走廊从军事屏障蜕变为文明熔炉。大量胡物、译人、贡使简牍的出土,让我们看到了铁甲铮鸣中淬炼出的“战争与和平”。这一单元的叙事,悄然消解了长城“封闭”的刻板印象,转而将其凸显为更具开放性的文明通道,使得承载历史记忆的砖石边墙,成为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见证者与守护者。
徙民汉简(图10)
汉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简牍释文:当徙边未行行未到若亡勿徙赦前有罪后发觉勿治奏当当上勿上其当出入其□□□在所县为传疑者谳廷尉它如律令丞相御史分行诏书为驾各
据汉简记载,这些移民实边的民众需要向当地官府缴纳赋税,并定期服劳役。他们在为自己的新生活辛勤劳作的同时,也为巩固汉王朝的边疆安全、开发河西地区的经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彩绘木牛(图11)
汉
武威市博物馆藏
这件文物是典型的汉代河西木雕,它憨态可掬,以写意的刀法凝结汉代木雕形神兼备的独特美学。在汉代河西地区,除了对人进行造册登记形成名籍外,对牛也实行类似的管理办法。这件木雕造型背后凝结的不仅是艺术匠心,更是边塞长城精明管理的文化见证。
归义汉简(图12)
汉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简牍释文:归义大月氏贵人一人贵人□一人男一人自来龟兹王使者二人□□三人凡八人
汉王朝对留居在河西的少数民族部落,设置属国进行管辖,最终在河西走廊铸就“和而不同”的治理范式。方寸木简间,尽显中央王权与怀柔智慧。
《调史监遮要置册》(图13)
汉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该简册记录了监遮要置官吏张禹卸任、解敞接替的调令流程,完整呈现汉代边疆官吏任免程序。文书中的干支纪日、“如律令”等格式,印证了汉代公文制度的规范性。
第四单元 赓续
展览的当代性,在“赓续”中得以升华。策展人以“观众互动”与“数字人文”为双翼,在历史纵深与时代语境的对话中,赋予简牍新的生命,重构长城文化价值。本单元通过互动多媒体、沙画叙事、“我心目中的长城精神”互动墙等陈展方式实现长城从“夯土记忆”向“新时代数据基因”的转换。使长城从古代物理防御工事蜕变为现代的文明链接,让观众在观展的同时感受新时代的长城精神。
本次展览的策展智慧,在于以简牍的微观史实解构长城的宏大叙事,又以文明交融的视野重塑其精神内核。当历史的峥嵘浸染展厅,斑驳的砖瓦在暖光中舒展千年肌理,那些记录着历史沧桑的尺牍帛书、刻画着边塞生活的鞋履织物,正以静默之姿诉说着长城的伟大精神,它凝聚了开拓者的坚韧、戍边者的忠诚、商旅者的通达,以及无数无名者用生命书写的文明信念。今日我们驻足凝视的不仅是历史的遗珍,更是照见未来的明镜,它时刻都在启示我们,无论世界格局如何山海翻涌,唯有以自强不息的精魄铸就共同体的基石,以开放包容的胸襟编织文明的经纬,方能构筑起跨越时空的精神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