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文物事业发展,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至今,苏州积极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同时扎实推进“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现代化新区”的古城保护方针,涌现了一批重要的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完善了“马家浜—崧泽—良渚”等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为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展历程回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苏州地区有过数次文物调查活动。这一时期主要为零星的调查考证和地面标本的采集,尚未采用现代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清理及发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文物考古工作日渐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4年,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苏州文物工作组对苏州五峰山地区土墩墓的发掘,揭开了苏州地区科学考古发掘工作的序幕。从1954年至今,苏州的考古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4年至1982年
这一时期苏州地区的田野考古工作主要由华东文物工作队、江苏省文管会、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机构承担。1960年1月,苏州博物馆成立,内设考古组,从此苏州有了自己的考古研究机构。
此时的考古发掘项目数量总体偏少,大部分以配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主。例如,先后发掘了梅堰遗址、越城遗址、草鞋山遗址、张陵山遗址以及吕师孟墓、元娘娘墓、王锡爵墓、毕沅墓、天宝墩汉墓、七子山五代墓等。
第二阶段:1982年至1992年
以1982年入选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标志,苏州开始贯彻“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现代化新区”的发展策略。苏州博物馆考古组更名为苏州博物馆考古部,开始独立开展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先后发掘了徐家湾、三山岛、龙南、东山村等史前遗址。
全市范围的文物普查为苏州文物考古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共享文物考古资料、推动相关学术研究,这一时期还创办了《苏州文博通讯》等期刊。
第三阶段:1992年至2006年
以赵陵山遗址入选“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1992年中日联合考古队对草鞋山遗址古稻田进行发掘研究为标志,苏州地区的考古工作开始向聚落考古、科技考古转型。
这一时期还发掘了真山大墓、黑松林墓地、罗墩、少卿山、绰墩等重要遗址。以《真山东周墓地》为代表的一批较高质量的报告、论文等也相继问世。
第四阶段:2006年至今
以2006年苏州博物馆获得团体考古发掘资质、2007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获批成立为标志,苏州考古工作迎来了蓬勃发展期。聚落考古、城市考古等相继开花结果:木渎春秋古城、扬州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张家港黄泗浦遗址分别入选2010、2013、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此外,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还发掘了鸡笼山、馒首山、观音山等一批石室土墩墓,以及姜里、朱墓村、唐家角等一批史前遗址,初步形成了苏州东部史前考古、西部吴越文化考古、中部城市考古三大重点研究方向。
近年考古成就
文明探源与研究
2022年11月,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设置“太湖流域文明源头研究”“苏州史前文明发展历程研究”“吴文化探源研究”“苏州古城研究”“苏州地域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研究”五大重点研究项目。苏州成为国内首个实施文明探源工程的地级市。
在探源工程的指导下,先后有草鞋山、塘北、东山村等3项由苏州市考古研究所主持或参与的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有序推进。同时,基建考古成果也不断呈现:2023年3月元和塘古窑址群经过论证被确认为南宋“平江窑”所在地,2024年6月金城新村遗址考古发现专家论证会召开,遗址揭露了东周至唐宋时期地层堆积。此外,还有三山岛遗址、东山村遗址、草鞋山遗址、黄泗浦遗址、樊村泾遗址等多处考古新发现。
一件件文物、一处处遗址,汇聚成了一幅饱含“一万余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两千五百年建城史”的苏州历史长卷。
文物保护与利用
《苏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于2006年正式公布,2022年又修订施行。通过修订,确立了“先考古、后出让”的基本建设考古制度,进一步理顺了文物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关系。
作为江苏省首家考古博物馆,苏州考古博物馆预计2025年正式对外开放。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也于2022年6月正式开园,元和塘古窑遗址公园、黄泗浦考古遗址公园等也在加快推进中。
可以说,苏州地区的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已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发展态势,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地方发展的合作共赢。
学术成果与合作
学术成果:仅2022年至2024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先后出版《虎丘黑松林墓地》《吴国史新证:出土文献视野下的〈吴太伯世家〉》《学步集——吴文化器物与文献研究》《苏州草鞋山遗址出土文物》《苏州出土文物精粹》《苏州考古资料汇编》《企致集——苏州考古七十周年纪念文集》等专著7部,发表各类简报、论文60多篇(含核心期刊11篇)。
公众考古:研究所参与主办的“苏州大讲坛·文明探源系列讲座”,邀请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搭建起一个权威研讨平台;参与制作的苏州地域文明探源系列短视频《苏从何处来》,获评“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项目”。
对外合作: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四家单位签订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战略合作协议。此外,还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江苏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苏州市测绘院等单位进行多学科合作与研究。
机构建设与发展
管理机构:研究所目前已建立木渎基地和多个临时考古工作站,逐渐形成“考古博物馆+基地+考古工作站”相结合的“1+N”模式,有效服务大市范围。
人才体系:研究所现有事业编制30名、公益性岗位5名,2023年以来先后引进十余名硕、博士毕业生及劳务派遣人员,极大充实了从业人员的数量与质量。
学术平台:研究所先后合作共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环太湖地区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苏州工作站、王巍院士苏州工作站等学术交流平台,以及苏州市吴越史地研究会等社会组织,未来将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与桥梁纽带作用。
未来规划展望
未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将持续推进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不断完善机构建设,逐步扩大合作交流,除完成基建考古等基础工作,还将重点推动以下几方面内容:
持续整理历年发掘资料,力争出版一批高质量考古成果
扎实推进前期积压考古资料的整理与编写工作,努力实现“以老带新”传帮带、“以新促老”共提高,不断提升项目负责人的学术视野与研究水准,推动苏州考古工作由田野技术型向学术研究型提升。
以苏州考古博物馆为平台,加大考古成果展示转化力度
苏州考古博物馆将以文物保护传承为核心理念,以现代化博物馆为展示平台,以公众考古教育为服务导向,以石湖自然景观为环境依托,有效整合苏州考古资源、展示苏州考古成果。同时,还将与渔家村文化旅游项目等文旅资源形成乘数效应,充分发挥考古资源的科研、教育、研学、游憩等功能。
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构建完备的人才培养与成长体系
支持联合开展重大考古项目、考古研究课题,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交流,强化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实行“请进来、走出去”,促进优质人才资源共建共享。引进或培养实用型、研究型、复合型人才,逐步形成专业结构科学、年龄梯队合理的人才队伍体系。
从苏州实际出发,探索“基建考古+学术研究”的工作模式
苏州地区的基础建设高潮已开始回落,基建考古项目也会随之减少,并且从中心城区向外围郊县扩展的趋势不断加强。
新时代,新使命。在未来的考古工作中应时刻加强课题意识,从量向质转变,着重本地特色,全面提升文物保护传承、研究阐释和活化利用水平。
弹指一挥间,从1954年五峰山的首次考古发掘至今已经七十年了,一代又一代的苏州考古人扎根田野、栉风沐雨,用一把把手铲揭开了埋藏在这片沃土之下的文物瑰宝,也使苏州地区的文物考古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机构建制方面,从1960年的苏州博物馆考古组到2009年升级成立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再到馆所一体化的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苏州考古博物馆),走在了全国地市级考古机构的前列;发掘成果方面,先后有4个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填补了诸多研究空白、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
新起点,新征程。未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将多措并举、扎实高效推进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苏州文物考古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供苏州力量,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提供考古支撑。
(本文系该书序言,略有删减。作者系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
《企致集:苏州考古七十周年纪念文集》
编著:苏州市考古研究所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