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少年儿童读懂简牍中国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中国文物报

image.png

简牍,中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在纸张普及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简牍文字晦涩难懂,简牍学被视为“冷门绝学”。自2020年“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启动以来,简牍学专业人才队伍持续扩大,简牍中的故事得以被发掘,简牍文明也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焕发出新的光彩。

这套书由国家一级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深度参与,依托甘肃地区独特的文物藏品和雄厚的专家资源,经过了大量文献考证、多位专家审读。

全书挑选甘肃简牍博物馆数十件精品文物,联合苏州和云观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生动的图画、有趣的故事,为少年儿童们打造了一套卓越的中国简牍文化科普读本——《简牍里的边塞生活》。

文字知识的具象化展示

《简牍里的边塞生活》绘本内容以民众的日常视角展开,将汉代边塞历史融入一个个古代生活场景。绘本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相关历史背景以及边塞地区居民的饮食习惯、节庆民俗、边防设施、交通方式等内容,将文字知识具象化为生活点滴,在丰富可读性的同时,带领读者们展开一场“穿越”千年时光的研学之旅。

简牍知识的趣味化讲解

《简牍里的边塞生活》绘本使用适配读者认知发展水平的视觉设计以及色彩系统,通过独特的情景化叙事方法,将简牍知识进行趣味化讲解,解决了文物科普过程中使用场景还原困难、知识呈现单一的问题,极大提升阅读趣味,培养读者对于简牍文化的兴趣。

编辑亮点

在汉简之乡,讲述汉简中的历史 甘肃是中国简牍大省,出土简牍中汉简居多,因此被誉为“汉简的故乡”。绘本以此为题,“简”述中国,“牍”懂丝路,借由简牍文物讲述甘肃地区的古代历史,还原汉丝绸之路上的风景人文,以汉简为始,讲述汉代的边塞生活,以汉简为终,凝练汉代文明的传与承。

绘本甄选5个主题,《家在边塞》,跟随主人公从中原启程,一路向西;《百姓生活》,走近边塞百姓的日常生活;《精神世界》,深入边塞,体验民风民俗;《官吏日常》,感受边塞官吏的行役戍备;《丝绸之路》,探访边塞集市,见识不一样的丝路。

150余幅手绘插画,构建生动故事情节 绘本创设6个人物形象,原创150余幅精美手绘插画,所有制作立足于汉代史料记载以及馆藏文物,构建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通过画面串联讲述精品馆藏文物,让晦涩难懂的简牍变得更亲切、更生动,适宜青少年阅读,也适宜亲子共读。

创意咕卡材料包,既动脑也动手 此外,绘本配置有咕卡贴纸包,读者可以根据想要的效果选择合适的贴纸,将它们贴在圆盘上,创造出自己心仪的图案,在动手中收获乐趣。

多维知识呈现,激发阅读新动力 苏州和云观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在参与绘本编辑策划的过程中,融入了增强现实(AR)技术,借由纸张进行多维度知识呈现,让晦涩难懂的简牍文字“活”起来,让埋藏于字里行间的历史故事,重现于人们面前,提升了阅读体验与互动感。

配套智慧课程设计

绘本配套有《丝绸之路》《家在边塞》《百姓生活》三个主题智慧课程,能够结合甘肃简牍博物馆馆内藏品进行研学教育或博物馆进校园等馆校合作活动,帮助在校学生加深对简牍文化、简牍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增强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同时培养同学们的文化自信。

智慧社教课堂打破了传统社教活动的空间限制,采用“超现实、超媒体”的全新体验式互动方式,为文物与博物馆教育综合情景互动搭建出一种全新的体验式场景。这种全新的体验式场景不再局限于博物馆内部的范围,而可以在博物馆、学校、社区、企业、基层等各种场所进行博物馆教育的空间延伸,让博物馆教育的辐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同时,这种全新的体验式场景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充博物馆社教内容,扩大了博物馆教育的范围,丰富了博物馆社教内容,有利于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

(供稿:本书编写组)

《简牍里的边塞生活》

编:甘肃简牍博物馆

苏州和云观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主编:朱建军

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616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