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盛宴轮番上演 这个“五一”玩转安博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唐雪婷

今年“五一”假期,安徽博物院“超长待机”迎八方来客,蜀山馆、庐阳馆两馆联动,持续上新的展览、丰富有趣的活动、科技赋能的体验、趣味创新的文创,为观众奉上了一场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也迎来了一次博物馆里特有的文化“狂欢”。从沉浸式的历史探索到互动式的非遗体验,从传统文化的深度鉴赏到现代科技的趣味互动,安徽博物院以多元化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动”起来,让文化“潮”起来。

image.png

花样上新,“活”化历史,开启时空之旅

焕新亮相的四大精品展览,让观众从不同角度领略和感受鲜明独特的安徽地域文化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身临其境漫步在跨时空的旅程中,开启与历史和文明的对话。

“安徽文明史陈列——夏商周时期的安徽”展集结了众多镇馆之宝、青铜重器、楚文化研究与最新考古成果,历时5个月的升级改造,在5月1日终于揭开面纱惊艳亮相。假期第一天即开启的“人从众”模式,是重磅展览必不可少的排面。1400平方米的展厅面积,展出了900余件精美文物,是展陈提升前的三倍,包括一级文物180余件,种类涵盖青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陶器、原始瓷器、骨角牙器及动植物遗存等。安徽博物院藏楚王墓带铭文青铜器近乎全数展出,并首次展出了楚幽王墓中的九鼎八簋。展览展出李三孤堆楚幽王墓出土器物244件,是目前最为全面的楚幽王墓器物群集中展示。在数字孪生、色温测算、光影调控等科技的赋能与加持下,丰富多样的展品与全方位的展示方式,既呈现了安徽地区夏商周时期“钟鸣鼎食”的礼乐文明,又反映了“饭稻羹鱼”的生活日常,构建出立体鲜活的文明图景,可谓“憋大招”的重磅展览。

“大美黄山——黄山主题绘画特展”把黄山云海搬进了展厅。古今艺术大咖的各种黄山主题画技展示,从渐江的冷峻山水到刘海粟的泼墨狂想,100余件名家名作带大家领略大美黄山,不用爬山也能感受“五岳归来不看山”的震撼。

“煌煌商邑 契刻千年——殷商甲骨文主题展”中的134件甲骨文版“加密文件”组团出道。商朝人的“微信聊天记录”大公开,有占卜吉凶、天气和战争记录等,还有世界上关于月食的较早完整记录,邀请观众来破译老祖宗的“加密文件”。

“潘玉良艺术展”中的《春之歌》《双人袖舞》等130余件展品动态呈现了“一代画魂”潘玉良的创作活力。展览首度公开展示潘玉良私人藏画、藏书及生活物件,全方位解码其“合中西于一冶”的创作理念和不断突破自我的艺术历程。

触摸匠心,致敬英雄,别样体验之旅

心愿打卡、触摸匠心、致敬英雄、AR畅游……无论是资深粉丝、历史爱好者、艺术鉴赏者,还是恰巧经过的游客、仍有些许懵懂的孩子和相约打卡的青年,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乐趣,“玩转”博物馆,感受别样的文化体验。

蜀山馆的“心愿墙”是每年假期的“固定打卡项目”。一进展厅,巨幅的“匠心寄语心愿墙”呈现在眼前,观众们乐此不疲地在此处打卡,留言数万条,红红绿绿的便利贴上写满了他们对自己、对劳动、对未来和对祖国的祝福,一面墙承载了梦想与期待,憧憬着更美好的未来。

在“安徽博物院徽学堂”里,来一场古代匠人的“硬核”工具与现代非遗匠心传承相结合的传统体验。“榫卯挑战”,大朋友带着小朋友一起探寻不用一根钉子却能“天衣无缝”的古老智慧与“巧夺天工”的中华传统技艺,以榫卯结构演绎中式美学。“陶诉千年”,从远古的质朴纹饰到唐宋的绚丽彩绘,在泥土变陶器的过程中,观众齐聚在博物馆一隅,抛却城市的喧嚣,在这里静下心来,走进陶器装饰美学的奇妙世界,探索泥土如何在匠人手中蜕变为永恒的艺术。

在合肥这座充满英雄气息的城市里,纵横蜿蜒着延乔路、王步文路、拂晓路、淮海大道……这些耳熟能详的“英雄路”,承载着波澜壮阔的历史,宛如一座座无声的丰碑,成为城市里最闪亮的坐标。“小小红领巾成长志”假期特别活动中,小朋友们手牵着手,致敬英雄,探秘“中国红”背后的英雄之旅。

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汇,增强现实技术叠加沉浸式的剧本游,AR剧本游徽州古建筑系列活动在安徽博物院上线。观众们集结成探险小队,在AR技术的加持下,组队穿越时空隧道,身临其境感受徽派古建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精妙绝伦。

image.png

服务升级,文化惠民,畅享文化之旅

“五一”假期,安徽博物院“免预约、免取票”,观众可以直接入馆参观。5月2日当天,安徽博物院迎来开馆69年来单日最大参观流量2.55万人次。按照节前部署和预案,全面升级服务,启用降暑设备,维持参观秩序,优化安检流程,畅通绿色通道,增加巡展、巡查频次,加强展陈维护和公共区域保洁,关注场馆和各展厅人流量,及时疏导,每日开放时间延长为8:50至18:00。

上新数十款“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文创产品,开展文创产品“一件8折、第二件0元”、支付宝“碰一下”满减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更有安博印社集章、文创美食等多元文创体验。上新的“国宝味道多色冰淇淋”,成为假期新“宠儿”,观众种草不断;“青铜跪跽俑摆件”备受年轻观众追捧,上架即被抢购一空;安徽博物院“最美冰箱贴”龙虎纹鼓座挂链冰箱贴销量持续增长,不仅“将博物馆带回家”,还能把“国宝”吃进肚子里,文创真美哉、趣哉。

据统计,2025年“五一”假期,安徽博物院共接待观众9.1万人次;提供人工讲解服务289批次,受益观众6859人次;提供各类自助语音讲解设备950余台,线上线下自助设备讲解2881批次;宣传教育和公共服务志愿者(含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长879小时;各类节日活动35场,线下参与人数2.1万人次,“安徽博物院徽学堂”线上多平台话题浏览量27.7万次;文创收入再创历史新高,较同期增长54.2%。

五天的假期里,安徽博物院全体员工、物业、志愿者团队等日均在岗205人,“超长待机”保障了场馆安全、有序、整洁的参观环境,也保障了在博物馆里轮番上演的一场场文化盛宴。博物馆已然成为文旅大发展中的重要载体,成为一个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活力的文化殿堂与多元社交空间,不仅让观众与游客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展现博物馆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

(供图:李鹏飞 刻画符号)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6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