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一行30余人走进太原市杏花岭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与该校四年级学生及家长、教师共40余人共同开展“行走的博物馆”公众考古活动。这场以“文化传承·爱与包容”为主题的活动,通过考古知识科普、古文字与斗拱解析、拓印实践、文具捐赠等环节,为特殊儿童搭建了一座触摸历史、感知文明的桥梁,展现了高校与特殊教育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
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活动伊始,志愿者团队播放了考古科普动画《考古训练营》,视频以趣味动画形式呈现考古知识,志愿者通过提问互动引导孩子们思考,将青铜器纹饰、壁画艺术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认知。现场孩子们目不转睛,时而举手提问,时而欢笑互动,原本晦涩的考古知识在轻松氛围中悄然浸润童心。
在知识讲解环节,考古学专业学生以“行走的博物馆”为主题,通过图文并茂的PPT,从汉字演变、壁画艺术到斗拱结构,层层递进地展现中华文明的璀璨成就。例如,以甲骨文“日”“月”为例,解析汉字从象形到表意的演变历程;通过应县木塔斗拱模型,揭示古代建筑“以柔克刚”的抗震智慧。孩子们触摸仿制文物模型,聆听“斗拱如云”的建筑传奇,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惊叹。
实践赋能:在动手体验中传承文明
理论讲解后,活动进入实践环节。志愿者们精心设计了拓印、文物拼图、沙画创作等互动项目,让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拓印体验区,志愿者手把手指导孩子们用鬃刷轻扫宣纸、拓包蘸墨,将青铜器纹样清晰复刻于纸上。“我拓出了云雷纹!”一名孤独症孩子举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喊道。古文字拼图环节,孩子们通过拼接甲骨文碎片,拼出“山”“水”等简单汉字,笑声中透着专注与成就感。沙画创作区,五彩沙粒在孩子们指尖流转,勾勒出他们心中的“博物馆”——有的画出恐龙骨架,有的描绘出想象中的青铜鼎,每一幅作品都是对文明的理解与再创造。
爱与关怀:架起社会共育的桥梁
活动尾声,太原市杏花岭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要王芳感慨道:“这是首次有高校团队将专业学术资源带入特教课堂。孩子们在互动中展现出的创造力,让我们看到教育融合的无限可能。”山西大学师生还为孩子们捐赠了文具礼盒,内含定制版文创笔、彩绘油画棒、拼图书等,将知识关怀融入日常学习。
参加活动的家长在活动后说:“山西大学的老师们太有心了!通过沙画创作、考古工具实践等互动环节,孩子不仅认识了甲骨文,更在触摸中理解了文明传承的意义。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续开展下去。”“这次公众考古活动完全打破了教室的界限,孩子们在教室里就完成了穿越千年的文明之旅。孩子们既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这种教育创新让我们家长倍感欣慰。”
媒体观察:文化教育创新的社会样本
此次活动的创新性在于将高校学术资源与特殊教育需求深度融合,通过优化互动形式调整知识呈现方式,以游戏化、体验化手段传递知识;强化情感联结,通过手作礼物与长期联络机制延续关怀。特殊教育专家认为,此类活动不仅有助于特殊儿童认知能力提升,更能通过文化认同增强其社会融入信心。
正如考古学家所言:“博物馆是文明的保存者,而教育是文明的播种机。”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以行动证明,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专业领域的课题,更需社会各界携手同行。当考古之光洒向特殊教育领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明火种的接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注脚。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