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木成荫,蝉鸣渐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掌声不断,一场别开生面的文物安全与普法教育讲座正在举行。该讲座系安阳工作站学习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系列活动之一。讲座由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站长何毓灵主持,主讲人为安阳市殷都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事审判庭庭长王忠文法官。近百位听众里,既有中国历史研究院挂职干部,也有安阳工作站安保与后勤人员,当然更多的是长期奋斗在文物考古一线的工作人员——考古所在站干部、技师及民工代表。
讲座以“众志成城 守护文明——守护殷墟,法官在行动”为题,内容主要包括法条分析、案例分享和成果介绍三部分。王忠文首先从文物的定义切入,结合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阐述文物司法保护的必要性,接着从法理层面重点介绍文物的刑法保护,逐条解读文物犯罪的相关条文和量刑依据,同时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经办案件,生动解释故意与过失、主犯与从犯、共同犯罪、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等相关法律术语。王忠文谈到,盗掘古遗址、古墓葬是文物犯罪中的主要类型,而此类犯罪的认定并非以是否盗取到文物为标准,而是只要破坏了古文化层或古墓葬即属犯罪既遂。他对精心挑选的殷墟文物犯罪十大典型案例逐一解读,条分缕析地讲解殷墟文物犯罪的特点、危害及量刑审判依据。针对社会公众对量刑轻重可能产生的认知偏差,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解释和纠正。讲座最后,王忠文简要介绍了殷都区法院近年在殷墟文物司法保护与服务方面取得的成果,包括多项文物犯罪案件的审理入选国家级、省部级典型案例,并被国内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殷墟大遗址司法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讲座结束后,何毓灵点评表示,王忠文法官的讲座既严谨专业,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从法理与案例两个层面阐述了殷墟文物司法保护的实践。尤其是讲座中介绍的典型案例,都是发生在大家身边的真人真事,振聋发聩,教训深刻。正是得益于以王法官和殷都区法院等为代表的多方联动,近年殷墟的文物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最后,他呼吁大家时刻保持警醒,切勿心存侥幸、滋生邪念,共同守护殷墟文物安全。
“文物保护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的工作例会经常提起,但这次讲座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王法官结合典型案例的讲述让抽象的法条具有画面感,很有警示意义。”在安阳工作站从事考古文物工作近20年、刚刚办理退休手续的技师管明丽在讲座后分享了自己的体会。青年技师何凯也表示:“通过本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尤其印象深刻的是王法官对典型案例的解读,生动鲜活,让我感受到了国家打击文物犯罪、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作为一名技师,我们不仅要知法守法用法,更需将文物保护的意识融入日常的工作中。”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后,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单位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特别提到要加强以案释法,通过鲜活的案例教育引导全社会知法守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度重视学习贯彻新修订文物保护法,广泛动员,认真领会。安阳工作站迅速响应,3月安排在站干部参加各级文物部门开展的相关学习活动,4月组织在站干部与技师进行专题学习与研讨,此次更是将范围扩大到全体在站人员,并且以讲座的形式集中学习、深入领会,起到举办一次讲座、教育一片的宣传教育效果。如此高频率、常态化、多形式的学习,旨在时刻紧绷文物安全之弦,切实履行文物保护之责。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讲座前一周,安阳市殷都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志广带队走访安阳工作站,专题征求何毓灵站长对法院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双方围绕殷墟遗址保护现状、文物犯罪惩防难点及司法服务保障创新等展开深入交流,并就联合开展专业培训达成共识。
无论是殷都区法院来安阳工作站“取经”,还是安阳工作站请殷都区法院授课,其本质都是新时代、新形势下为守护文物安全、保护文化遗产所采取的行动、作出的努力。考古从业者替文物说话,阐释文物的内涵与价值,不仅为执法提供依据,更为普法奠定社会基础;法律从业者为文物亮剑,守护文物的安全与尊严,不仅为考古发掘提供保障,更为研究阐释彰显意义。这种“双向奔赴”,是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精神,创新普法宣传形式的尝试;这种“一拍即合”,是共同筑牢殷墟文物安全防线,携手呵护世界遗产的举措。法律威严,但不冰冷;遗产珍贵,需要敬畏。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