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不应忽视“老年教育”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樊宁娇

在老龄化社会加速演进与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老年教育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博物馆是承载历史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应肩负起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调查显示,约65%的老年人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意愿和自我提升诉求。如何让老年群体走进博物馆,对文化知识“看得进去、听得有趣、记得清楚”,实现心灵愉悦、精神富足,已成为新时代博物馆深化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课题。

博物馆老年教育领域面临的困境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这些要求不仅明确了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为博物馆开展包括老年教育在内的分众化教育提出了要求。“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为博物馆老年教育提供了政策指引。然而,博物馆老年教育领域仍面临发展困境。

从老年群体自身因素来看,一是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受历史条件和成长环境限制,当前老年群体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知识储备较为薄弱。博物馆虽为非正式性教育场所,但因其固有的专业性和学术性特征,客观上形成了较高的文化门槛,故而有别于公园、广场等休闲场所,导致许多文化程度有限的老年人易对博物馆产生距离感和畏难心理。经调查,85%以上的老年人表示相比去博物馆参观,更愿意去公园、广场等场所。去博物馆参观的老年群体中,有95%以上的人表示是“因为陪着孩子才会来博物馆,只是看个热闹、图个新鲜”,看不懂,也记不住,主动参观意愿偏低。

二是受到“数字鸿沟”效应制约。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网上预约参观、云观展、扫码听讲解等智慧服务模式在营造更好参观体验的同时,也成为大部分老年人难以逾越的“鸿沟”。他们因年龄因素,或对于新事物的抵触心理,加之适老化数字培训体系的缺失,难以迅速掌握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窄化了接受博物馆教育的渠道。

三是接受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条件受限。受传统家庭本位观念影响,大部分老年人将时间、精力投入在家庭和照顾孙辈上,较少拥有属于自己的休闲时间。另据统计,2024年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1.6%,这类人群只能通过线上渠道接受博物馆社会教育。

从博物馆自身发展来看,一是社会教育理念存在偏差,老年群体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一方面是老少供给不均衡。长期以来,大多数博物馆更加注重对青少年的文化教育,针对青少年开发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成年人特别是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复旦大学的一项研究,我国博物馆供给老年观众的服务缺口大,针对老年群体的“分众化服务”意识薄弱;另一方面是城乡供给不均衡。现阶段博物馆文化资源大多分布在城市、乡镇,而广大基层农村地区文化场所少、活动开展频次低,存在城乡文化资源交流不畅等问题。

二是老年群体研究结构性不足,缺乏标准体系建设。我国针对老年群体教育研究起步较晚,2010年以前多为零星探索,之后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出台,逐步开始进行宏观理论政策研究、硬件设施建设、案例描述性分析,但微观教育心理机制探究及理论建构与效果评估偏少,系统性框架不完善。

三是教育活动同质化严重,缺乏针对性、专业性、适老性。在老龄化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博物馆顺势而为,改革创新,结合实际开发出系列精品老年教育活动,值得推广借鉴。但是也有部分场馆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存在跟风现象,重“量”轻“质”,重“外”轻“里”,收效甚微。

提升针对老年群体的“分众化服务”

近年来,山西博物院坚持分众化教育理念,在供给侧持续发力,通过“线下体验+线上参与”“文化传承+技能提升”“联系社区+合作共享”等多维度模式,精心打造老年教育品牌,蹚出一条老年教育新路径,为助推文化强国建设、实现终身教育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一是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落实分众化教育理念。

实施“分众化”教育理念。细分受教育群体类型,探索针对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的社会教育模式,根据群体特征设置活动。如“博物馆里的老年大学”针对老年人特点进行课程开发,内容偏重文化、艺术、生活等方面,注重理论讲授的通俗性、技术操作的生活性、实践体验的自主性,让老年观众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加强合作,实行“院区合作”“院校合作”模式,与太原市各社区、老年大学等单位联合推出端午节、重阳节等系列活动,将文化知识精准送达老年群体。同时,推出“你身边的博物馆”项目,以流动博物馆的形式将山西博物院文化资源送到乡村,确保公共文化资源均衡普惠。

招募老年志愿者。持续招募身体健康、热爱公益文化事业的老年人作为长期志愿者。他们活跃在博物馆宣传、活动保障、展厅讲解等领域,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老年志愿者也纷纷表示,在服务过程中获得了知识,扩大了社交,收获了成就,充实了内心。

二是勇于探索,先行先试,着力加强标准化、体系化建设。

山西博物院牵头编制了《博物馆老龄群体服务规范》,内容涵盖服务设施、预约便利化、教育活动设计、志愿服务整合等方面,目前已完成意见征求工作。此标准有望打造出可供推广的全国博物馆老龄服务“山西范本”,为推进全国博物馆行业服务标准化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加强活动体系化建设,将“调研-策划-开展-评估-归档”五个阶段作为活动开展的必要模式,形成工作闭环。如“博物馆里的老年大学”品牌,在活动结束之后开展评估反馈,及时征求老年观众的意见建议,持续优化调整活动内容及服务质量。同时,注重每场活动、每季活动之间的衔接,使其形成系列教育品牌,为其他类型活动品牌的开发提供借鉴。

三是多措并举,突出特色,扎实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需求导向,突出针对性。切实将老年群体的文化需求摆在首位,科学设置调查调研的内容及形式。每年设计发放《山西博物院关于老年观众社会教育意向的调查问卷》,赴社区、老年大学、公园等老年人聚集场所,以访谈等方式询问老年观众的诉求,力求系统、全面、精准地掌握老年群体意向,形成调查报告。依据调研内容开展、调整、优化社会教育活动的场所、内容、形式、周期等,逐步形成涵盖文化、艺术、生活等多方面的系列社教活动。

整合优势资源,突出专业性。做好物与人方面的文章,依托馆内丰富典藏,结合馆内展览、社会热点、重要节日等,选取典型藏品为教育参照物,激发老年观众的兴趣点,科学开发课程。同时,筛选出专业技术过硬、服务水平较高、熟悉老年教育心理的专家及教育员,负责每期活动的策划实施,要求提前做好活动内容及形式设计,完善知识储备,将“微笑服务”贯穿活动全过程。

做细全环节,突出适老性。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特别设置老年人专场及“银发家庭日”专场,每场人数控制在20人以下,时长不超过2小时,并设置舒适座椅、改良照明环境、完善指示标识牌、实行多媒体教学,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同时,专门制作大号字体服务手册,配备医护人员、医药箱、老花镜、轮椅、腰靠等,要求教育员放慢语速、提高声量、耐心指导,以确保活动效果。此外,开设“绿色通道”,老年人无需网上预约即可参观;开展“智慧助老服务”,对老年群体开展手机、智慧语音导览使用教学等,帮助其跨越“数字鸿沟”,平衡科技与人文关怀。

从文化惠民到“智慧乐龄”的优质生态圈,以丰厚的典藏文物为依托,构建集学习体验、志愿服务、创意生产、健康管理、精神富足于一体的老年文化生态,博物馆积极应对老龄化现状,为老年教育探索新路径,持续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

(作者单位:山西自然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50630204755.jp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