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手工艺对长江文化的再阐释
——以“长江流域民间手工艺创新设计展”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管晓锐 谢亚平

近年来,“长江文化”渐成展览行业热点主题,国内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以各类出土文物、传统书画和当代艺术品等为展品,举办“全景式”长江文化展成为行业现象。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简称“三峡博物馆”)联合重庆市文联、四川美术学院、上海图书馆于2024年9月至2025年4月期间,完成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千年文脉·生生之美——长江流域民间手工艺创新设计展”,该展览在三峡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两站展出。展览以民间手工艺文化为视角,以技艺过程和文化现象为载体,以传统与创新为对话场域,尝试运用民间手工艺对长江文化进行再阐释,体现出“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有益探索。这也是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热点议题中,博物馆面对工作对象由物向非物,从古代到现当代,由静态向活态拓展的具体实践。总之,展览不仅具有“全景式”展现长江文化概貌的共性,还拥有手工艺文化的独特个性,在以下四方面体现出策展创新。

以时空交织视野,统筹历史时间序列

突破展览按照时序单一叙事的传统做法,以长江流域的历史地理空间性统筹历史序列时间性,形成展览的整体策展思路。时间与空间作为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在观察长江流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不可分割又融于一体的时空交织视野,突显出长江文化历史独具特色的线性空间结构。

展览叙事结构包含“源:万象创生”“流:互融共生”“汇:巧力新生”三部分。第一部分开篇呈现出一张综合性知识图谱,首先勾勒出长江流域线性空间形态,标出上、中、下游区位。再由这条线串联起“通达千埠:长江航运与生活方式”和“大江楼阁:长江自然与人文胜景”版块,聚焦长江线性文化遗产。前者从地理空间标注古代长江水运重要港口,对应展示该地出土文物图片作为古代手工业物证;后者不仅标注望江楼、观音阁、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阅江楼人文胜景地理位置,而且对应展示以该楼阁图像为创作题材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作品,包括蜀锦蜀绣、鄂州雕花剪纸、汉绣、江安竹簧、瓷板画、南京云锦、桃花坞木版年画等,呈现出长江万象风物的图像见证。最终,该图谱延伸至“文脉古今:长江流域主体区域文化”,对应长江流域巴蜀、楚、吴越三大主体文化圈,展出与手工艺文化相关文物和典籍,从而以“点、线、面”叙事逻辑构建起长江文化与民间手工艺文化的紧密关系。

以审美图像符号,呈现长江文化精神标识

挖掘民间手工艺的审美符号属性,对长江流域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图像提炼,从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意义上突出手工艺文化内涵进而阐释长江文化,是展览设计的总体原则。当展品既有具有信息隐蔽性和非连续性的“物”,又有强调技艺过程和文化现象的“非物”,通过长江文化精神标识的符号表达,唤醒观众个体意识中的审美感知,成为展览阐释设计的关键,而“审美”恰好成为其切入口。

在当代语境下,手工艺文化的知识生产,已逐渐趋向于以“审美”为中心的价值挖掘和阐释传播。所谓手工艺文化,是指依托于农耕社会的文化生态,以手工生产为主要方式,凝结着传统社会的审美趣味、思想价值观念及生活形态,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在历史积淀中不断形成的民间物质文化体系、精神文化体系及相关的知识体系。本次策展正是一场手工艺文化的审美实践,聚焦长江线性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舟楫”“楼阁”“鱼”“鸟”,以及“稻作”“纺织”“歌舞”“嫁娶”场景等图像,以艺术再造方式进行图像元素提炼,通过主视觉海报等视觉表达,以及艺术装置、交互设计、知识图谱等展项设计,实现具有审美趣味的手工艺文化知识生产,为观众提供具有长江文化精神标识意义的视觉冲击、审美感知和消费体验。

以古籍诗歌纪实叙事,展现民俗万象与精神世界

对应长江流域三大主体文化圈,选用三组竹枝词作为副线,是展览描述社会风俗万象的独特叙事风格。竹枝词作为一种主要采记各地风土的诗歌文学体裁,在中唐以前就已经在民间流行,起初入乐演唱,伴舞和声,兼备“诗乐舞”的特质。随着历代诗人“妙手偶得”将其运用于诗歌创作,竹枝词的歌舞元素逐步减少以致消失,但纪实和叙事功能加强,使其与地方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社会风俗等产生密切关系。由唐代刘禹锡《竹枝词九首》、清代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和清代徐士铉《吴中竹枝词》串联起展览叙事副线,不仅从文学视角补充阐释了巴蜀、楚和吴越文化的地方时令节气与民俗特质,而且以文学诗性激发出民间生活与世俗文化的叙事温度。

展览选用《考工记》《天工开物》《长物志》《髹饰录》《绣谱》,以及《楚辞》《苏东坡诗集》等珍贵典籍为展品,概括出长江流域民间手工艺造物观念,提升长江文化精神内涵的叙事深度。中国古籍文献中不乏有关农业、手工业、材料技艺和生活日用的记录描述,展览围绕“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对应生态观、民本观、造物观、材料观、审美观和吉祥观,挖掘出长江民间手工艺“道法自然”的造物智慧、“因材施艺”的材料运用、“制器尚用”的日常生活、“趋利避害”的精神世界。展览遵循“创生—共生—新生”叙事逻辑,回应了民间手工艺文化与长江文化存在紧密关联这一核心命题。

以馆校合作模式,形成双向耦合和赋能驱动

三峡博物馆与四川美术学院通过共同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和联合策展的深度合作,不仅促进区域历史文化、民间手工艺等基础研究成果转化,而且通过专题学术讲座、数字创新科普等系列活动,提升展览综合效益。在展品组织方面,以三峡博物馆文物藏品和上海图书馆珍贵典籍体现文化传承弘扬之“源”,以漆器、陶瓷器、染织绣、竹、纸、年画等长江流域代表性民间手工艺彰显区域文化多样性发展之“流”,以创新设计作品和案例解析形成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之“汇”,构成“三位一体”多元综合系统。其中就有四川美术学院的最新研究成果“民艺长江——长江流域代表性手工艺数据库”,这是基于三年来的田野调查和基础研究,运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搭建的非遗大数据知识共享展示平台,包括民艺地图、民艺图谱和生活日用三个版块,对长江流域传统民间工艺456项个案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创造性再生。展览期间,围绕“跨学科视野中的长江文化”主题,分期举办了“民艺+神话学”“民艺+历史地理学”“民艺+人类学”专题学术工作坊,策划实施了“锦绣西南”土家族织锦数字创新科普儿童工作坊,“锦绣卡普,童心绘彩”增强现实纹样和“纸说长江民艺地图”亲子公教活动。

(本文系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千年文脉·生生之美——长江流域民间手工艺创新设计展〈项目编号:2024-A-04-101-494〉的成果之一)

微信图片_20250609150808.jp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2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