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华北敌后的重要战略基地,省内分布着众多抗战遗址,文物资源丰富。这些遗址和文物因其固有的历史特性和深厚的价值内涵,构成了革命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抗战文物工作以铭记民族历史、凝聚精神力量为宗旨,以文物价值阐释为轴心,在系统保护、整理研究、融合活化等方面协同发力,为新时代抗战文物的保护利用与价值转化探索出具有示范意义的“齐鲁范式”。
山东抗战文物的资源禀赋
与发展机遇
截至2024年底,山东省已公布三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1099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20199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其中抗战文物数量占半数。山东抗战文物资源整体呈现出地理分布空间广袤、反映抗战进程完整、彰显精神内涵厚重的三重特征。地理上,从胶东招远金矿到鲁中南沂蒙山区,抗战遗址覆盖全省12市;历史上,涵盖从1937年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到1945年全面反攻的山东抗战历史进程;精神上,既承载着厚重的沂蒙精神,也体现了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特殊贡献。
近年来,山东省抗战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在遗存现状、典藏条件、专业人员配备、保护措施以及展示传播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然而,对照系统性保护利用的高标准要求,当前工作仍存在若干基础性短板:如馆藏文物保存条件总体仍不能实现专类专存、恒温恒湿调控和现代化管理,文物病害修复压力较大,以及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单一、数据成果共享利用程度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不可移动文物领域,文物分布区域广泛且分散,保护工作面临巨大挑战。此外,文物产权界定不清晰、资金支持不足以及过分重视保护而忽视合理利用等问题依然存在。尤为突出的是,抗战文物的学术研究深度与其价值阐释力度,难以匹配革命文物事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
系统保护与修复:
巩固价值阐释的物质基础
抗战文物的保护工作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在于维系文物本体的历史真实性,另一方面则为抗战文物的价值阐释提供物质基础。山东博物馆近年来创新实施的馆藏珍贵革命文物“五位一体”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涵盖了保护、研究、展示、传播利用以及综合管理。该项目以数字化保护为核心抓手,着力于构建山东省革命文物数据库。今年,山东博物馆重点建设了全省首个恒温恒湿的高标准抗战文献文物库房,实现了在智慧化和预防性保护方面的智能环境调控应用。
在不可移动抗战文物保护方面,山东省各地市探索形成三类创新模式:一是以产权统筹模式破解保护难题。济南莱芜区创新探索区域整合型保护,率先通过“红色雁阵”模式(城中核心区+南部红色文化带+北部抗战文化带)实现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同时采用“国企出资+民建民营+村委参与”的共建协同机制和多元资金投入机制,串联34处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打造系列抗战主题片区。二是技术赋能修复工程。济南市考古研究院牵头开展全省首个革命文物专项普查,采用航拍、三维扫描、口述史采集等技术,为96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建立数字档案,实现“有址可寻、有史可讲、有物可看”的系统性保护。三是五级管理体系织密防护网。国保省保单位共建“区级部门—街镇—村集体—文保员”联防网络,将文物安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形成覆盖文物全生命周期的保障机制。
深化研究与阐释:
挖掘与构建价值体系
文物若无言,阐释即其喉舌。文物价值阐释的转化逻辑侧重寻求从器物到精神的升华,通过突破“物本位”局限,构建梯次递进的价值链,完成“器物—事件—精神”三级跃迁。近些年,山东在文物研究、史料编纂、故事化阐释和学理探究方面,陆续出版了《齐鲁文库·红色文献编》(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济南市革命遗址调查录》(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山东省红色标语调查实录》(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山东省革命文物图文大系(十卷)》及《山东省革命文物红色基因解读》(山东博物馆)等研究成果,将分散的抗战文物资源组成“物证链”,并通过系统化、专题化的理论阐释将抗战文物承载的器物信息、历史事件升华为精神价值。
山东在抗战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基础上,突破了传统的展示传播路径,广泛构建了“实证性史料+沉浸式叙事”的价值转化体系。各地文博场馆精选抗战文物,通过故事化阐释和场景化呈现打造精品展览,以文物实证历史,传达山东抗战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核心价值。胶东革命纪念馆通过金矿石、竹筒、子弹袋的组合叙事展陈方式,生动还原13万两黄金送往延安的史实,旨在展现军民合作的战略纽带;山东博物馆“大道之行——山东近现代历史文化”展览则以民兵手推车和地雷战实物等作为主要叙事载体,不仅揭示了沂蒙精神的内涵,更直观展现了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完整体系。
创新融合与活化:
释放价值的时代动能
革命文物既是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也是具有多重阐释维度和转化潜力的文化资源。山东省通过文旅融合、教育融合、科技融合、产业联动、国际合作等多种融合性发展路径,不断释放凝聚民族认同、驱动区域发展的时代动能。
2023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山东携手河北和江苏两省,共同推出包括“渤海老区抗敌斗争线”在内的六条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红色主题遗产线路。这些线路旨在打造一个集自然景观、红色文化、历史遗迹和学习园地于一身的文化旅游产品,搭建起绿色生态旅游和研学实践体验的新平台。
重视革命文物的教育效能与当代受众的精神共鸣,形成滋养精神的体验。2022年,山东省成立了革命场馆与高校融合发展联盟,构建联动合作机制,通过课程化转化与沉浸式体验,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学校、社区等场所内可感可知的教育资源。
以数字赋能打破时空壁垒,使文物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交互”,促进革命叙事的数字体验升级。山东省已明确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数字化、智慧化”写入《加强新时代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若干措施》。金乡羊山景区VR重现战役场景,学生通过虚拟眼镜“亲历”战场,实现实景教学、主题展厅与VR课堂的三维空间融合。
当革命文物转变为产业的关键要素时,其价值便通过“资源—产品—产业—效益”的链条得以传递,这一闭环机制为革命文物的活化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沂蒙影视基地通过创意产业的融合,年接待游客达到60万人次,有效带动了周边农家乐和民宿收入增长,形成“红色+”的复合业态,实现了红色基因的经济转化。
山东抗战文物的独特优势在于其承载的国际共同记忆,特别是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的活化,具有突出的示范意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亚洲规模最大的侨民集中营,该旧址及相关文物通过海外展览的传播以及文明对话的跨文化实践,将地方性的抗战记忆转变为人类共同珍视的和平遗产,推动本土革命叙事超越地缘政治范畴,最终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和平建设全球话语。
抗战文物活化的本质是历史精神与当代生活的创造性相遇。山东在此领域开展以价值阐释为引领,以系统保护与修复、深化研究与阐释、创新融合与活化为一体的系统性探索,使省域抗战文物从静态遗存升华为动态文化基因库,为全国革命文物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了借鉴参考。
(作者系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山东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博物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