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监测体系高质量建设与发展展望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曹静 张治强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一直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的文物工作要求,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监测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监测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初期主要围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及重大国家文化遗产工程展开实践探索。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结合重点文物资源特性进行监测研究,逐步积累了实践经验。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前的监测工作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首先,监测工作在科学性和系统性方面存在统筹不足的问题。不同地区的监测工作进展不一,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有效的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监测网络体系。监测覆盖面与内容深度也有待提升,现有监测工作无法充分满足遗产地的保护需求。特别是部分偏远地区和低级别文物保护单位仍存在监测盲区,导致对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的潜在风险变化难以及时发现和预警。

其次,现有监测指标针对性不足。一方面,指标体系未能充分考虑不同类型文物的材质特性、保存状况和价值特征,缺乏精准性和有效性,导致监测数据难以准确反映文物的真实状况。另一方面,在制定专项指标预警阈值时,基础数据积累不足,研究力量薄弱,导致预警机制不够完善,难以及时有效地发出风险预警。此外,当前监测工作存在过度依赖技术设备的现象,不仅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也弱化了传统监测方法和经验的应用价值,在技术设备出现故障或条件不允许时,监测工作会受到严重影响。

随着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和活化利用面临着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已成为必然趋势,需要我们加快完善制度配套,提升规范层级,健全监测体系,优化监测机制。当前,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内涵不断丰富,但其整体分级、分类体系尚不完善,各类资源数据亟待系统梳理,价值体系研究也不够深入。多数省级文保单位尚未建立系统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全国层面缺乏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评估专家库以及配套评价标准,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分级、分类资源评估体系。同时,遗产地借鉴的城乡规划体系中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保护管理和监测指标,已无法适应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需求,指标设计缺乏充分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针对性不足,不能全面反映现阶段监测工作的实际需求和监测对象的重要动态变化。

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高质量发展要求,特别是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在此背景下,系统梳理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调查监测现状、研究总结调查方式、评估调查成果、完善科学监测指标需求、构建新模态监测体系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重点任务。构建科学完善的中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监测体系迫在眉睫。如何以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等六大类文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及时代价值五大价值体系,构建系统化监测体系,是实现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实现文物行业层面资源本体延续性保护与社会层面文物价值可持续利用的目标统一,对标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开展全方位的监测研究成为攻关难题。

在监测板块方面,应建立全方位的文物监测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一是国土空间监测。通过先进的测绘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对文物本体及其赋存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实时掌握文物所处的地理空间变化。二是管理制度监测。确保各项文物保护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三是技术应用监测。对文物保护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四是本体保护监测,及时发现文物本体的病害和损坏情况。五是价值阐释与研究监测。推动对文物价值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六是展示利用监测。保障文物在展示利用过程中的安全和合理。七是游客安全监测,确保游客参观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文物安全。

为实现不可移动文物的全方位监测,应构建数智化与自动化、多源数据融合、专业技术相结合的“天—空—地—网”四位一体全链条监测机制。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实现天空层面的宏观监测,及时发现文物周边环境的变化;通过地面的实地勘察和监测设备,对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进行详细的数据采集;借助物联网技术,构建覆盖文物保护区域的网络监测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此外,还需借助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通过修订法规、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专项督查等形式,实现对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监测的全方位覆盖和多维度管理。同时,在管理层面还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监测工作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完善各项监测制度,明确监测工作的流程和标准;健全监测机制,确保监测工作的高效运行;开展专项督查,及时发现和解决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构建科学完善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监测体系,是当前文物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要系统梳理现有调查监测工作,优化调查方法,评估成果质量,完善监测指标体系,建立新型监测模式。通过这一体系,可实现文物资源的全方位保护、动态管理和高效利用,推动文物事业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266192_xwb_1751472000000@@42182@@.jpg

工作人员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遗址坑内进行文物安全检测

(作者系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5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