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000公里,历经1600多年,两大世界级遗产首次牵手。敦煌与大足,一北一南、一先一后,勾勒出石窟寺艺术自西域传入中原的清晰线索,见证了中国石窟艺术史发展的辉煌篇章。
6月18日,大足石刻研究院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从敦煌到大足——石窟艺术中国化流变展”开展。展览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楼临展厅展出,展示面积约1200平方米,展期预计延续至2026年1月。大足石刻共展出实物展品33件,其中一级文物一件、二级文物三件、三级文物三件,数字展品15件。
更难得的是,大足石刻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南宋石雕释迦牟尼佛像、南宋石雕观音像、明石雕镂空香炉联袂登台,为观众奉上一场文化与艺术的感官盛宴。
一眼千年 一步南北——石头上的文明史诗
公元二至三世纪,石窟艺术在世界多地渐次开凿。历经世纪兴衰沉浮,以敦煌等为代表的北方石窟的锤凿之声归于平静,最终在两宋时期,大足石刻以其恢宏气象,奏响了世界石窟艺术史上一曲辉煌的终章。
敦煌与大足,恰似两颗遥相辉映的星辰。“北敦煌、南大足”,不仅是对地理分野的标识,更是对两座艺术高峰的礼赞。敦煌矗立丝路,凝聚欧亚文明,是佛教东传史诗。大足鼎盛于文化昌隆的两宋,承前启后,将哲理、世俗伦理与生活百态巧妙融于佛教艺术,堪称中国文化精神在石窟艺术这一外来载体上圆熟表达的巅峰。
巅峰的核心,是精神追求与表达不断中国化的进程。从敦煌壁画中象征圣洁救赎的“九色神鹿”,到大足石刻里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牧牛图”,石窟艺术的表现重心实现了从佛国圣境向世俗人间的位移。这种“凡俗之别”,正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生活化最鲜活的印证。
崖壁精粹 线下集结——国宝精品的震撼亮相
大足石刻的万千气象,曾藏于巴山渝水的嶙峋崖壁间,星罗棋布,纵使亲临亦难窥全貌。此次展览,匠心独运,以先进的技术,让镌刻在山林之中的石刻,走下崖壁,走近观众身边。
1940年1月,梁思成率中国营造学社考察大足,盛赞北山晚唐“观无量寿佛经变相”(第245龛)为“省内此类题材之最巨者”,且“与敦煌壁画同一系统”。这一敦煌的经典图式向南播迁至大足,其意义不止于题材的传承,更折射出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向往。
北山佛湾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是大足唐代石刻中的精品。整龛最上层为西方极乐盛景,中间为“西方三圣”像,其下是“三品九生”的众生图像,底部又以连环画浮雕十一幅“未生怨”故事,全龛造像场景浩大,各式人物像多达五百余尊,为研究唐代建筑、服饰、乐器、舞蹈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本次展览,将高精度复制该龛,以细腻传神的手法再现大足石刻的精美细节,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小佛湾原名“圣寿本尊殿”“大宝楼阁”,因与大佛湾相对,俗称“小佛湾”,通编为9号,其中表现宝顶山设计者精神核心的正是编号第9的毗卢庵。该窟空间狭小,深228厘米,仅能容一人打坐,却装饰繁复。正壁、左右壁内外侧都满刻佛像与偈语,包括巴蜀石窟独有的柳本尊十炼故事,以及数见于大足石刻的“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偈语,谜团重重的卷发人像等,都是大足石刻最具特色的造像与文字。该窟布局森严,也是解读宋代川东地区佛教哲学思想与仪轨的实物典籍。此次展出是毗卢庵的首次面世。
展览中,观众可一次性欣赏到大足石刻博物馆三件镇馆之宝。
南宋石雕释迦牟尼佛像,结跏趺坐在莲台之上,眼帘低垂,身体微微前倾,在倾听与沉思中,带领观众徐徐探寻大足石刻千年之韵;南宋石雕观音像,则一展大足石刻作为“中国观音造像陈列馆”的风采;明石雕镂空香炉,由下至上分为五层,每层造型不同、图案各异,却通体镂空,雕工极为精湛,是大足香炉的扛鼎之作。
此外,更有那些跃动着生命温度的石刻小品,“养鸡女”的勤勉朴实,“吹笛女”的悠然自得,“猫鼠图”的鲜活灵动,这些凝固了宋代市井风情的瞬间,静候观者的会心与低徊。
数字转译 破壁而出——科技赋能的千年回响
当古老的石刻艺术邂逅前沿的数字智慧,文物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依托大语言模型,北魏敦煌的禅定佛(莫高窟第259窟)与南宋大足的释迦牟尼佛(宝顶山小佛湾),这两位相隔七百载的艺术巨擘,首次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
“点亮观音”则利用交互技术实现触觉反馈。当观者与电子屏合掌,屏幕中的观音圣像将感应“心念”,金光自掌心流泻,宛若亲为圣像披上金缕霞衣,在互动中体悟造像的庄严与数字仪轨的玄妙。
这是一场千年石刻艺术的深情对话,一趟科技与传统共振的奇幻旅程。无论您是醉心艺术、探寻历史或钟情科技,皆可在此开启中华文明之美的大门。
诚邀诸君共赴这场千年之约,感受从西域到巴蜀的艺术流变,体悟中华文明从多元激荡走向内在圆融的深邃历程。
(余尧玉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