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华严寺保护与利用实践与思考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赵新春

大同市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负责保护管理华严寺、关帝庙大殿、鼓楼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大同华严寺作为辽金佛教文化的艺术宝库,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核心建筑薄伽教藏殿设有壁藏和天宫楼阁。华严寺不仅保存了辽金时期的建筑遗存,还拥有丰富的壁画、雕塑和平棊藻井等艺术珍品,这些文物是研究辽金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近年来在文物保护实践中,大同市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立足本体预防性保护、以科技支撑助力并通过制度与设施双重保障,多举措为文物保驾护航。此外实现创新性利用,通过数字化赋能让文物“活起来”,推动文旅融合并且在学术研究和公众教育方面发挥自身所长积极传播文物知识。虽然在文物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较多的风险挑战,未来需要在保持现有成效的基础上,多措并举,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和利用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系统性文物保护实践

在文物保护与研究方面积极付诸实践,坚决践行预防性保护原则,防患于未然,建立起“本体预防性保护+科技支撑+制度设施双重保障”的全方面文物保护体系。

本体预防性保护。积极进行预防性保护的实践,建立文物保护环境监测站,通过室外环境、殿内微环境的数据采集,积极构建病害预警系统,做到早监测、早预防,为后期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翔实的数据支撑。在古建筑本体之上建立防雷接地系统,通过避雷针、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将雷电电流安全导入大地,从而降低直接击中寺内古建筑的风险,防止木构件、砖瓦等文物引起火灾或造成坍塌,该系统的设立也能够抑制雷电磁场对于古建筑内监测保护系统造成的破坏或干扰,从而进一步保护文物及监测设备的安全与稳定。此外,针对华严寺铜质地宫潮湿环境及大量游客的蹬踩所导致铜质大面积出现斑蚀、脱落等现象,采取相应的保护防治措施。

科技支撑助力。近年来,大同市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启动了“数字化保护项目”,完成了三维扫描、华严寺整体院落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模、大雄宝殿图纸绘制和薄伽教藏殿藏经柜建模等文物数字化工作。通过对华严寺数字化采集,可以将其相关数据进行备份保存,形成系统的数字化档案。此外,这些数字化内容能够在华严寺文物本体保护修复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同样这些数据在展示和研究等工作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目前已经实现了相关内容的利用。

制度与设施双重保障。大同市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积极响应文物保护的相关政策,结合《大同古城保护条例》,于2022年编制了《华严寺保护规划》。条例为后期华严寺古建筑、壁画等文物的保护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制度性、规范性依据。建立古建筑火灾预警响应机制,实现火情前端管控,定期开展消防培训,联合消防部门定期进行消防演练,将古建筑防火落到实处。逐年完善《大同市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服务管理规范》,从安全管理、人员服务、景区服务和设施管理等多角度管理规范提出要求和规定,为文物保护和服务构筑制度屏障。在基础设施方面,首先进行一系列安防设施的升级工作,升级电子巡查系统、通讯对讲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入侵报警系统等安防设施,保证覆盖无死角。其次完善排水设施,保证有效避免积水,减少雨水的侵蚀作用,维护古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延缓建筑材料老化。

创新性研究与利用

在文物利用方面,大同市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积极创新技术,使用新方法、新手段,顺应时代和技术的发展,通过“数字化赋能+文旅融合+学术研究与公众参与”的三维路径,实现文物保护与文旅发展的良性循环。

学术研究。积极开展相关学术研究,通过学术研究推动文物保护与利用。近年来,与省内外高校与专业机构合作,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如合作山西大同大学《华严寺碑刻释读》,合作上海大学《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壁藏及天宫楼阁病害机理与预防性保护研究》并打造教学实习基地,合作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作《梦回华严》舞剧,合作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塑保护修复研究设计项目》等。通过科学研究解析,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制定精准保护策略,确保其历史与艺术价值得以传承。根据不断深入研究形成《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壁藏及天宫楼阁新发现》《从大同华严寺辽塑冠饰看北方多民族融合与中华文化认同》《大同华严寺辽代彩绘泥塑颜料与胶结剂的科学剖析》等学术成果,出版了《华严寺文化系列丛书》(6卷本)、《华严寺》画册,《山西古建筑国保档案·大同华严寺卷》等书籍。

公众教育。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日中,开展系列活动,举办“《西京故事》——辽代西京社会历史风情展”和“营造匠心——辽代木构技艺展”;开发数字藏品及数字纪念票,以琉璃鸱吻和华严寺历史文化遗存为形象,实现数字化产品赋能文物保护利用;开展系列直播,展示辽代小木作天宫楼阁。设计多元化的手工互动项目,涵盖了大雄宝殿砖雕拓印、古建斗栱拼装、华严寺主题明信片手作等特色环节,使参与者在亲身实践中感悟中华传统建筑技艺的独特韵味,深入领略千年营造智慧的精髓。

数字化赋能让文物“活起来”。大同市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通过多种方式为文物赋能。在咖啡厅中,游客可以通过扫店内杯套上的二维码图案,从而了解华严寺鸱吻、合掌露齿菩萨等文物的历史信息。借助《黑神话·悟空》的热度,运用AR技术,通过“游客+实景+AR”的方式,实现游客与华严寺大雄宝殿及黑神话人物的打卡组合。开发720°VR全景漫游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广,突破时空限制,游客足不出户,即可多角度、全方位参观高清的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和千佛地宫三座重要建筑,通过该导览可以实现线下感受文化内核,线上解构精微细节,从而实现虚实游览互补。

文旅融合塑品牌。积极打造文旅融合新路径,通过“合掌露齿菩萨”“辽金鸱吻”“善财童子”等典型IP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出系列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通过不断提升和更新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为游客创造更加良好的文化体验。应对游客众多升级改造入园设施,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快速入园,针对特殊群体开通无障碍通道,构建智慧化管理卫生间。建立智能售票系统,提供5种语言在线购票,提高国际游客的购票便利。新增智能翻译器和多语种语音导览服务,进一步增加文化服务方式,走向世界的大门。

思考与总结

双重威胁。华严寺作为辽金时期的古建筑,历史悠久,且整体以木结构为主,易受到光照、风沙、温度、湿度、生物损害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木结构发展老化变质。伴随近年来华严寺参观人员数量激增,旅游开发与文物承载力冲突较为明显。文物场所的承载量有限,一旦超过殿内的最高承载量,存在文物损害的风险,对现场监控和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要进一步完善预防性保护机制。目前已经建立了相关的文物保护监测站和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但是对于风沙、鸟雀、虫害等威胁建筑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暂时还未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监测与预警系统。未来应加强建立古建筑群健康监测与诊断数字孪生平台,从而实现古建筑的自我感知、自动诊断、及时预警、自我修复的功能,将各种自然与人为风险对于华严寺的影响进行记录分析。针对人流量过大的情况,在现有的基础上,设立分时段分流机制,将瞬时承载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在壁画等重要区域部署AI识别系统,自动警示触摸、闪光灯等行为。

文物保护人才与技术存在局限。当前,华严寺文物保护人才较为缺乏,虽然现有部分工作人员从事华严寺文物保护、研究工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其他高校或专业机构的协作与帮助,暂时无法完全依靠自身技术完成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且目前还未建立起专业的文物保护实验室,缺乏自己直接对文物进行研究与保护的基础条件。

培养专业化人才,加强多主体协作。专业人才对于文物保护和利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应该努力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建立专门的文物保护实验室,能够根据华严寺主体建筑、壁画和彩塑所处的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研究和保护。同时,应立足实际、依靠自身,积极联合文物保护专业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培养定向性专业化的文物保护和利用人才。

坚持让“文物活起来”。在活化利用方面,虽然已经完成了部分数字化内容的建设,但还未建立起完整的专业化、系统化的文物数字平台,且数据整合与共享有待进一步完善,文物数字化成果对于公众的开放度有限。

未来将尝试逐步建立全面、系统的华严寺古建筑、壁画、彩塑的数字平台,将相关数字化成果对外公布,为相关人员研究、学习和参观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平台。此外,尝试进一步联合大同市内乃至全省、全国古建筑单位,共同建立辽代建筑的数字化文物库,以提供更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平台。

(作者单位:大同市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

匠心营造——辽代木构技艺展

辽金博物院智慧景区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6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