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变化社会中博物馆的“变易”与“恒常”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建梅 陈国凤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引发博物馆行业工作者就如何在快速变化中与时代同频共振,做好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进行深入思考。AI工具的飞速发展、知识获取的碎片化、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都对博物馆提出了新的要求。博物馆人需要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平衡,既要顺应时代潮流,也要坚守初心使命。

积极应“变”:顺应时代,拥抱科技  

学习渠道的多元化拓展与知识摄取效能的显增

终身学习是博物馆人的永恒课题。在信息化时代,博物馆人需要学会运用科技工具,拓宽专业知识学习的途径。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依赖于书籍和实地考察,而如今在线课程、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工具为博物馆人提供了更高效的学习方式。如通过AI平台精准输入学习需求,10秒钟便能迅速反馈出数十篇论文信息整合后的结果,知识获取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借助科技工具获取知识虽然高效快捷,但准确度有待考证,还需自身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对运用工具带来的结果始终保持辩证心,针对存疑点翻阅权威书籍或咨询专家进行考证,既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又能确保其准确性与科学性。

文物保护手段与资源利用模式的创新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博物馆面临着技术革新与传统使命的价值重构。3D扫描技术可以精确记录文物的形态与细节,为修复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例如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将文物信息采集建模后进行触摸屏互动展示,不仅实现了文物保护,也让文物活起来,更拉近了观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在社会教育活动开展中,通过AI技术实现对活动方案的补充和细节优化,使得活动实施更加有效。这就要求博物馆人首先要对受众群体和活动方向进行把控,其次运用工具进行优化而非依赖于工具本身,简而言之,把工具当作“锦上添花”,绝非“雪中送炭”;策展方面,通过数据分析能够帮助策展人激发新的灵感,将不同元素融合,设计更具吸引力的展览方案。如深圳博物馆建立的“AI辅助—人工主导”双轨制,展览运用生成式AI进行场景模拟,但最终由策展团队完成文化解读,实现技术增效与人文主导的平衡。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数字策展人培养计划”显示,技术依赖可能削弱27%的原创思维。因此,博物馆人利用新工具时需要警惕对它的过度依赖,避免陷入模板化思维。

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迭代转型及提升

博物馆的服务方式也应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迭代升级。人机对话智能问答、MG动画展示、AI智能导赏、无障碍导览系统等技术的应用,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参观体验。调查显示,基于NLP技术的智能导览系统使观众停留时间延长40%。如上海博物馆“智慧服务矩阵”包含了AI导览员、无障碍感知设备、情感计算系统。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积极引入了MG动画智能展示技术,再现文物利用方式,此外还为残障人士提供了无障碍服务,如针对盲人的语音导览、盲文触摸,针对听障人士的虚拟触摸体验等,真正实现了“文化无界限”。在博物馆文化宣讲进校园活动中,针对残障学校的人性化服务亟待科技的反哺。如何利用AI识别技术判断对方需求,如听障人士通过视觉冲击加深对文物的理解,盲人通过夸张的触觉和声音刺激文化需求,甚至通过人工智能实现残障人士的职业教育。广东省博物馆在立体矩阵的教育模式下,让残障人士不再只是作为受助对象,而是作为助人者积极融入生活、文化等多元领域,成为博物馆的志愿者参与公益讲解、秩序引导、社教活动辅助等,借助科技工具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展现自身价值。

岿然守正:锚定文化初心,推动赓续传承

保持博物馆核心职责的恒常性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博物馆的核心职责——教育职能、文物保护与管理、文化传播与交流始终不变。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历史的场所,更是传播知识与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孪生”项目始终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使得数字技术仅作为保存手段而非重塑工具。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坚持举办文化“五进”走进校园、社区、企事业单位等进行红色文化、建筑文化传播,年均迎接200余批次未成年人团体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在雷锋日进社区、关爱失独老人、走进残障学校开展文化宣讲、重阳节老年专场导赏等活动,持续开展“新正民俗文化庙会”弘扬非遗技艺与民俗文化,联合名人故居开展文化名人系列活动等。以上都需要以“人”为主体进行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分析,并基于观众反馈和需求对活动进行调整和优化。所以,博物馆核心职责的项目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主体去推进和持续。

确保专业知识探究的持续性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博物馆人需要不断学习,以应对新的挑战。无论是文物保护技术还是活动开展和策展理念,都需要持续更新。线下培训、线上网课、研讨会、参观交流、学术研究等,都是专业知识获取和总结的常规途径。而AI工具对信息的快速整合使得学习途径变得丰富而快捷。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立的《数字工具使用规范》,要求策展人年均实物研究时间不少于200小时,保持专业判断力的纯粹性;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国内外文博行业学术交流活动,确保专业知识的前沿性与创新性。

有温度的沟通,持续彰显人文关怀

通过有温度的交流实现情感交互和信息共享,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尽管现代科技为博物馆文化输出提供了诸多便利,但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形式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尤其表现在博物馆一线讲解工作中。苏州博物馆“文化导师制”通过人工交互形成情感记忆锚点,其跟踪调查显示,有人际交流的观众重复参观率是纯数字观众的2.3倍。实践发现,在有讲解需求的观众当中,60%的观众更希望通过人工讲解实现历史知识的获取,其中又有56%以上的观众偏好讲解员能基于历史事实通过自己的理解转化为有温度的交流,并能随时通过问答方式传递文化价值与情感共鸣,或是听到不同讲解员不同侧重点的讲述,这是语音导览机或AI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需求。

在变化中实现“变”与“不变”的价值重构

未来的博物馆应是“科技为体、人文为魂”的智慧生命体,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博物馆人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准“变”与“不变”的方向,在“变”与“不变”之间寻求平衡。在“变”的方面要积极拥抱科技,提升专业能力与服务效率,如3D扫描、AI导览等,提升了文物保护与展览的科技含量;在“不变”的方面始终坚持服务观众的初心,通过丰富的教育活动和互动体验,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感。通过科技与人文的结合,博物馆将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2.05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