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赋能时代发展
——黑龙江省委旧址陈列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欣欣

北安,这片浸润着革命精神的红色沃土,不仅是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斗争的重要活动区域,更在1945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首个完整省级人民民主政权——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的诞生。革命文物作为这段壮阔历史的物质载体,镌刻着党和人民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从延安干部团进驻北安的珍贵史料,到土地改革时期的文献档案,每一件文物都镌刻着中国革命的壮阔历程,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旧址陈列馆(以下简称“黑龙江省委旧址陈列馆”),以系统性、科学性的保护理念为引领,在革命文物的抢救修缮、活化展示与创新发展等方面展开深度探索,构建起“保护—研究—传播—融合”的完整工作链条。

匠心守护:多维度推进文物保护修缮,

筑牢传承根基

文物保护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基石。黑龙江省委旧址陈列馆扎实推进系统性文物保护修缮工作,让革命旧址焕发时代光彩,再现历史风貌。在保护修缮方面,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对旧址建筑进行全面勘察与评估。针对房屋主体安全隐患及消防安防设备设施老化等问题,实施全方位的修缮改造工程,完成房屋主体修缮加固,升级消防控制室、安防监控室等,增设展厅及室外监控摄像头、完善室内外消防栓系统,并配备微型消防站、安全防暴柜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安防报警系统,从硬件层面筑牢安全防线。在管理机制方面,建立定期巡查、随机抽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健全与公安、应急、消防等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实行24小时安保和设施维护,形成文物安全“一盘棋”工作格局,全方位、无死角保障文物建筑和公共场所消防安全。这些安全防护措施有效消除了旧址的安全隐患,有力提升了建筑本体的保护水平,为革命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展示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2019年,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和省政府旧址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殊荣既是对前期保护工作的肯定,也为后续的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深耕细研:多视角开展研究阐释,

挖掘文物时代价值

革命文物的研究阐释是揭示其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的重要途径。黑龙江省委旧址陈列馆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鲜活演绎红色经典。

以展陈主题“从延安到北安”为核心,系统梳理1945年至1949年黑龙江省(工)委领导下的建党建政、建军剿匪、土地改革、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培育英才等历史事件,通过三个单元37个章节的展陈结构,对历史资料进行深度整合与创新呈现。同时,结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鹤寿、范式人、赵德尊、王堃骋及陈云、蔡畅、洪学智等在旧址生活、工作、战斗的事迹,挖掘文物背后的人物故事和精神内涵。此外,黑龙江省委旧址陈列馆还不断与党史研究机构、高校等开展合作,以专业力量提升研究水平,为展陈内容提供学术支撑。通过研究阐释,革命文物的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展陈内容不仅展现了黑龙江省根据地创建发展的壮阔历程,也凸显其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完整的省级人民民主政权的重要历史地位。这些研究成果让观众深刻认识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理解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力量的伟大,在历史认知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

其影响不仅限于学术领域,更深刻作用于社会教育实践。深入的研究使革命文物从静态的展品变为动态的历史教材,为开展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人们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汲取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创新表达:多渠道开展宣传展示,

扩大文物社会影响

宣传展示是革命文物发挥教育功能、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黑龙江省委旧址陈列馆打破传统展陈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开展宣传展示活动,让革命文物走出馆舍,融入大众生活。

在宣传展示方面,打造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2024年,举办“讲述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精神”红色故事大赛、“红色文化 民族团结”主题剪纸活动、“北安红色岁月的十个第一”“红色曙光永放光芒”等临展活动28个,吸引各地游客到这里感受红色文化底蕴。同时,主动走进社区、军营与学校,把展览送到百姓身边,实现文化惠民、全民共享。线上宣传同样亮点纷呈,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推进公众号、视频号等线上平台建设,开设《会“说话”的文物》《“讲好革命故事 传承红色精神”红色故事展播》《家乡红色历程》《传历史记忆 展黑土风采》等专题展览展播66期,累计浏览量突破12万人次,让北安历史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这些宣传展示活动成效显著,有力提升了陈列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线下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实地参观,线上展播则突破时空限制,让红色文化传播得更远。更重要的是,多样化的宣传展示方式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让红色文化以更贴近大众的方式被接受和传播,大大提升了革命文物的社会关注度,让红色文化在当代语境焕发新的活力。通过宣传展示,更多人了解黑龙江省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增强其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滋养。

融合发展:多领域推动业态创新,

释放文物多重价值

推动革命文物与多领域融合发展,是实现文物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黑龙江省委旧址陈列馆积极探索“红色+”融合发展模式,将红色资源与旅游产业、教育事业、文创开发等深度融合,打造多元化的红色教育研学旅游综合体。

在融合发展方面,陈列馆充分发挥其作为省级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多重优势,打造集“党史教育、研学体验、旅游观光、特色文化、培训拓展及红色文化活动”为一体的业态模式。例如,今年作为黑龙江省“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的分会场,黑龙江省委旧址陈列馆举办了包括室外专题展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展览、非遗专题展览、公益赏宝等活动,全方位为观众带来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同时,探索数字化展示、公众参与新模式,为博物馆行业创新发展提供范例。

革命文物通过融合发展实现了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转型升级,其多重价值得到充分释放。这种创新实践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也为当地培育了文旅融合新业态,在带动就业增收的同时,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成文物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格局。

思考与展望:以文物价值为引领,

推动革命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

回顾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旧址陈列馆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方面的实践,可以得到以下思考:

首先,文物保护是基础,必须始终将文物的安全置于首位。只有扎实做好保护修缮工作,才能为文物的研究阐释、宣传展示和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次,研究阐释是核心,要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再次,宣传展示是手段,要创新传播方式,让红色文化融入当代生活,发挥其教育功能。最后,融合发展是路径,通过跨领域协同创新,实现文物保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革命文物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文物价值阐释为主线,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新路径,让革命文物在传承红色基因、赋能时代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旧址陈列馆馆长)

267508_xwb_1752076800000@@42289@@.jpg

行走的红色课堂进校园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65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