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可行性研究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广元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4年度蜀道文化研究专项〈蜀道申报世界遗产的路径策略研究〉课题组

“‘蜀道’为超大型、跨区域遗产,内涵极其丰富。蜀道申报世界遗产的主体是自战国时期(以官道开凿时间计算)至民国年间纵贯2000余年历史的、沟通秦蜀两个地区的区域性的混合网状道路体系,范围涉及川、陕、甘、渝四省(市)。”2009年7月,郑孝燮、罗哲文、阮仪三等9位专家学者向川陕11个城市市长联合发出《关于中国蜀道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及联合申遗的公开信》,标志着蜀道启动世界遗产申报工作,期间大致经历了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与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两个阶段。蜀道申报世界遗产已有16年,与其他申遗项目相比,速度略显缓慢。其中纵然与蜀道为超大型、跨区域遗产有关,也与申报的路径息息相关。下面就蜀道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

文化景观遗产入选标准

1992年,文化景观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类型。相较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文化景观更加关注与体现遗产地人类文明与自然景色之间的关联与交融性,主要弥补混合遗产的交融性、合成性问题。文化景观是文化遗产的一种,2021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指出“文化景观类别的存在不排除继续吸收与文化和自然相关的重要遗产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可根据文化和自然的两个标准对其突出的普遍价值进行评定”。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一部分文化景观为偏文化属性较强的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可结合遗产普遍价值适用10条标准中的任意一条。

蜀道契合文化景观相关概念

蜀道由人类主导,结合自然环境所创造。在人类刻意设计及创造、有机演进、关联性三类文化景观中,蜀道与有机演进景观——持续类景观最为契合。约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蜀道沿线即有人类生产生活,如中子铺遗址。约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东周,出现了以物换物的原始交易,原始道路逐渐优化改善,如白龙江、嘉陵江两大水系上邓家坪、张家坡、坪上等新石器时代同时期遗址。约西周时期,蜀王杜宇能统治川北及陕南汉中等区域,陕西城固、洋县一带及宝鸡竹园沟等地出土了许多商周之际古蜀文化风格的遗物,证明辖地内部交通已经比较发达。公元前451年秦国夺取汉中平原至公元前316年秦司马错请伐蜀,古蜀国和秦国之间持续进行了百余年的战争,郝家坪战国墓群、宝轮船棺葬、昭化大坪子墓群等,均发现了与秦人或楚人相关的遗物。交通是古代大规模战争的基本条件,古人将秦巴山脉中的路径修建成了能够运送兵源和后勤补给的通道。秦建立了中国首个强大的封建帝国后,道路“车同轨”,构建了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往各郡县的交通线路,并形成了完善的邮驿网络和管理制度。自秦统一巴蜀并在其后24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蜀道涵盖了交通、军事、政治经济、邮驿、文化交流等功能,文化遗存非常富集,如翠云廊荫翳蔽日,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孤例,蜀道成为偏文化属性较强的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1934年,川陕公路线建成并投入使用,古蜀道完成了历史使命,部分路段民间使用至今,成了古代中华文明的伟大见证,为消逝的文明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蜀道申报世界遗产的路径分析

申报文化遗产。全球文化遗产约占世界遗产的77.8%,我国文化遗产的这一比率约为67.8%。无论国际国内,文化遗产均为种类最多的世界遗产。从技术层面上,我国在申报文化遗产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2024年12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了新版《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纳入蜀道等60处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独申报项目27项,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申报项目33项,文化景观4项。

蜀道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良好条件,但按照2021版《操作指南》第60~61条“每年每个缔约国只能提交一项完整的预评估申请和一项完整申报( 即一年一国一项) ”, 咨询机构每年审查的预评估申请数目上限为35个,委员会每年审查的申报数目不超过35个(即每年接受预评估和审查的上限为35个项目)的规定。从目前预备名单中的遗产项目及《中国遗产预备名单》实行不定期更新制度角度来看,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年限上充满不确定性。

申报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全球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约占世界遗产的3.3%,我国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的这一比率约为6.8%。无论国际国内,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均为种类最少的世界遗产。目前,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双遗产共16项,其中跨区域的有长江三峡风景区、泰山扩展项目:“五岳”、太行山3项,但自1999年武夷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后,我国未再新增混合遗产。

五台山、武当山、嵩山、西湖、麦积山等文化遗产前期均申报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最终被确定为文化遗产,反映出国际社会对混合遗产的要求更加严格。混合遗产难点在于论证遗产地自然与文化两者的内在关联性,涉及多学科的评估,跨部门的协调等。混合遗产中自然要素与文化要素之间是并置的关系,二者相对平衡,需要综合评估混合遗产“1+1=2”的关系。

申报文化景观遗产。全球文化景观遗产约占世界遗产的9.8%,我国文化景观遗产的这一比率约为10%。至2022年,文化景观遗产登录世界遗产名录共计120项,分布于全球65个国家。作为1992年新出现的世界遗产类别,每年列入世界遗产的项目中所占比例,只有文化景观主题的数量呈上升趋势。我国目前有庐山、五台山等六项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2021版《操作指南》中直接删除(不是修订)了遗产线路等特殊类型遗产,指出“文化景观不排除申报具有文化意义的长距离的代表交通和交流网络的线性区域的可能性”,实际已将部分文化线路遗产并入了文化景观遗产。为此,蜀道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兼具了文化遗产、文化线性遗产、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的所有有利条件,是当前申报的最佳路径。作为与蜀道最为相似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模式值得借鉴,川、陕、甘、渝四省(市)可以联合向国务院请示开展蜀道保护和申遗工作,经国务院批准后,将蜀道保护纳入国家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国务院的指导下,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牵头,沿线四省(市)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协商机制,在省部会商小组的统一指导下,蜀道沿线城市建立保护和申遗联盟,合力推进保护与申遗。

(广元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4年度蜀道文化研究专项〈蜀道申报世界遗产的路径策略研究〉课题组)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746s